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勤華
在非洲原野上,有一種十分勇敢的小動物——蜜獾。它兇殘而又好斗,喜歡直接攻擊敵人的腹股溝,而不是像別的掠食動物一樣,喜歡撕咬敵人的喉嚨。蜜獾最愛鉆進蜂巢的最里面,尋找美味的蜂蜜。但頗為遺憾的是,它在尋找蜂巢的過程中,表現得相當笨拙。
當地有一種極受居民歡迎的灰色小鳥,它比麻雀稍大,由于它特別擅長發(fā)現蜂巢,就被人們稱為“向蜜鳥”。向蜜鳥最感興趣的食物,則是蜂蠟和野蜂幼蟲。但是,向蜜鳥的力氣非常小,根本不可能將蜂巢弄碎。
于是,因為各自的需求不同,向蜜鳥與蜜獾這對兒“飛禽走獸”便取長補短,相互依賴。每當向蜜鳥發(fā)現一個蜂巢時,它便在林間穿飛,同時發(fā)出刺耳的尖叫聲。飛行中的向蜜鳥一旦發(fā)現蜜獾,就會啄蜜獾的頭部,于是,蜜獾開始追趕向蜜鳥。就這樣,向蜜鳥將蜜獾引到蜂巢前。它棲在樹枝上,靜觀蜜獾搗毀蜂巢。很快,蜜獾喝足了蜂蜜,吃夠了蜂卵,之后揚長而去。這時,蜂群因為家園被毀而四下逃逸,向蜜鳥就飛下樹枝,不慌不忙地享用被蜜獾咬碎的蜂蠟和野蜂幼蟲。
無獨有偶,牧蟻和蚜蟲也是一對兒相互合作、生死相依的組合。因為蚜蟲的排泄物(稱為蜜露)中含有氨基酸和糖分,它們能刺激牧蟻的味蕾,所以每當牧蟻餓了時,就會用自己的觸角拍打蚜蟲的背部,促使蚜蟲分泌蜜露。有時,牧蟻還會用樹葉和小樹枝為蚜蟲搭建一個小巢,每晚將蚜蟲集中在小巢內,它們甚至在遷移時還會帶上蚜蟲一起啟程。它們還是蚜蟲的“保護神”,一旦發(fā)現有其他昆蟲侵犯蚜蟲,它們就會對來犯者群起而攻之。
生活在玉米地里的牧蟻甚至還會在秋天到來的時候,將玉米上的蚜蟲卵收集起來,藏在地下蟻穴中,使其在寒冷的冬天不會被凍死。當來年春回大地時,牧蟻就會將蚜蟲卵從蟻穴中挖出,讓其孵化。孵化后的新蚜蟲又能為牧蟻提供新鮮的蜜露了。而對蚜蟲來說,有了牧蟻的保護,它才能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
名師點評
面對強大而殘酷的自然界,個體的力量畢竟是孤單和有限的。這就需要我們像本文中的向蜜鳥與蜜獾、牧蟻和蚜蟲這兩對兒組合一樣,通過一雙“慧眼”,找到利益互惠的合作者。你死我活的競爭是一種惡性的、低級的競爭,而良性的、可持續(xù)的競爭就是合作。合作是“競爭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美妙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