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有什么用?》
[ 英] 馬庫斯·威克斯 著
吳培瑜 譯
譯林出版社
2021 年9 月
你的偶像竟然家暴,這對你簡直是個晴天霹靂。先前你對他的一切崇拜,現(xiàn)在都變成了懷疑。
他曾是你最喜歡的歌手,但是鑒于他的所作所為,你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享受他的歌聲了。他的丑聞也許并不應該影響你對他歌曲的評價,但你畢竟不能對之視若無睹。
不管怎樣,你可能認為他不再值得你追求了,但是如果因此就把和他相關的所有專輯都扔掉,是不是有些得不償失呢?
當你對某人的幻想破滅時,你很容易會不知所措。你的第一直覺是:馬上與他斷絕一切聯(lián)系??扇绻沧隽艘恍┝钅銡J佩的事,你就要將之與他所犯下的錯誤進行權衡,并決定他的惡行能否掩蓋其成就。接下來,你就要考慮自己究竟該怎么做。
這里涉及的基本哲學問題是:我們的審美判斷應當取決于作品本身還是取決于藝術家?我們能否將作品本身的意義與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目的區(qū)分開來?
如果這個人是一位藝術家,比如你喜歡的那個歌手,那么你的困境就有兩個方面:一是他的不良行為是否會影響你對他的歌曲的審美判斷;二是如果你對他的罪行視而不見,并繼續(xù)欣賞他的音樂,是否會構成道德問題。
道德問題似乎確實比審美問題更為嚴重一些,如果是康德,他會直截了當?shù)貑柲?,是否會譴責那個歌手的行為。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你當然會對其嗤之以鼻。接下來,他會問,你如果事先知道那個歌手有暴力傾向且厭惡女性,那是否還會買他的音樂作品呢?很可能不會,因為這是在變相縱容,或者至少是在淡化他的惡行。
由此看來,你認為買一個家暴者的專輯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如果你認為該行為在那種情況下是錯誤的,康德接著說道,那么它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錯誤的。至少,你不應該再買他的專輯了,你或許應該考慮全面抵制他的任何作品。
無論如何,康德會補充說,這位歌手已經(jīng)被揭露為一個令人不快的罪犯。他那敗壞的道德必然會反映在他的音樂中,因為藝術是個人品質(zhì)的表現(xiàn)。之前他還沒有原形畢露,所以你可能不了解他的為人,但現(xiàn)在你可以根據(jù)他的品性重新評價他的作品,然后一鍵刪除。
可是,康德那種毫不留情的道德觀,并不適用于每一個人。就連叔本華(他十分崇敬康德)也覺得難以忍受?;蛟S這是因為,叔本華自己就過著混亂的私生活,與康德那種節(jié)制的生活有天壤之別。因此,叔本華會建議你把作品與作者分開看待。
就個人而言,他會告訴你,他自己經(jīng)常被指責為“說一套做一套”,畢竟,叔本華并沒有嚴格地在實際生活中貫徹他的道德哲學標準。叔本華一邊承認自己不是什么圣人,另一邊又在他的哲學著作中提出一個又一個道德準則。盡管恪守原則、嚴以律己對叔本華而言簡直比登天還難(康德可能不這么認為),但這并不意味著他的道德哲學就是錯誤的。
叔本華認為,人無完人,這一點放之四海而皆準。例如,即便一個政客深陷性丑聞,或者被曝光在訪談時講葷段子,那這也絲毫不影響他剛剛簽署的貿(mào)易協(xié)議。當然,如果他被揭發(fā)犯有稅務欺詐罪或者根本不稱職,那就另當別論了—這會直接關系到他是否配得上這個職位。同樣,我們應該把藝術家和他的藝術作品區(qū)分開。貝多芬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且好抱怨的家伙,他欺騙了他的出版商,卻創(chuàng)作了《歡樂頌》;而作曲家瓦格納(他譜寫了催人淚下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則是一個狂熱的反猶主義者。
自古以來,那些偉大音樂的作者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品性上的問題。杰蘇阿爾多是謀殺犯,劉易斯犯了重婚罪,而格利特則因性騷擾未成年人而入獄。阿爾貝·加繆則有言:“如果世界上沒有惡,那么藝術也將不復存在。”乍一看,你會發(fā)現(xiàn)許多偉大的藝術家都非常自以為是,而且他們的私生活往往相當混亂。你最喜歡的歌手的駭人聽聞的行為,并不能否定他在舞臺上或錄音室里取得的成就,但如果他被曝光抄襲,或是剽竊別人的歌曲,那你確實應該重新審視自己對其作品的態(tài)度了。
叔本華認為,你應該關注的是這首歌本身,而不是歌手。這一觀點會得到門羅·C. 比爾茲利(Monroe C. Beardsley)的贊同,但他會更進一步。比爾茲利在與文學評論家威廉·K. 維姆薩特(William K. Wimsatt)的合著作品中強烈指出,我們不能僅憑藝術家就斷定藝術品的優(yōu)劣。他說,我們不可能知道一個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的想法、感受甚至是意圖,所以我們不能以此來解讀他的作品。無論藝術家被曝出怎樣的丑聞,都應該與對其作品的理性客觀評價無關。即使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有所評論,或者在書信或日記中提及這些作品,我們也不應該被這些東西誤導。不管他的私生活有多么不堪,都不應該使其為我們的判斷蒙上陰影。
但這里還有另一個問題:也許你欣賞的是歌手,而不是歌曲。你可能是因為這個歌手才喜歡上這首歌的,而你之所以被他吸引,也許是因為他的名氣、他的生活方式或態(tài)度。這也難怪你得知了他的丑聞后會如此低落。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你完全不欣賞歌曲本身。在你得知真相以前,你也確實被這些歌曲打動。比爾茲利認為,這只能說明一點:當我們試圖評估一件藝術作品的重要性時,情感是多么的不可靠。
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著我們對一件藝術作品的感受,歌曲更是如此。我們難免會受一些外在因素影響。但這一切都與歌曲本身無關,所以不應該被用來作為支持歌曲本身藝術價值的依據(jù)。不過,這倒可以為你從播放列表中刪除所有與他相關的歌曲提供充分理由。如果你帶著對歌手的厭惡去欣賞這些歌曲,那它們肯定就不那么悅耳動聽了。
但你如果將這些無關緊要的因素拋諸腦后并只關注音樂的本質(zhì),那么就可能又要面對道德上的問題。聽這個歌手的歌曲,就等于縱容他的惡行嗎?這就要由你自己決定了。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