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白露
1978年5月,考古人員對意外發(fā)現(xiàn)的湖北隨州曾侯乙墓進行發(fā)掘,在吊起大墓槨板后,看見墓室積滿了水,便進行抽水。隨著水位下降,一個沒有腦袋的“木頭鴨子”浮出,仔細觀察原來是一只鴛鴦形漆盒。
漆盒腹內(nèi)中空,靠近頸部有圓形榫眼,眼內(nèi)兩邊各有一凹槽,由此可知還應有一個頭由此插入。在后來清理西墓室二號陪葬棺時,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由一整塊木頭雕刻成的鳥頭,下部呈圓柱形子榫狀,其旁有兩個小圓形拴釘,正好可以插入漆盒的盒身。
曾侯乙墓西室的陪葬棺里都是年輕女性,這件漆盒應是某位樂女的心愛之物。
鴛鴦形漆盒長20.1厘米,寬12.5厘米,高16.5厘米,木胎胎質(zhì),由兩半膠合而成,形如一只浮水的鴛鴦,翅膀微微上翹,尾部平伸,足作蜷曲狀。器身肥碩,內(nèi)部挖空,背上有一長方形孔,承一長方形浮雕夔龍蓋,可開蓋注水。頸下有一圓形榫頭,嵌入器身頸部的卯孔內(nèi),使頭可以自由旋轉(zhuǎn),拔出后里面的榫眼可作出水口,具有很強的實用功能。
曾侯乙墓斷代為戰(zhàn)國早期,這只木鴛鴦被命名為戰(zhàn)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現(xiàn)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名錄。
漆器是漢晉瓷器出現(xiàn)和普及之前的主要生活用具,但因為不好保存,考古中很少發(fā)現(xiàn)。曾侯乙墓鴛鴦形漆盒卻歷經(jīng)兩千多年且基本完好,在目前已知先秦漆器中,器形最獨特、整體保存最完整、色彩保存最鮮艷,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和工藝價值,堪稱先秦漆器之冠,
不過最寶貴的,還在于漆盒上彩繪所承載的重大歷史信息。漆盒全身以黑漆為地,以朱紅和金黃兩種色彩為飾,通過鱗紋、鋸齒紋、菱格紋繪出鴛鴦羽毛。盒腹右側(cè)繪擊鼓跳舞圖,以獸為鼓座,上立建鼓。鼓一旁繪一似獸似人者,以兩個鼓槌擊鼓;另一旁繪一佩劍似戴面具者,隨鼓聲翩翩起舞。盒腹左側(cè)繪撞鐘擊磬圖,有兩層柱架,上掛二甬鐘,下懸二磬,一獸頭人身、似人似鳥者,手持鐘棒背向撞擊編鐘,同時一腿踏機關(guān)擊磬。兩幅圖造型奇詭,線條流暢,代表了楚文化的繪畫特色和藝術(shù)風格。而且漆畫匠工分別在只有7厘米×4.2厘米的狹小畫面上,以鐘、磬、建鼓三種樂器,以及擊鐘磬、敲建鼓與舞者等三人,就將龐大壯觀的樂舞場面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來,令人驚嘆。
曾侯乙編鐘出土時,一同出土了鐘棒,但考古人員不知應如何奏響編鐘。直到仔細研究了鴛鴦形漆盒上的撞鐘擊磬圖,這才清楚古人是用鐘棒撞擊來演奏編鐘,于是才有了用古老的曾侯乙編鐘演奏出的《東方紅》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