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曼云 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年),是德國音樂史上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巴赫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無數(shù)的音樂作品,其中小提琴是他非常鐘愛的樂器,在他所有的音樂作品中,用小提琴演奏的作品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
巴赫生活的年代正處于巴洛克時期(1600——1750 年),這一時期,小提琴的制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所以在演奏的力度上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時期,小提琴的弓桿被制作成相對較高的拱形,使演奏者可以輕松地演奏四音和弦。形制上的變化帶來了演奏力度上的變化,在演奏巴赫的小提琴作品時,演奏者一定要注意力度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有橫向的力度變化,還有縱向及斜向的力度變化。力度的變化帶來了音色和音量上的變化,使人們能夠通過力度上的變化,感知小提琴作品中音樂氛圍的發(fā)展變化和作品中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這種變化有時在同一個聲部中變化,有時候在兩三個聲部中變化。演奏力度的多變性是巴赫小提琴作品中的一大特色。
演奏巴赫的小提琴作品,不僅需要左右手的演奏技術,還需要左右手的演奏技巧,而左右手之間的相互配合又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練習才能實現(xiàn)。演奏者要想將巴赫的小提琴作品演奏出一定的水準,必須熟練地掌握好左右手的演奏技巧,而在運用左右手演奏技巧時,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如何掌控左手手指的靈活性和彈跳性。一般而言,人的右手比左手靈活,在演奏巴赫小提琴作品時,演奏者依據(jù)作品中旋律的走向,需要考慮左手的運動速度和運動節(jié)奏,如果速度和節(jié)奏不和諧,那么就演奏不出作品的美感。除此之外,演奏者還要考慮手指按弦的角度與力度,角度不同、力度不同,演奏出的音質(zhì)就不同。
其次,掌控左手手指的運動節(jié)奏及揉弦的力度與速度。演奏巴赫的小提琴作品,演奏者要時刻把握好左手手指的運動節(jié)奏,一旦運動節(jié)奏出現(xiàn)紊亂,勢必造成聲音表達的錯亂,從而失去作品的整體美和和諧美。所以在演奏之前,演奏者應對作品中任何一部分的節(jié)奏都了然于胸,并在平時的練習中熟練掌握,這樣在比賽中才能掌控全曲的節(jié)奏。
再次,使用右手用弓要始終保持音色前后的一致性。聲音是傳遞作品思想和情感的,巴赫的小提琴作品也不例外,所以保持音準是最基本的,在右手運弓的技巧上,演奏者要始終把握好運弓的壓力、速度和觸弦點,只要把這三個方面掌控好了,那么運弓的基本技巧也就掌握了。
最后,弓毛和小提琴琴弦接觸面積的問題。一般而言,弓毛和琴弦接觸面積越大,發(fā)出的聲音就越大;弓毛和琴弦接觸面積越小,發(fā)出的聲音越尖銳。用小提琴演奏巴赫的音樂作品時,為確保音準,演奏者就需要控制好弓毛和琴弦的接觸面積。這對音準很重要,需要演奏者在平時的實踐中慢慢掌握。
從巴赫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作品來看,其和弦主要分為雙音和弦、三音和弦和四音和弦三種類型。其中,每兩個空弦可以構(gòu)成三個雙音和弦,而且這三個雙音和弦可以同時發(fā)聲;每兩個雙音和弦與一個單音可以構(gòu)成一個四音和弦,因此,四音和弦必須以組合的方式進行演奏。
從整體上來說,巴赫小提琴作品三音和弦的演奏具有整體性和獨立性,所以演奏者在用小提琴演奏時,要將和弦看成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的內(nèi)部,每一個和弦又是獨立存在的,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演奏者在演奏時先從整體性出發(fā),再從獨立性出發(fā),先顧大局,后顧部分。
在演奏三音和弦運弓的技巧上,演奏者必須使弓桿稍微向外傾斜,這樣才能奏出準確的三音和弦,同時注意弓毛和琴弦的接觸面積,盡量避免多余動作造成刮擦而產(chǎn)生一些噪音。演奏三音和弦時,演奏者要將重心放在和弦的最高音上,這樣有利于抓住重點。
用小提琴演奏巴赫音樂作品中的四音和弦,一定要注意和弦的柔韌性和彈性,在巴赫小提琴音樂作品中,絕大部分四音和弦具有這一特色。要想發(fā)出的四音和弦具有柔韌性和彈性,演奏者在運弓時就一定要注意壓力及力量的來源,掌握好這兩項,就能演奏出具有柔韌性和彈性的四音和弦。
為確保四音和弦的音準問題,在演奏巴赫小提琴作品時,演奏者要注意:在換弦時,一定要確保琴弓的壓力始終不變,這樣才能增加音準率。保持琴弓壓力不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演奏者有扎實的演奏基礎,所以在平時的練習中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此外,在用小提琴演奏四音和弦時,演奏者也一定要根據(jù)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掌握好演奏的速度和力度,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奏出的音質(zhì)和音量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