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守莉
(浙江師范大學國際文化與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0)
“這(樣)一來”在日常口語交際中使用高頻,該結構并不是指代詞“這(樣)”和動詞短語“一來”的簡單相加,是意義的整合,具有不可推導性?!斑@(樣)一來”在語篇中起銜接作用,具有話語標記特征。目前“這(樣)一來”的研究側重于共時層面的功能分析,如殷志平(2015)、王鳳蘭、方清明(2015),歷時研究還存在著不足。作為話語標記,語用功能是首要功能,而準確分析功能的前提是對歷時演變有著清楚的認知,文章從歷時角度依據(jù)語法化、詞匯化理論考察話語標記“這(樣)一來”的演變過程,并探尋背后的動因和機制。
文中所用語料除了部分轉引前人研究成果中使用的例句,其余皆來自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 語料庫,均有標明出處和來源。
據(jù)黃均鳳(2014)考察,“這(樣)一來”結構最早在元代出現(xiàn),特指某種情況的出現(xiàn)或發(fā)生,例如(兩例轉引黃均鳳):
(1)(魯肅云)主公,魯肅這一來則為周瑜累次要取荊州,多瞞不過那諸葛孔明,今又定了一計。(《元曲選·隔江斗智》1 折)
(2)孩兒,我且問你,此一來為何?(《元曲選·氣英布》2 折)
例(1)中“這一來”和例(2)的“此一來”都是動詞短語,特指已發(fā)生過的“來”這一行為事件,“來”表義實在。
明代“這(樣)一來”的動詞性用法依舊存在,例如:
(3)程朝奉早早梳洗,討些朝飯吃了。請個法家,商量定了狀詞。又尋一個姓趙的,寫做了中證。同著金朝奉,取路投臺州府來。這一來,有分教:麗人指日歸佳士,詭計當場受苦刑。(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上)》)
(4)自李御史這一來,鬧動了太湖邊上,把這事說了幾日。(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下))
例(3)中“來”的主語是“程朝奉”,例(4)中“來”主語是“李御史”,“來”回指前文出現(xiàn)過的動作行為。同時期還出現(xiàn)了兩例“這一來不要緊/不至緊”的典型口語形式,例如:
(5)頃刻之間,喝聲:‘來!’那些鼠耗一涌而來。這一來不至緊,口里卻都銜得有物,或金或銀,或錢或寶,一齊跌在地上。(《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
(6)好老猴,一聲去就是去,一聲來就是來。這一來不至緊,連李將軍一齊來了。(同上)
這兩例表明“這一來”依舊是具有實在動作義的動詞短語,但“不至緊”的參與將背景信息弱化,從而突出事件產(chǎn)生結果的超預期性,“這一來”與后續(xù)語句的關聯(lián)性增強。
明末時期,“這(樣)一來”位置出現(xiàn)變化,語義也相應改變,例如:
(7)那些小妖又去報道:“孫行者又來了?!奔t孩仰面笑道:“那猴子想是火中不曾燒了他,故此又來。這一來切莫饒他,斷然燒個皮焦肉爛才罷!”(明·吳承恩《西游記》)
(8)正合老孫之意,這一來就是個生鐵鑄的頭,湯著棍子,也打個窟窿?。ㄍ希?/p>
例(7)(8)“這一來”從句中位置變成了句首位置,“來”是前文動詞的復現(xiàn),既可以理解為前文“來”這一具體行為,又可以看作連接前后兩個分句的句首成分?!斑@一來”的動作性受到前后語句之間的因果關系限制而弱化,主觀性增強,通過用關聯(lián)詞“所以”替換“這一來”可加以驗證?!斑@(樣)一來”逐漸從一個動詞短語向一個認知情態(tài)副詞性固定語發(fā)展,句首位置的“這(樣)一來”因詞匯化結合更為緊密,意義也脫離構件成分的簡單相加。
此時“這(樣)一來”兩可理解說明它處于一個臨近的狀態(tài),而到了清代兩種意義就明顯分化,話語標記“這(樣)一來”形成。例如:
(9)周制軍便上了一個摺子,把祁觀察參了個實降兩級,不準抵銷,立時掛出牌來,把祁觀察先行撤任,派員接印,趕算交代,倒忙碌了一番。這一來,只把這位祁觀察氣得個腦脹頭昏,要死不活拍著桌子,把周制軍大罵了一頓,又要找那位幕府和他拼命。(清·張春帆《九尾魚》)
(10)后羿一見了她,如獲至寶,滿口都是自怨自艾的話。說到情急處,甚至把工作暫停,舉起蒲扇般的大掌,拼命捶打自己的身體。這樣一來,弄得嫦娥萬分不得過意。(清·無垢道人《八仙得道》)
這兩例“這(樣)一來”位于分句之間,后面有逗號隔開,是獨立成分?!斑@(樣)”所指是前文的整個事件情況,“來”語義空靈,不再表示動作的位移。“這(樣)一來”銜接前后語句,表達邏輯關系,并具有一定的情感態(tài)度和主觀性,是為話語標記。
話語標記“這(樣)一來”的使用與其所在的語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語境對“這樣一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斑@樣一來”結構由于語義的非自足性,必須有后續(xù)句出現(xiàn),而它前面的語句通常表示某種情況或現(xiàn)象,后續(xù)句表示結果或結論,這就為“這樣一來”總結、概括意義的產(chǎn)生提供了語境基礎。由于經(jīng)常處于這種語境中,動作義被限制從而吸收了銜接義,語義虛化發(fā)揮連貫功能,促使話語標記形成。
沈家煊(2003)指出,概念體系中存在三個概念域,即行域、知域和言域。“這(樣)一來”原本表示某個人或事到來,具有真值條件義和句法功能;而“這(樣)一來”語法化后失去原有的行為義,只銜接前后分句、復句或語段,發(fā)揮語用功能,標示言說者的主觀態(tài)度、情感和評價,這種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隱喻起到了推動作用。
作為動詞短語的“這(樣)一來”在句中是謂語中心語,兩者結合較為松散。經(jīng)過語法化、詞匯化后語義虛化,位置也轉移到了句首,所處位置為重新分析提供了必要條件?!斑@(樣)一來”所轄范圍不限于前文所指具體的行為事件,而擴大到整個事件前后間的連貫性。隨著語法化深入,最終以獨立形成存在。
“這(樣)一來”的演變過程歸納為:
動詞短語——認知情態(tài)副詞性固定語——話語標記
跨語言的研究表明,話語標記形成的一條普遍路徑就是從認知情態(tài)副詞發(fā)展為話語標記,“這(樣)一來”雖然是短語,但其位于句首的過渡階段實際上發(fā)揮的也是副詞的作用。這一演變過程并不是彼此對立存在的,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過渡階段的兩可解釋就是證明?!稘h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2001)中“這樣一來”是個丙級詞匯,是中高級留學生要掌握的重點詞匯,本文對“這(樣)一來”歷時演變的梳理,以期服務對外漢語教學,并且對“這”系話語標記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