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殊
鯊魚灣位于西澳大利亞州西北海岸的加斯科因,距離首府珀斯約830公里。這里是整個澳大利亞大陸的最西點,也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海灣,擁有超過1500公里的原始海灘和寧靜水域。
1699年,英國探險家威廉·丹皮爾第二次到澳大利亞航行時,將這個海灣取名為“Shark Bay(鯊魚灣)”,他似乎覺得這片區(qū)域受到鯊魚的侵擾,但其實,這里并沒有太多鯊魚,反而是海豚非常多,威廉·丹皮爾可能是將水中暢游的海豚誤認成了鯊魚。
除了海豚,鯊魚灣也是眾多儒艮和各種海洋動物的家園,它們和海岸邊古老的疊層石、雪白的貝殼沙灘、壯觀的鹽田以及紅色的沙丘崖壁一起,構(gòu)建出一個迷人多彩的海灣世界。
鯊魚灣不僅是澳大利亞的最西點,也是整個澳洲第一個被外部世界發(fā)現(xiàn),并被正式記載在歷史上的地點,對地理發(fā)現(xiàn)和航海史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早在四萬多年前,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便在這塊陸地上繁衍生息,過著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就像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一樣,隨著西方新航路的發(fā)現(xiàn),澳大利亞注定會成為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產(chǎn)物。
第一次在澳大利亞有記載的登陸榮譽應該屬于荷蘭人威廉·揚松,同時他還將此地命名為“新荷蘭”。然而,當時的航海家們不覺得這塊陸地是南半球的另一塊未知陸地,他們認為只要從這里不斷地向西航行,便能夠到達中國、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等盛產(chǎn)絲綢、黃金以及香料的國家。
1616年,德克·哈托格船長與船隊一起啟航前往巴達維亞(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從事香料和其他商品的貿(mào)易活動。在好望角附近的一場風暴中,他的船不幸迷失方向,與船隊分離,最后在如今鯊魚灣的一個小島上拋錨,后來,這座小島便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德克·哈托格島。哈托格筋疲力盡地爬上小島的一座懸崖,并在巖石裂縫中設(shè)置了一個木柱。他在柱子上釘了一個錫制的盤子,上面刻有他登陸的簡要記錄。這份重要的記錄在懸崖上停留了81年,直到1697年被另一位船長威廉·德·弗拉明重新發(fā)現(xiàn)。作為澳大利亞在歐洲歷史上已知最古老的實物記錄,該文物現(xiàn)保存在阿姆斯特丹的國立博物館中,而那座留下記錄的懸崖,作為具有國家意義的地方,被命名為“海角銘文”,并被列入澳大利亞國家遺產(chǎn)名錄中。
離開小島后,哈托格沿著西澳大利亞海岸線向西北方向繼續(xù)航行,并一邊繪制地圖。他用所駕駛的船的名字“Eendracht”將鯊魚灣這片廣闊的土地冠以“Eendrachts Land”之名,意為“統(tǒng)一”。從此,這里成為澳洲大陸第一個與歐洲建立聯(lián)系的地方,并開始出現(xiàn)在世界地圖上。
數(shù)千年來,鯊魚灣始終低調(diào)地沉睡在澳洲的最西端,它與世隔絕、地廣人稀,即使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繁衍生息,進入21世紀后,這里的常住人口依舊不足1000人。其中,9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佩倫半島上的德納姆小鎮(zhèn)。小鎮(zhèn)的規(guī)模很小,最初是一個為采珍珠而建的港口,現(xiàn)在則主要依賴于旅游業(yè),幾乎所有的旅行設(shè)施都在主街上,其中包括鯊魚灣的世界遺產(chǎn)探索中心。在這里,陳列著以航海家和測量員命名的沉船、地標和棚屋殘骸,以及用貝殼制成的手工藝品,生動地展示了當?shù)卦∶竦臍v史文化。據(jù)記載,鯊魚灣曾坐落著約130個已注冊的原住民遺產(chǎn)地,有三種土著語言:馬爾加納語、南達語和英卡塔語;廣袤的海岸線上至今還保存著他們使用過的露營地和采石場;小鎮(zhèn)上的道路雖然已經(jīng)改成瀝青路面,但蚌殼磚墻的建筑遺跡,依然向人們述說著過往的故事。
紀錄片《海洋藝術(shù)》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我看到潮汐在沙灘上刻出溝紋,卻不知這就是生命的源頭;我看到風兒堆砌出沙丘,卻不知大地與海洋深深的聯(lián)系;我看到鹽水洗白了旱地,卻不知海洋如何孕育了陸地;我看到從未在陸地上見過的大草場,但鯊魚灣有的遠不止這些……我們?nèi)祟惖臍v史,從這里開始書寫。”
鯊魚灣最與眾不同的,就是擁有35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奇觀。在這里,可以如時空穿越般,見證地球的進化史。
數(shù)十億年前,世界上最早的生物——藍藻,通過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下降,氧氣上升,生物種類從海洋開始孕育;經(jīng)過漫長的繁衍與進化,數(shù)以萬計的物種從海洋走到了陸地,飛上藍天。藍藻光合作用會產(chǎn)生沉淀,積年累月就堆成了疊層石——一種由大量海藻產(chǎn)生的硬質(zhì)圓形沉積物,這是地球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被視為最長的持續(xù)生物譜系。疊層石的年齡都在25億年以上,成長速度每年僅0.33毫米,因此被認定為“活化石”,也是地球進化史的一部分。
目前,地球上活的疊層石基本消失,只在極少數(shù)地區(qū)的特殊環(huán)境中還能找到,鯊魚灣就是其中之一,這里的疊層巖是世界上僅存的三處太古宙時期疊層石之一,并且是面積最大的一個,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鯊魚灣的疊層石散布在哈梅林池的海岸邊,它們看上去黑漆漆的,十分普通,隨著海水的漲潮和退潮,時而浸泡在海水里,時而露出水面。為了方便人們近距離觀賞,海岸邊還專門搭建了一條木棧橋,并豎立起許多介紹牌,以便游人更好地了解這些平凡石頭的不平凡之處。
對于地質(zhì)學家而言,鯊魚灣的疊層石仿佛活著的恐龍,是考古中的地質(zhì)瑰寶。1991年,正是因為這一無與倫比的自然寶藏,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鯊魚灣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此外,鯊魚灣還擁有一處歷經(jīng)幾千年演化而成的自然景觀——貝殼沙灘。在這里,組成沙灘的不是柔軟細膩的沙子,而是一個個細小堅硬的白色海貝,足足有數(shù)十億之多,厚度達7米~10米,延綿60公里長,被譽為世界上“最奢侈的海灘”。貝殼沙灘的主角是一種被稱為“Cockle”的貝殼,它們在這片海灣中繁衍了數(shù)千年,由于這里的海水鹽度較高,為貝殼創(chuàng)造了天然的繁育溫床,所以它們能夠茁壯成長;從出生到死去,無數(shù)生命的循環(huán)在這里重復,創(chuàng)造了這一震撼的美景。遠遠望去,這片沙灘就像是被潔白的雪花覆蓋一樣,夢幻而唯美,也因此獲得了澳大利亞“最白海灘”的美譽。
除了圣潔的白色,你簡直不能想象,一個海灣還可以用這么多種色彩來展現(xiàn)自己。乘坐飛機從空中俯瞰,鯊魚灣的深海處如藍寶石一般幽藍,淺水區(qū)好似一塊晶瑩的綠松石;海岸邊,茂密的灌木叢和起伏的沙洲上,高高地聳立著壯觀如銹蝕般的紅色峭壁;山崖下,蔚藍的海水溫柔地撫摩著純凈如雪的貝殼沙灘。獨特的地貌加上豐富的色彩,繪出一幅絕美的油畫,隨手一拍就是一張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大片。
越過海岸,還能看到Useless Loop鹽田優(yōu)雅的“蒂芙尼藍”。2015年,風光攝影師西蒙在鹽田上空拍下了一組令人驚艷的照片,名聲大噪。鏡頭下的鹽田閃閃發(fā)光,折射出天空的色彩,晶瑩而透藍。收鹽機留下的一條條軌跡,就像是抽象畫上的一道道筆觸。
是的,上帝在創(chuàng)造這片土地時,一定是飽含藝術(shù)感的,他拎著裝滿顏料的畫桶隨意揮灑,把所有美麗的色彩都留給了他偏愛的鯊魚灣。
充滿原始和自然氣息的鯊魚灣,也是動物的隱世天堂。
在鯊魚灣,生活著230多種鳥類、100多種兩棲和爬行動物,其中有30種蜥蜴,包括3種特有的石龍子。在多雷島和伯尼爾島上,居住著小袋鼠、鯊魚灣鼠和醅袋貍等5種頻臨滅絕的澳大利亞哺乳動物。
鯊魚灣得天獨厚的海灣和島嶼撐起了一個龐大的水生生物世界,完美地維持著多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從大如灰色山巖的南露脊鯨,到能住在廢棄易拉罐里的橙色葉鰕虎魚;從深海中色彩瑰麗的包氏??綔\海區(qū)悠閑吃草的儒艮……各種各樣的海洋動物都在海洋世界里縱情暢游。寬廣平坦的海灘上則生活著眾多掘穴類軟體動物、寄居蟹和其它無脊椎動物,它們與珊瑚礁和熱帶、亞熱帶魚類共同建造起一個和諧共存的生態(tài)群落。不過,在鯊魚灣的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最為重要、并作為基礎(chǔ)支撐的要屬“海草牧場”。
鯊魚灣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草資源,覆蓋了大約4000平方公里的區(qū)域。不僅如此,這里也是全球海草種類最多的海域。在其它地方,通常一到兩種海草分布于很大的地理區(qū)域內(nèi),例如:在北美洲和歐洲的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就只有一種海草,但是鯊魚灣卻有12種之多,甚至在某些地方,每平方米的范圍內(nèi)很容易就能鑒定出9種海草。充沛的海草資源給儒艮提供了重要的食物來源,據(jù)統(tǒng)計,鯊魚灣的海域中生存著超過10000頭儒艮,是世界上最大的儒艮生存繁殖地,一年四季都有機會看到它們。
儒艮不同于其他的海洋哺乳動物,它們游泳的時候常常上半身露出水面,有時頭上被纏上海草,遠遠望去,像極了游泳的美女,因此也獲得了“美人魚”這一美稱。而且雌性儒艮鰭肢下方長有一對豐滿的乳房,以供儒艮寶寶吮吸乳汁成長。海霧氤氳,月色溶溶,波光粼粼,儒艮媽媽抱著寶寶緩緩浮出水面,朦朧中宛如一位美麗的女子,風姿綽約、如夢如幻。
在鯊魚灣還有一處特別的海灘——猴子米亞,綠松石色的海水清澈見底,五彩繽紛的海洋生物將這里點綴得格外美麗。就像鯊魚灣的主角不是鯊魚,猴子米亞也沒有猴子,溫順聰明的海豚是這里獨一無二的寵兒。
在猴子米亞,大概生活著300只野生海豚,種類為印度洋或太平洋寬吻海豚。從20世紀60年代起,這里的漁民就會為到訪的海豚喂食,長此以往,這些海豚就與人類建立起了信任。它們酷愛和人類親密互動,深諳“賣萌有魚吃”的套路,不管什么季節(jié),在猴子米亞的淺水區(qū)總能見到它們“死皮賴臉”地等著人類來喂食。據(jù)說,有7只海豚會經(jīng)常性到訪,其余的則會偶爾前來。鯊魚灣的工作人員通過海豚的背鰭,就知道今天是誰來了,他們還會挑選幸運的游客,在其指導下給海豚喂食。
沐浴著微涼的海風,夕陽柔柔地照射在遠處的鹽田鏡面之上,魚鷹振翅在水面來往飛翔,一只只海豚從海浪中不斷越出,浩瀚無垠的海域深處,無數(shù)的生靈在安穩(wěn)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