王 娟
(江蘇農林職業(yè)技術學院經濟與人文學院,江蘇 句容 212400)
現代科學技術在日日刷新著我們的認知,無論哪一方面如果不與科技聯系,不與先進的設備掛鉤都會有被淘汰的可能,哪怕是幾千年的教育體制,也因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正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高職院校的教育更是如此,現代科技的教學模式已經徹底滲透到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每個角落。大學課堂的教具不只是黑板和粉筆,大學生課下作業(yè)也不只是書本和鋼筆。取而代之的是“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本質其實就是通過網絡的方式將微課、大學慕課等方式將學生要學習的內容構成一個個知識模塊,通過相關的課程平臺配送給學生,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讓學生通過各種通訊方式和工具隨時隨地自獲取知識。改革讓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有點力不從心,原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一直被視為“金課”的課堂也不再是大家所學習的對象,但是教育工作確實也深深地意識到了這樣的力不從心是對現代教學方式方法的不熟悉造成的。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利用互聯網帶來的教改成果,將傳統(tǒng)課堂模式成功地轉變?yōu)椤盎ヂ摼W+”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讓每節(jié)課變成現代意義上的“金課”。
學校是混合教學模式改革的上層驅動者,決定著教學改革的方向。肩負著教學改革的政策保障、教師能力培訓、教學結果評價等多項責任。實踐中發(fā)現,“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學校層面存在一系列問題。
1.教學改革的軟硬件設備沒有跟上?;ヂ摼W是基礎,配套的軟硬件設備是保障,目前為止,學校網絡基本覆蓋了每個角落,但是偶爾也有網絡不暢通的情況,若不能及時維修,一定程度會影響教學實施的效果;教學場地的硬件設備,如電腦,投影,擴音器等設備不能及時更新,使用速度慢、卡頓等現象大大地影響課堂效果;配套的“線上”教學資源的質量有待提升,未能及時更新和補充。
2.學校層面缺乏統(tǒng)一的指導和培訓。學校層面的培訓對于教師網絡教學的能力提升來說僅僅是“師傅領進門”,至于后面的具體操作還需要針對具體課程、具體教材以及具體學情。大部分老師都需要有一個摸索和熟悉的過程,尤其是年齡稍大資歷稍深的老教師,要求立馬上手更是力不從心。
3.對教師的考核方式單一和考核結果的運用有待提升。自從“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在高職院校遍地開花后,很多學院對教師的考核也僅僅為是否解決了有無的問題,考核指標單一,缺乏激勵性和挑戰(zhàn)性。考核結果也并沒有實際的運用。還停留在表面階段。且考核實施者(督導)某種程度上對新的教學模式的掌握也并未達到實施考核的能力。
教師是“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實際操作者,是教學改革的直接推動者,是決定教學改革能否順利進行的中堅力量,在實踐中發(fā)現,教師實踐層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教師具體的實踐操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教師是教學的設計者和開發(fā)者,若沒有很好地掌握“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實踐技巧,很難對所教授的課程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線上僅僅成了一種輔助甚至是“不得不輔助”的方式。
2.教師參與度不高。教師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非常熟悉,課堂講授中可以說是如魚得水。而線上教學模式的提倡讓很多老師尤其是老教師無法快速適應,所以總體來說,教師的參與度并不高,甚至有些教師依舊在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愿調整?;蛘卟莶莶贾靡恍┚€上作業(yè),而老師對這些作業(yè)的反饋并不高,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整個學習沒有達到一個閉環(huán)的狀態(tài),流于形式。
3.教研室的相關交流缺少。大學的課程都是成體系的,所以組成了不同的教研室,教研室內部的課程精髓是相互可以融合的,所以不能割裂某一門課程,而目前的教研室對于線上資源的學習并沒有形成體系。都是任課老師自己完成,缺乏一定的交流和切磋。對學生系統(tǒng)知識的幫助很弱。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直接影響到“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改革的成效,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以及日常學習習慣給教學改革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1.學生的學習習慣有待進一步改善。高職院校學生普遍來說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不主動預習即將學習的知識,對于課堂發(fā)散性的思考也沒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不會主動去學習,課后也不愿意主動完成配套的練習以及實訓內容去鞏固課堂學習的內容。而“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非常強調學生線上的自學和線下的自主鞏固,這將是難以調和的矛盾。
2.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弱。高職院校的學生相比較與本科院校的學生由于長期知識積累不足,原有的知識體系有很大的漏洞或者說不成體系。而“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尤其是課堂發(fā)散性的思考,更加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去完成相關的自主學習。
1.加強資源建設,及時更新教學設備,保障設備的正常良好運行。制定相關的教學政策,保證線上教學的質量和數量。爭取做到每門課,每節(jié)課,每一個知識點都能有相關的線上輔助學習資料。宏觀上把控“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進度實施。
2.增加教師培訓,保證教師能及時獲取最新的線上教學技巧和資源。學校層面要規(guī)劃教師相關培訓,形成體系,主要是對教師及督導開展線上教學能力的相關培訓以及相關設備的使用技巧。
3.教師教學考核增加線上教學相關的指標。學院對教師的考核涉及很多層面,“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除了線下考核的指標體系外,不能單純地考核線上資源數據,以資源多少,資源優(yōu)劣為考核指標。一方面,應該根據課程情況,充分考慮學生的原有的學習能力,知識儲備,有針對性地將學習資源上傳到線上,供學生隨時學習。另一方面,根據學生一段時間以來的自學和老師課堂的講解對本門課程掌握的情況進行考核,有理有據。
1.教師要提高線上操作的實踐水平,不是簡單地將線下的東西以電子的形式上傳到線上就可以,而是根據線上線下課程的教學要求,設計一套配合線下教學的線上學習資料。提供良好的學習途徑,讓學生有更多更便捷的途徑接觸到學習資料,更多的自學機會。
2.教師要隨時為學生答疑。學習能力不同和基礎不同的學生通過線下的學習可以將下一節(jié)課老師要講解的內容提前得到預習,在某一個知識面來說,可以讓學生的起跑線統(tǒng)一到相對一致的水平。而線上學習首先是強調自學,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遇到問題,若不能及時解答,便會影響下一步的學習,若長時間得不到反饋,更有可能放棄自學。所以,教師要提供便捷的答疑渠道。教師要及時為學生批改作業(yè),讓學生發(fā)現錯誤和不足,加強課后作業(yè)的提醒和監(jiān)督,讓每個知識點的學習都可以達到一個閉環(huán)的狀態(tài),做到有效學習。
3.教師之間要增加交流和合作,尤其是教研室之間?!盎ヂ摼W+”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尚處在學校教學改革的初期,教師之間要增加交流與合作,讓線上教學的資料更加成熟,更加成體系。大學生每門課的學習其實不是割裂開來的,盡管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知識點會反復出現在不同的課程上。教師之間增加合作與交流不僅可以增加教學技巧的溝通,也可以讓線上和線下的教學配合得更加融洽。
1.“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非常強調學生線上的自學,只有學生提前完成線上老師要求完成的學習內容,課堂中才有針對性地更好講解難點和重點。然而,不得不承認高職院校的學生和本科院校有一定的差別,他們絕大部分是高考低分段的學生,學習積極性欠缺,自學能力也較差。通過激勵的方法提高適當增加外部動機,比如線上積分的方法,讓學生享受賺取積分的樂趣。
2.由于學生長期積累不足,學習能力有所欠缺,很難保持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但是高職院校的學習和本科院校的學習模式也有很大的不同,高職院校更加關注實踐能力,這就在學習內容上對注意力的要求進行了弱化。需要教師通過現代教學手段,課堂中要合理編排講授時間和學生動手實踐時間,如:及時讓學生根據所講內容動手實踐;增加課堂模擬實驗;在相關的學習APP上讓學生及時完成知識點的鞏固練習。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感,提升學習整體效果。[1]
3.對學生期中期末考核來說,不能輕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能力,不要單純的以考試結果作為評分依據,這樣對學生的學習缺乏導向性,容易讓學生形成重理論輕實踐的結果,而事實上高職院校更加偏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適當地增加學習過程的考核分數。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
“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實踐推廣,不僅大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也有利于學生課余時間的利用。當今大學生的學習時間,寒暑假共有3個月,大約90天,一年雙休日(去除寒暑假周末時間)大約是80天,每年還有11天法定節(jié)假日,這樣有180天左右的休息日,如果不好好利用,將會是多么可惜的浪費?!盎ヂ摼W+”線上學習可以有計劃有質量地將學生課余時間利用起來,實實在在地提高教學質量。由此可見,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