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娜·達尼亞爾
(新疆日報社(新疆報業(yè)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引言:文化形成是長期的過程,與民族文化、地理條件、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相關(guān),受上述因素影響漢維兩族在語言方面也存在一定區(qū)別。在同義詞互譯時,應掌握翻譯的感情色彩,重視詞義強弱、適用語境等問題,盡可能地在尊重兩族文化的基礎上,保證原文含義不改變。
該項因素會對文化形成產(chǎn)生一定影響,漢族長期處于平原地區(qū),依靠農(nóng)耕生存繁衍,古代長期以男耕女織模式為主,牛作為耕作的主要工具,被看成吃苦耐勞、樸實本分的代表,具有褒義含義。但在維吾爾族文化中,牛則是遲鈍、懶惰的代表。這在翻譯時便不可直譯,而是要轉(zhuǎn)換形象,將牛的形象用其他動物替代,否則將對讀者造成誤解,無法準確體會作者的情感。漢族注重方位,用不同的方位表示不同身份,在古代從駕車、就餐座次、陵墓風水等方面體現(xiàn)出來,主要是北方為上,南方為下。但在維族中,也有些特別的規(guī)定,如睡覺、禮拜的方向等等。這便要求靈活翻譯,不可因循守舊,如北方常用松柏形容品格堅毅,文人用竹來形容自己德行,但因受地域因素影響,維族會用油松、沙棘等表現(xiàn)人的美好品質(zhì)。
該項因素是人們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形成的,在古代對人們行為進行規(guī)范和約束,例如古代結(jié)婚講究父母之命,還會有六禮等,其中敬茶是較為重要的一項活動,日常家中有人做客時,都要先擺茶,請客人品茗,茶文化也從古代流傳至今。但在維族中,茶文化需要與其他活動結(jié)合起來,寓于其他活動中展現(xiàn)[1]。
同義詞是指義位相同或相似的詞語,但大部分同義詞的含義都是相近,卻不相同。當前對漢維兩族同義詞翻譯的研究較少,本文抓住學術(shù)缺口進行彌補,從詞義范圍、強弱、色彩、搭配等方面著手,探究兩族的翻譯特點,以求為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與語言翻譯貢獻力量。
在同義詞的應用中,范圍層面存在區(qū)別,詞義擴大會產(chǎn)生新的涵義,由此構(gòu)成新詞。例如“事情”,指的是全部事情,范圍最大,而維語中的“hadisε”則是指特殊原因引起的突發(fā)事件,與事情相比范圍較小??梢?,漢維兩族語言中雖然有一些同義詞意思相同或相似,但在涵蓋范圍方面仍然有所差異。
該項特點主要從同義詞中的形容詞、動詞中體現(xiàn)出來,具有細微的差別。部分動詞的詞義強弱不同,表現(xiàn)程度有輕重之分,在翻譯過程中應注重區(qū)別。例如,漢語中“破壞”與“摧毀”相比,很明顯后者的程度要高于前者;再如“抑制”和“戰(zhàn)勝”,很明顯后者的程度更強。在翻譯過程中,以“風”為例,在漢語體系中只有唯一的表達方式,可通過增加形容詞來達到加深程度的目標。但在維語中,針對不同程度有不同的詞,如“boran”的程度較重,相當于暴風雨來臨前的風;“jεl”的程度較輕,代表的是微風;“∫amal”代表的是刮風,通常指代中等力度的風力。
在漢族與維族中部分同義詞能夠通用,但部分有專門的應用規(guī)則。在互譯過程中,應注重同義詞在語言色彩方面的不同。在漢語層面,語言色彩指的是適應某種特定語體的涵義,如文藝體、政治體等等。以“吸引”為例,在維語中“mεptunqili ∫”便具有通用性,而文體體則要用“qili ∫dεlp”表示。此外,一些涵義大致相同的詞語,在情感色彩方面也有所區(qū)別,褒義詞代表肯定,貶義詞則為否定,在互譯時不要褒貶混淆,否則將會造成情感混亂。例如,在漢語中“自信”“自大”的褒貶涵義不同,前者為肯定自己,后者則是過分滿足,為貶義詞。再如,“精細”與“瑣碎”,前者為褒義,后者為貶義,但有些詞的褒貶涵義不夠明顯,需要翻譯者根據(jù)上下文內(nèi)容進行判斷,有時相同詞語在某場合為褒義,但換到另一個場合便成了貶義,這些都需要翻譯者根據(jù)實際情況審慎對待。
在互譯過程中,譯者要重視名詞與動詞、形容詞與動詞之間的搭配。在同義翻譯中如若不相匹配的詞語混合使用,將會使語句變得十分生硬。例如,將維語“darj qilurmaq”翻譯為“發(fā)揚”,則放入原文中便要譯成“發(fā)揚積極性”,而不是“發(fā)揮”,這便是詞語搭配的特點所在。該詞中,“發(fā)揚”指的是精神層面,而“發(fā)揮”則需要產(chǎn)生一定的效果。由此可見,在互譯時應注重詞語的搭配問題,確保放入原文后能夠符合閱讀習慣,這也是用詞、造句的規(guī)律所在,需要譯者對此加強重視,準確把握[2]。
結(jié)論:綜上所述,受多種因素影響,民族文化差異不斷增加,要求譯者在翻譯時提前掌握并精通漢族與維族兩種語言,靈活運用翻譯技巧,加深對兩族文化的理解。在翻譯過程中,還要全面考慮語言的應用范圍、強弱程度、語體色彩以及搭配習慣等內(nèi)容,提高自身民族文化素養(yǎng),求同存異,提高翻譯準確性,使譯文盡可能地貼近原文,為譯文讀者帶來與原文讀者相同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