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霞
(河北省張家口市第十九中學,河北 張家口 075000)
青年學生處于人生發(fā)展的一個關鍵時期,自我意識中的獨立性逐漸凸顯,并日益加強,對于所接觸的事物、情感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認識和判斷。在文化呈現多元化的背景下,強化中華文化認同,會潛移默化的凈化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境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傳遞愛國主義精神;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長為一個有益于國家和社會的人。
文化素養(yǎng)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內容,是人的人格、氣質和修養(yǎng),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面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體現。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就是通過教學,將人類最優(yōu)秀的文化內化為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氣質。歷史教學在對青少年學生實施全面素質教育中起重要作用。歷史教育的涵義從本質上講,是通過對客觀歷史事實的了解去影響人們的主觀意識,從而確立正確認識事物的思維方法和基本觀點。
我國歷史悠久燦爛,文化博大深厚,有著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近現代以來,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先烈們無畏的奮斗事跡,中華文明復興之路,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是最有生命力的素材,夯實了我們文化建設的根基。
我國青少年成長于社會高速發(fā)展和變革的新時期,在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中有著各種思想與文化,但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氛圍并不濃厚,并且對青少年傳統(tǒng)美德、文化素養(yǎng)的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待繼續(xù)提高。國家與社會對培養(yǎng)青少年文化素養(yǎng)的呼聲越來越高,要求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為藍本,有力打造新時期健康的價值觀念,為青少年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建立一個良好的氛圍。
無論我國社會發(fā)展的步伐如何加快,市場發(fā)展程度如何加強,文化建設恒古不變,始終被當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重點來對待,最終目的旨在以文化的復興來實現民族的復興與強大。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與未來,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與道德水平直接體現著國家未來幾十年整體文化水平的體現,并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民族文化在社會以及世界的地位。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文化認同教育,其目的既是對民族文化進行有效傳承,也為了從更深的層面提升國民的整體文化素質。
如何充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通過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等更有效傳承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內容,塑造健康的社會氛圍和價值觀念;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運用合適的工作方法,通過良好的教育平臺和教育資源來實現在青年學生中普及和傳承中華文化,并引導青年學生正確甄別外來文化,提高中華優(yōu)秀歷史文化、革命文化素養(yǎng),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一方面,要創(chuàng)新初中歷史教學中文化認同教育的教育載體。文化認同需要開展認同知識傳授、知識儲備,需要設置必要的課程體系。但是,獲得關于國家的知識、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并不等于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形成,并不一定能外化于行動。文化認同行為的持續(xù)深化,需要個體積極、真實體驗的強化。文化認同不可能通過強迫獲得,只能依靠自覺意識發(fā)展而來。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必須借助課程內容、借助日新月異技術的,借助符合當代學生心理、行為特點的新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浸透學生心靈,進而轉化到學生的行為之中。
另一方面,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要將文化認同融入基礎性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性課程之中,并形成系統(tǒng)化、主題化和常態(tài)化的途徑。要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形成合力,通過初中歷史教學,將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敘事和知識敘事中,在潤物無聲之中實現文化傳承,而非簡單地重復主流價值觀的概念本身。
從歷史教學的角度,加強青少年傳統(tǒng)文化教育相關的研究,有助于通過基礎教育的途徑,借助古典文學、傳統(tǒng)文化道德及藝術方面的內容傳承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基礎教育質量。另外,還有助于青少年整體道德水平的提高,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文化素養(yǎng)的升華等,有助于培養(yǎng)一批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的新型社會人才。同時,加強歷史教學中青少年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相關研究,有助于一代代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有助于從根本上提升國民的文化素質與文化修養(yǎng),從而更有效地構建和彰顯新時期的中國特色民族文化。
提升青少年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作,如何有效發(fā)揮初中歷史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如何將歷史教學與學生文化認同教育深度融合,并建立一個長效機制,還存在諸多的不完善之處,需要繼續(xù)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