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喜津
(方正縣大羅密鎮(zhèn)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服務中心,黑龍江 方正 150821)
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在食品、飼料、工業(yè)原料等眾多領域用途廣泛,在我國的農業(yè)生產過程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施肥工作是玉米生產過程中的必須工序,合理的施肥工作能夠為玉米植株持續(xù)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確保玉米在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下健康生長。通常情況下,玉米適宜的生長土壤環(huán)境是pH值6~7,玉米的適應能力較強,但其對鹽堿地適應能力差,因此,通常在pH值5~8的土壤中都可以栽種玉米。玉米高產的基礎條件是大量的肥力需求,且根據(jù)不同的土壤條件和不同生長期對土壤中的氮磷鉀元素需求量各不相同。因此,合理地實施玉米栽培和管理過程中的施肥工作,對提高玉米產量和糧食質量十分重要。
玉米在生長的不同時期對土壤養(yǎng)分的需求量存在明顯差異,在萌發(fā)期、生長期和成熟期對土壤養(yǎng)分的吸收速度呈現(xiàn)“慢速-快速-慢速”的特征。通常情況下在玉米出苗后40天養(yǎng)分吸收能力明顯提升,出苗后40~70天為氮磷鉀吸收的快速期,這一階段玉米生長經歷拔節(jié)期、開花期、籽粒灌漿期等多個時期,大約有85%~95%的氮磷鉀元素在這一時期被吸收?,F(xiàn)階段,我國玉米生產常用的玉米專用復合肥中的氮磷鉀比例通常為1∶0.40∶0.30,但由于玉米不同生長期所需肥量不一致,單純使用玉米專用復合肥難以實現(xiàn)精準施肥的農藝要求[1]。同時,不同玉米品種對于氮磷鉀等元素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異,只有通過施肥比例、施肥量、施肥時機的精確把握,才能確保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長。丁民偉等研究證實,夏玉米栽培過程所需的施氮量約為 20 kg·(667 m)-2,且在不同的玉米生長時期所需的氮肥施加比例為苗期30%、大喇叭口期60%、花粒期10%時,在這種比例關系下,群體干物質積累量和籽粒的干物質積累量最大,且最大增長速率、平均增長速率也相對更高[2]。
玉米植株生長發(fā)育的過程中對于氮、鉀兩種元素的需求量很大,這兩種元素與玉米的生理代謝活動密切相關,氮、鉀兩種肥料的供應量對于玉米植株的根系、秸稈、葉片長勢影響很大,并直接影響到玉米的最終產量和糧食品質。合理的鉀肥料使用能顯著提高玉米生長的活性,有效增強細胞滲透調節(jié)功能,增強多種酶的活性,通過提高玉米植株抗逆性來有效提升玉米果實的品質。氮、磷兩種肥料的有效供給能保證玉米果實中蛋白質含量的提高,并有利于干物質和鈣的積累。由此可見,氮磷鉀這三種主要元素的肥力供給是豐產豐收的重點[3]。
種肥主要是在玉米播種后為種子萌發(fā)和初期生長供給養(yǎng)分的肥料,種肥施加常用技術有三類。一是種肥混施,按照種子萌發(fā)所需的肥料量將種子和肥料混合到一起進行施肥,這種方式較為傳統(tǒng),施肥過程由于種子和肥料直接接觸,容易因化肥存在而燒壞種子,現(xiàn)階段這一施肥方式正逐步淘汰;二是側深施肥技術,將肥料施加到種溝一側的特定深度,供根系吸收,這種方式有效避免了燒種,但由于肥料只施加于一側,導致根系兩側肥力不均,根系生長不均衡;三是正位分施技術,是將肥料施加在種溝的正下方,利用土壤將種子和肥料間隔,這種施肥技術理論上最為適宜,而實際施肥質量受施肥設備的影響較大。
一次性施肥技術是指在玉米栽培的整個過程中只施加一次肥料,施肥實際多與播種同步進行。由于采用一次性的專用肥料,肥料多具有良好的緩施性能,能夠為玉米生長的各個時期提供營養(yǎng),避免了后期的追肥工作,這種方式有利于減輕施肥過程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但是一次性施肥對施肥技術的要求很高,且難以達到精準施肥的效果,很難達到最佳產出。
測土配方施肥是精確農業(yè)的技術體系,在施肥前須先進行土壤肥力的檢測,確定所需肥料成分后進行肥料的科學配置,然后將配置好的肥料進行施加。測土配方施肥具有肥料使用精準、利用率高、污染低、有利于提高作物產量等優(yōu)點,但是測土配方時效性較差,不利于在農忙時節(jié)及時施肥,對于大面積農田土壤肥力在不同區(qū)域存在一定差異,會降低配方肥料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影響大面積農田的玉米增產效果。
穴施肥技術是按照一定的行距和穴距進行施肥,施肥的具體位置需要與播種位置相配合,穴施肥通常位于播種的側方或下方,可有效避免燒種、爛種問題,相較于側深施肥和正下方施肥具有明顯的省肥特點。穴施肥相對于測土配方施肥更容易實現(xiàn)肥料的定向利用,并有利于降低施肥過程的環(huán)境污染。從農藝上看,穴施肥是更適宜的玉米施肥方式,但是能夠實現(xiàn)穴施肥的設備很少,大面積生產應用穴施肥技術的田地十分有限[4]。
生物學性狀主要指玉米的植物結構狀態(tài),例如根系直徑、根系數(shù)量、秸稈直徑、果實穗長、果實穗行數(shù)、葉片數(shù)量等,而針對玉米生產的大量研究和實踐表明,施肥的差異性對玉米生物學性狀影響很大。據(jù)生產實踐證明,不同施肥技術和不同肥料配比對玉米生育期影響明顯,平均可導致生育期相差3~5天。若生育期得到有效延長,玉米的株高和穗位高都會明顯增高,為后期孕穗創(chuàng)造更有力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玉米單穗粒重明顯提高,玉米籽粒變得更加飽滿,玉米果實的營養(yǎng)特性也具有一定優(yōu)勢,可見施肥合理性是促進玉米長勢提升的關鍵因素[5]。
根據(jù)同一地域不同施肥技術田地的對比調研,得出施肥技術對玉米產量的影響關系如下,正下方施肥>側深施肥>混施,與此同時,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或調控施肥技術的田地相較于傳統(tǒng)施肥方式產量也明顯增加。底肥—種肥—追肥的施肥流程平均產量高于一次性施肥。
玉米的糧食品質更多受到施肥時機和肥料配比的影響。玉米的糧食品質是其經濟價值的重要影響因素,玉米果實中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油脂和微量元素,其中蛋白質的含量是重要的品質鑒定指標。通過不同的施肥方式,會對玉米中的蛋白質含量產生很大影響,通常來說在充足的氮肥條件下,只要合理配比磷肥和鉀肥,則有利于使蛋白質含量明顯增加,果實中的淀粉和微量元素也受到一定影響,僅油脂的含量變化不大,可見通過調整氮磷鉀肥料的比例關系對于玉米品質有直接影響。
不同施肥技術實施的效果受到玉米品種的影響也很明顯,從玉米品種對合理施肥的依賴來看,可將施肥技術的作用效果大體分為明顯有效、有效和效果不明顯三類。從市場上主流的玉米品種調研來看,施肥技術優(yōu)化后對增產和糧食品質提升明顯有效的品種包括隆迪205、奧試3102和先鋒X1141P等;有效的作物品種包括中科2號、丹玉86、丹玉68等;效果不明顯的玉米品種包括遼127、海S02、渝單8號等。
生產實踐證實,根據(jù)農田土壤條件、玉米品種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并采取合理的施肥技術、肥力配比、施肥時機,能夠在一定程度優(yōu)化玉米的生長環(huán)境條件,使玉米植株在良好的肥力條件下生長,為玉米的穩(wěn)產、高產、優(yōu)產奠定基礎。因此,在玉米栽培過程中,應注意將傳統(tǒng)的、不合理的施肥技術、施肥理念及時淘汰,將粗放型的施肥方式轉換為精確型施肥,做到按需施肥,在保證作物高產的同時提升玉米果實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