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河北省固安縣第三小學,河北 固安 065500)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課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學生發(fā)展的要求。課堂是學生科學系統(tǒng)地學習知識、提升學習能力的主戰(zhàn)場。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機會,精心選擇閱讀教學的內容,采用多種有效閱讀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與意義,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要立足課內,著眼課外,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
農村大多監(jiān)護人都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年人,他們認為閱讀·寫作不讓孩子餓著、有錢用就行,這讓農村小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較為隨意。另外,由于小學生長期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親戚一起生活,在遇到一些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時,因為環(huán)境所限,無法說出自己的不滿,長此以往,孩子會慢慢以一種對外界抵觸的方式進行自我保護,封閉自我,無法得到應有的關懷。再者,因為教育資源的匱乏,日常的學校學習都容易造成問題,更談不上孩子的自主閱讀習慣。農村多數(shù)孩子只注重課堂上的學習,在課后也只是完成作業(yè),騰出時間幫家里做些農活,且因為經濟的原因除了課本教材外也沒有其他類型的書籍,使得他們根本沒有充足的書籍和時間去進行自主閱讀。
首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自主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獨立能力,能夠自己去選擇自己想看的書籍,養(yǎng)成求知的欲望與獨立的選擇能力,能夠從小形成自己的主見,不被外界所影響。其次,能夠拓寬孩子的知識面,開闊孩子的眼界。自主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使得孩子擁有求知欲望,除了課堂上的知識學習以外,還會使孩子在課下自己進行閱讀,學習到課堂以外的知識。另外,孩子較為寬闊的知識面與遠見的眼界,能夠幫助孩子在課堂學習上,更容易理解所學知識,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最后,能夠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一件需要終生貫徹的事,而學習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完成。因此,自主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能夠使孩子養(yǎng)成自主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孩子的主動學習能力。
許多小學生本身喜愛閱讀,對閱讀充滿興趣,但卻因為學校無法提供閱讀書籍與環(huán)境,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導致孩子無法進行閱讀。因此,老師應該先為小學生解決閱讀資源問題,可以積極與學?;蛘弋?shù)亟逃块T爭取資金,為孩子建立一個閱讀圖書館,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閱讀環(huán)境;在書籍資源的獲取上,老師可以通過網絡手段呼吁社會上的熱心人士進行書籍的捐贈,或在網絡上發(fā)起舊書籍的捐贈活動,呼吁更多的社會人士把更多書籍捐給小學生,為小學生的教育事業(yè)貢獻一份力量。
對于小學生自主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可以在課堂教學上開展。首先老師應該與孩子之間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小學生由于內心的敏感與不自信,往往無形中會給自己增加許多心理壓力,在日常學習上表現(xiàn)在膽小不愛發(fā)言,遇到學習困難不敢求助等。作為老師,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愛,用自己的愛去填補孩子在愛上的缺失,幫助孩子以合適的方式抒發(fā)自身的情感,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讓孩子能夠以良好的心態(tài)投入到閱讀中。
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孩子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能夠激發(fā)出孩子對于閱讀的樂趣,發(fā)揮出自己的閱讀主動性,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其次,在課下老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籍,鼓勵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增加閱讀儲備量,為提高閱讀理解成績做好充足的準備。
補充閱讀的習慣也是自主閱讀習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視野,為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提供平臺與空間,為他們營造出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愛上閱讀。例如,在教學課文《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時,許多學生對長征中的故事了解不多,因此對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難以產生切身的感受,更不用說產生情感共鳴了。于是,我為學生布置課下作業(yè),讓他們在課后開展專題閱讀,搜集紅軍長征中所發(fā)生的故事,并提出將在下節(jié)課進行故事分享的要求。這樣的拓展閱讀教學,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指明了方向。這就有效地促進了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了他們的自主閱讀能力。
總而言之,老師在小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培養(yǎng)上,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主要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營造閱讀氛圍,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認識到閱讀對他們的重要性,從而使他們形成自主閱讀習慣。與此同時,老師可以借助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填補孩子心中的情感缺失,使孩子合理的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讓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長,使學生的生活因閱讀而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