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軍
(廣州市公用事業(yè)技師學院,廣東 廣州 510010)
無所不在的網絡便捷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無可辯駁地在改變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數(shù)據(jù)平臺(CNNIC)統(tǒng)計,目前中國網民已達到6.18 億,手機網民達5 億。從互聯(lián)網應用方面來看,社交類綜合平臺持續(xù)升溫,手機網絡游戲用戶數(shù)2013年底比2012年增長了54.5%,達到2.15億。對于本文探討的青少年學生群體來說,這種變化更顯著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微信、微博、手機游戲、QQ 等各種網絡社交及娛樂工具成為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另一半”。青少年學生群體個性表達更為強烈,各種網絡應用成為了他們表達自我一個非常重要的空間。而基于網絡“虛擬”的特征,游走于“現(xiàn)實”與“虛擬”之間的他們在心理上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各種沖突:網絡游戲中帶隊殺敵vs 現(xiàn)實中學業(yè)表現(xiàn)不佳、各種社交媒體中被“贊”無數(shù)vs 現(xiàn)實中受到學校家庭批評、虛擬社區(qū)中好友眾多vs現(xiàn)實中沒有傾訴心事的對象等等。種種沖突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在考驗著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毫無疑問,網絡化社會背景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突破傳統(tǒng)的方式,探索更多有效的教育和服務途徑,來幫助學生建立健康心理。
互聯(lián)網技術的出現(xiàn)幫助人類將過去看來很多不可能的事情變?yōu)楝F(xiàn)實,比如處于地球兩端的兩個人能通過網絡視頻聊天、可以在同一個網絡游戲中并肩作戰(zhàn)等。作為網絡用戶的主力軍,學生的行為明顯受到這種改變的影響。
從人類基本生活需要的幾個方面來看,吃、住、行等均發(fā)生了改變。在飲食方面,沉迷網絡游戲中的青少年往往能不吃不喝連續(xù)在游戲中“廝殺”十幾個小時,甚至幾日幾夜連續(xù)“奮戰(zhàn)”在游戲中。休息的缺乏并不能阻礙他們對于“網絡”的癡迷,即便是在家里,通宵達旦地玩網絡游戲是許多青少年的共有生活方式。研究者曾經在某技校一個班級中做過調查,40 人的班級中,因晚上使用網絡而造成睡眠不足7 小時的占80%以上,甚至有12人睡眠不足4小時,睡眠缺乏直接影響了他們在學校和課堂的表現(xiàn)。而在公交、地鐵車廂以及各種聚會場合,“低頭族”——即低頭玩手機已經成為了最新的社會現(xiàn)象受到關注。毋庸置疑,青少年的基本行為方式明顯受到網絡的影響。
網絡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它也讓我們彼此越來越疏遠。在過去常見的聊天、聚會活動,如今成了“網絡聊天”“網絡論壇”。信息傳遞的速度前所未有的加快,而人與人之間因為直接接觸的減少,反而出現(xiàn)更多的隔閡。在網絡的另一端可能是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對象在跟你溝通,人們之間的信任越來越缺乏。有研究表明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偏低,而信任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不少研究都關注了人際信任與心理健康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人際信任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有心理問題的個體信任量表測量值明顯低于沒有心理問題的個體。特別對于接受職業(yè)教育的青少年來說,指向就業(yè)的教育讓他們更加渴望社會歸屬感,但技校生群體的年齡特征使得他們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而網絡中的虛擬交往更加惡化了他們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際關系,這一切最終讓他們所希望得到的歸屬感變得更加遙遠。從人際關系理論來看,各種關系構成了一個個“自我”,無疑,因為不能良好處理人際關系讓技校生也在現(xiàn)實中迷失了“自我”。
網絡的普及對于傳統(tǒng)的教養(yǎng)方式也構成巨大的沖擊。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互動構成傳統(tǒng)教養(yǎng)方式的全部,而在信息化網絡環(huán)境下,父母與子女的互動被網絡取代。兩代之間的隔閡因為溝通缺乏而日益加劇。而由于網絡帶來的信息傳遞,青少年受到越來越多不良信息的影響,在他們的成長中,父母的言傳身教越來越顯得“無力”,這種變化更加加劇了青少年和父母間的代際沖突:父母的態(tài)度愈加粗暴強硬,青少年愈加趨向網絡尋求歸屬。有研究表明,矛盾的家庭環(huán)境和拒絕、否認、缺少溫情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重要因素,席震芳等人也發(fā)現(xiàn)消極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容易使初中生網絡成癮,這種影響讓青少年的心理成長朝著一個愈加不可控制的方向發(fā)展。
教養(yǎng)方式的變化還不能代表網絡在家庭教養(yǎng)方面的全部影響,家庭教養(yǎng)目標也在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發(fā)生著改變。經濟發(fā)展第一位的社會背景下,充斥于網絡的是各種經濟人物的“發(fā)跡”經歷,財富成為了衡量“成功”的標準。這種“示范”效應無疑在悄然改變著家庭對子女成長的期待,這種期待與中國社會傳統(tǒng)“仁義禮智信”的價值標準在青少年的內心形成了沖突,影響了他們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
歷來對于個體心理的健康標準有很多描述,有不少研究者提出和諧的人際關系、對自我和現(xiàn)實的認識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探索等是健康心理的基本標準。而人際關系、自我認知等均是一個人能否良好適應社會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其能否適應社會環(huán)境緊密相關,魏軍鋒等人就在研究中提出“個性化與社會化過程的和諧、統(tǒng)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由此看來,網絡化社會背景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所面臨的挑戰(zhàn)也可通過幫助他們學會適應社會來解決。
體驗式教育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模式在我國越來越引起重視,并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教育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中,目前多數(shù)采取團體游戲的形式來進行。在一種游戲模擬現(xiàn)實的情境中,讓學生解決各種事件,激發(fā)他們對問題的思考,從而達到心理成長的目的。但是這種形式也受到諸多質疑,有研究者提出這種輔導形式“時間短,雖易于操作和組織,但缺乏長效運行及管理機制……體驗不充分、不深入、不徹底”。
本研究提出社會體驗教育指的是在社會實際情境下讓學生參與到某些體驗活動過程。以研究者所在學校為例,利用學校所在社區(qū)中的相關機構,有規(guī)律的定期讓學生參與到機構活動中。例如前往某特殊教育學校擔任助教,前往某康療中心開展活動等。這種體驗活動的好處在于情景的真實性,而非校園內部團體游戲的模擬情景。在這種情境下學生所需面對及處理的問題均為現(xiàn)實社會中真實存在的問題,通過這種體驗,他們獲得的經驗更加符合實際,就能更加有效地幫助他們實現(xiàn)“社會化”。而且這種社會體驗教育可以利用學校的資源,將其設置成長期常規(guī)的教育活動,彌補了校園內主題活動的不充分、不徹底等不足。
而在實際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研究者也發(fā)現(xiàn)這類型的活動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除了形式較為新穎,能讓學生找到存在感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人生方向迷茫、不能認識自我是很多青少年共有的特征,而在社會體驗活動中,他們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能力,認識到自己可以承擔起一份責任,也能受到他人尊重。并且與自己年齡、經歷都不一樣的人的交流也幫助他們對人生有了更豐富的認識,這種體驗無疑能夠讓他們了解到一個真實的、有更多可能的自我。
青少年的教育往往被直接視為學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學校教育是我們能直接為青少年教育人為設置情景的場所,但這并不意味著學校是唯一參與的主體。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可以充分吸收利用各種社會資源的介入,而目前最直接的資源就是所在社區(qū)的社工力量。就研究者所在廣東省來看,2013年全省用于購買社會服務經費近6 億元。資源的充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以社工的身份介入青少年的教育過程中,讓學生放下了“面對老師”時的思維禁錮,同時社工作為社會人員,學生與其互動的過程也就是真實的“社會化”過程。研究者所在學校在開展“社工入校”過程中,一個學期內開展了近200 人次社區(qū)探訪活動。通過探訪活動,學生能更大膽與人溝通,也在各種活動組織過程中學會了表達自己、與同伴相處。這種經驗是真實社會情境中獲得的,能讓他們更加了解真實的社會,也了解了自己在社會中會有怎樣的表現(xiàn),這種確定性是他們心理保持良好平衡的重要因素。
社工是社會資源介入的一個案例,在研究者所在學校中,還利用了所在城市多所高校的心理學、社會學在讀大學生作為校外心理輔導員。作為朋輩資源,他們的介入受到學生的歡迎。與同齡人的交流讓他們愿意傾訴自己的心事,同時他們也獲得了人際交往的寶貴經驗,這些經驗同樣有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
家庭永遠是教育的核心場所,那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拋開家庭而獨立進行。有不少研究者都提出家校互動的措施來加強青少年教育,但是實際操作中家校互動多限于幼兒園、小學等初級教育,在職業(yè)教育領域還沒有可推廣的模式進行操作。傳統(tǒng)的家長教育多采用培訓課堂的形式來進行,理論性強,實用性低,家長參加的意愿也不強烈,操作起來障礙重重。在研究者所在學校,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在子女教育上遇到困難以及有強烈意愿學習親子教育知識的家長。在開展形式上,同樣采用游戲體驗的形式輔導,主題涉及親子溝通、情緒調控等。因為形式新穎,內容實用,貼近家長的需求,所以活動受到家長的歡迎。
在以上提到的幾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中,無論是社會體驗活動,抑或是社會資源介入或家長學習小組,最終的指向都是幫助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的心理能力,如人際交往、自我認知、代際溝通等。當然,因為地區(qū)差異及教育類型的不同,這些方式如何在更廣范圍內被應用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尚需更多的探索。比如在以升學率為重要教育指標的高中,社會體驗活動應該以怎樣的形式來開展就需要更多的考慮,同時在高校中,家?;用菜埔粋€不可能達成的“愿景”,但這些已經在實際工作中開展并顯現(xiàn)成效的方式無疑能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網絡給世界的發(fā)展帶來了多元化,個體的發(fā)展也有了多元的可能。如何幫助青少年特別是職業(yè)院校學生在多元的可能中發(fā)現(xiàn)一個“個性化”的自我,并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將是學校的教育者需要考慮的,本文的探索實驗希望是一個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