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彬彬 寧波財經學院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高校教育改革工作也在進行積極地推進,在當前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的背景下,高校在進行音樂實踐教育時,必須重視對學生專業(yè)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诖?,將陽明思想引入高校音樂實踐教育中,有助于改變學生的思維模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并更加重視精神生活需求。音樂對陶冶人們心靈、滿足人們精神需求起著重要作用。隨著中國高校教育改革的推進和素質教育的深化,人們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度也不斷提升,音樂教育體系也在不斷完善。而且,隨著人們對音樂教育認知的深化,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音樂教育具備較好的互動性和靈活性,能夠彌補長期以來高校思政教育相對僵化和教條主義等的不足。通過音樂教育來激活思政教育,有助于改變大學生思維模式,促進思政教育多樣化發(fā)展,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音樂教育同時又被賦予了思政教育之功能。學界和教育界一致希望通過音樂教育改革,一方面提升大學生藝術修養(yǎng)、審美水準,使其獲得綜合素質的提升;另一方面陶冶大學生情操,讓大學生通過音樂教育獲得思想升華,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王陽明提出的“心學”理論中蘊含著中國儒家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來的,經陽明改進而發(fā)展起來的音樂哲學思想及音樂教育理論,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音樂實踐教育過程中能得到個性化發(fā)展,進而為社會提供更多高素質、全面化的精英人才。但是,相關思想和理論并沒有被應用到當代音樂教育教學領域。我國高校當前的音樂教育更多采用的是西方音樂教育理論,以至于傳統(tǒng)音樂和陽明思想在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中逐漸被淡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因此,高校應把“知行合一”理論引入音樂教育中,建構知行合一的音樂教育實踐路徑,在開展音樂教育時,結合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我們悠久的樂教思想中提取音樂教育中樹德育人及樂教樂學之厚重底蘊和深刻內涵[1]。
音樂教育作為藝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推進音樂教育改革并使之向著良性化方向發(fā)展,是各大高校應該探索的問題。因此,立足中國高校音樂教育改革要求,將陽明思想與音樂實踐教育結合在一起,提出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結合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理念,對大學生開展“誘之歌詩”“導之習禮”“諷之讀書”的“樂教”,同時基于音樂表演(民樂)專業(yè)的音樂藝術教育方向,推動大學生在學校教育理念和校本文化充分結合的陽明先生音樂教育思想影響下,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文化,學習音樂理論知識,提升音樂審美能力,參與音樂實踐,獲得音樂技能,形成善于傾聽音樂的意識,從而使其以知行合一的態(tài)度對待音樂教育中理論和實踐的關系,獲得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進行音樂實踐教育時,無論課堂教學形式,還是課堂教學內容,都存在著一定的僵化性,這導致學生在長期固定的教學中,難以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這樣一來,既降低了高校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又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鑒于此,教師通過將陽明思想引入高校音樂實踐教育中,可以在思想上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接受音樂的陶冶和熏陶,來不斷凈化心靈,并通過加強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來找尋自身真正的發(fā)展目標,從而明確學習音樂不是單純地提升自身的專業(yè)能力,更要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音樂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2]。
雖然時代賦予了音樂教育重大的責任和義務,但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長期以來,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高校音樂教育存在“依葫蘆畫瓢”的情況,過分重視傳播技能知識(書本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對音樂學科的學習興趣。而且,不少高校普遍不重視音樂教育,這種觀念從小學、中學延伸到大學,由此導致出現(xiàn)非音樂專業(yè)的高校音樂教育師資力量不足、音樂教育薄弱等情況,因此,大多數高?,F(xiàn)有的音樂教育并不能達成其教育目標,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音樂素養(yǎng)偏低的情況。相關調研指出,當代大學生群體普遍喜歡流行音樂而排斥傳統(tǒng)音樂、高雅音樂,但流行音樂并不能取代傳統(tǒng)音樂、高雅音樂,幫助人們蕩滌心靈,獲得更高層次的藝術審美認知[3]。
在將陽明思想引入高校音樂實踐教育中時,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自身教學觀念,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重視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進而改善高校音樂實踐教育質量。同時,教師還要選擇更加科學、合理的音樂教育方法,順應學生的心理要求,把具備的“誘”“導”“諷”等功能的音樂教學內容穿插于音樂實踐教育中,以起到調節(jié)學生身心的作用。
王陽明非常反對教師利用較為嚴肅的手段來對學生進行看管,因為這樣會限制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基于此,教師在實際的音樂課堂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通過探究和實踐,來進一步激發(fā)自身潛在能力。此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的歌唱,還可以讓學生根據音樂的韻律,來進行身體的律動和舞蹈。
在目前大部分高校中,由于負責音樂課堂教學的教師通常為教學經驗較為豐富的高齡教師,學生或產生與教師有心理代溝的固有印象,從而在課堂及課后時間都缺乏與教師的溝通,這嚴重影響了教學效率和質量。
若想更好地將陽明思想引入高校音樂實踐教育中,教師就要不斷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想法和需求,進而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除此之外,教師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能夠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充分貫徹陽明思想,使高校音樂實踐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果。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喜好,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并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消除心理防線;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后對學生進行專業(yè)能力訓練,以便在訓練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求。
在高校音樂實踐教育中引入陽明思想,目的是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中得到個性化的發(fā)展,促進自身專業(yè)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的共同提升?;诖?,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營造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
秉承陽明思想進行音樂實踐教育的目的,是通過音樂“修心”之功能,讓學生明確音樂教育之本質在于塑造人,發(fā)揮用音樂通達人心之作用,推進音樂教育達成凈化人的心靈、建構人的審美、陶冶人的情操、塑造健康人格等多方面目,并由此達成音樂教育所能起到的思政教育之功能。因此,教師在構建課堂教學環(huán)境時,應保證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自由的學習氛圍。例如,在進行音樂實踐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表達對音樂的想法和感受,并進行同學間的交流,進而讓學生在觀摩和交流的過程中受到更多的啟發(fā),對音樂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王陽明認為,在開展音樂實踐教育中,教師必須保證學生進行了充分的實踐和交流,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保證學生的專業(yè)能力得以提升,并且讓學生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升華內心的音樂素養(yǎng),加深對音樂的認識和理解。基于此,高校在進行音樂實踐教育時,應加強對實踐活動的重視,豐富實踐活動類型,確保音樂實踐教育的多樣性。
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每位學生攜帶一件自己喜歡的樂器,通過在音樂上的切磋和合奏,來使學生之間進行一定的交流;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并組織學生合奏表演,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更多的音樂靈感。
尊重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是在高校音樂實踐教育中應用陽明思想的核心內容,高校若想促進學生專業(yè)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的共同發(fā)展,就要充分保證學生在音樂實踐教育中可以進行自由、自主的個性化發(fā)展,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按照自身對音樂的理解來進行探究。
基于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決定教材的內容,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來進行學習。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教材的選擇,教師要確保選擇正確的教材,摒棄那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靡靡之音,選擇“鈞天廣樂”一類的優(yōu)秀音樂教材教育學生,使學生積極上進,在優(yōu)秀音樂的浸染下健康成長[4]。
綜上所述,高校在音樂實踐教育中引入陽明思想,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進而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fā)展?;诖?,高校在進行音樂實踐教育時,應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重視學生的需求,并且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同時,教師還要營造課堂教學氛圍,加強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