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玫
隨著時間的流逝,物質和精神世界的不斷進步和升華,今天的人類在對于“美”的享受上更進一步,通過對現(xiàn)有的樂器等藝術形式進行再創(chuàng)造,達到了又一個新的文化高潮,其中,古箏也勢必占有一席之地。今天,我們重點探討關于“南箏”派別中的“潮州箏”和“客家箏”)的演奏技藝、以及指法內容,希望在以后的演奏中得到廣泛應用或教學。
作為古文化以及古藝術的聚集地——歷史上的中原,不僅發(fā)揚來了自身的多項文化,對其周邊地區(qū)也產(chǎn)生了深重的影響。隨著貿易往來等各種人類流動痕跡,不同地區(qū)的文化相互融合,新的文化形式就產(chǎn)生了,這其中就包括“潮州箏”。
不可否認的是的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自成一派并且流傳至今的,除了自身的地域因素,更多的是其本身的一種韻味。潮州古箏自身因為其發(fā)展歷史所以有著同樣豐富的音樂史,故其人民民眾音樂的基礎是扎實而深厚的,曲目也頗為豐富?,F(xiàn)有古典音樂可以唱上千首。在世界音樂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音樂的傳承和發(fā)揚隨著國力的不斷提升,各個部分逐漸與世界音樂藝術接軌,而潮州音樂文化也跟隨著這樣的步伐,逐漸走向世界,變成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且是極其重要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之一。
潮州古箏作為“南箏”中的代表流派,其古箏音樂風格特殊,手法與其他音樂流派相比,也是獨具特色的。這里需要分析一下古箏這一樂器的特點,古箏能夠獨樹一幟,與其它同類樂器相比,古箏可以分庭抗禮的重要之處在于,它們的左手按著的滑板發(fā)出了變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滑音韻母作為補聲的。而在潮州等音樂派的演奏中,可以說是對與之相關的手法運用達到了一個頂峰,這也是潮州箏自成一派的重要原因之一。樂器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演奏者對樂器自身把握達到一定的狀態(tài),尤其是弦樂類,因其形狀構造的特殊性,所以要求更高。而在實際演奏以及生活表演過程中,“潮州古箏”的表演者必須在表演過程中同時控制著按箏,以古箏的自身的音節(jié)奏為導向,從而達到一種不同的音階和數(shù)個調式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演奏形式。
“潮州箏”在演繹技法上多習慣用左手作韻,巧用揉弦、按音等來達成潮州箏的“多柔韻律”。為達到相應的演出效果,潮州箏在演奏時最注重的是演奏者的身體協(xié)調部分,這一部分,在演奏過程中占比最大。潮州箏演奏時要求身體平坦,也就是從其外表看來,演奏者要處于一個相對平靜和緩和的狀態(tài),這樣一來,所帶給聽眾的美的享受就會更進一層。而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本人卻不能像看起來那樣風輕云淡,相反,演奏者本人的精神必須高度集中,在整個演奏過程中,演奏著的手臂必須隨著手腕順著撫琴的方向“動態(tài)停留”,使得整體上看起來像是一株蓮花的桿,使整體富有亭亭玉立一樣的美學享受,而手指部分在彈奏過程中要做到略微松懈還要保持彈奏力度不變,以保證整體塑性不發(fā)生大的變動,這就考驗到了演奏者的心理素質和手上功夫的如何,而在這一派系中,普遍認為,好的手部狀態(tài)是決定一場潮州箏演奏的最關鍵之處。潮州箏的演奏者們往往認為,最好的演奏形態(tài)應該是手部位置呈現(xiàn)出一種倒垂蓮花的形狀為最佳。
在中國傳統(tǒng)的認知中,蓮花以及這一類的植物都是從淤泥中生長出來,但都美的不可方物,這樣的象征意義都是代表著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的情操和一種極其玄妙的自身修養(yǎng),歷來的文人墨客都是習慣的將這類方式運用在文章或者為人中,可是“潮州古箏”卻別具一格的將這一形象加持在了演奏者的狀態(tài)里,這樣巧妙的指法可是潮州古箏的一個創(chuàng)新點。以指法上的蓮花意向來達到聽覺視覺上的出淤泥而不染。而為了做到這種效果,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就需要下足苦工,潮州箏派的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習慣性的將指法對應了符合“勾、托、抹、托”等形式。在腦海中仔細想想,這些姿態(tài)連在一起不久正好是以多盛開在掌上的白蓮嗎?然而光有大概是不夠的,要在具體場景中表現(xiàn)下來,這就需要演奏者十年如一日的練習了。
而潮州古箏流派區(qū)別于其他派系而具備著精巧的地方就在于其中有著“逆指”、“歷弦”、“反打”、“托弦”、“飛指”等特殊的指法和技藝,音符快速且密度較大。
潮州古箏對于指法的要求也就是潮州箏在演出過程中對左右手和其手指的分工是很明確的,在演出中,首先是對古箏整體的演奏把握,左右手的配合,主要是負責演奏過程中的輔助音色和聲律以及負責控制奏曲的主音。而在傳統(tǒng)演奏過程中,要求演奏效果在最后達到一個最好的效果,即要求古箏弦求音珠圓,韻求氣貫通,左右分工合作,韻情達到并茂音韻。傳統(tǒng)的“潮州箏”演奏方式,一般是由藝人的右手演奏,左手則以撥弦或揉搓的方式進行演奏。
說到潮州箏的演奏內容,這要從其的發(fā)展來看,作為一種融合發(fā)展起來的古箏流派,其最開始的演奏內容是古潮州的一部分故事代表,演以一些諺語故事為基礎,用音樂的形式來體現(xiàn)故事主題,隨著不斷地改進和發(fā)展,演奏者將傳統(tǒng)潮州箏和其他樂器相結合,發(fā)展出來了獨具特色的潮州音樂體系,也誕生了諸多的音樂曲目。如傳統(tǒng)經(jīng)典作品《寒鴉戲水》,《青娘》等等。
除此之外,潮州地區(qū)民俗特征與中原形式的不同也造就了潮州古人民將獨特的傳統(tǒng)民俗融入音樂中的習慣,例如用絲弦、撥弦等樂器奏古詩譜,并把它稱為民間的絲弦律詩。也是潮州箏的演奏內容之一,事實上在潮汕的古代民間史上,這是歷史最悠久、也是流行最多的譜曲之一。演奏時以黑色木板為伴奏,演奏具有民族特色的潮州二弦為快板,以椰胡、秦琴、三弦琵琶為主,二胡、揚琴、揚琴。笛子等伴奏。傳統(tǒng)的古管弦樂與詩曲演奏習慣,一般是慢速到快,層次推進,即從第一板演奏開始,接二、四拍,三板到樂曲的高潮急煞板,使人在樂曲情感的波動下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富有感情的內涵。潮州弦詩樂所有的演奏作品都來源于潮州弦詩。
潮州弦詩樂中最具代表性的十首曲目是《潮樂十大套》,即《月兒高》、《平沙落雁》、《黃鶯詞》、《錦上添花》、《大八板》、《玉連環(huán)》和《鳳求凰》等。這些音樂大套曲目的結構和演奏規(guī)范必須是一定的,它們由“頭板”,“拷拍”和“三板”曲目聯(lián)綴組成,每一首旋律都有68條。它的演奏速度一般是從悠閑舒緩的音樂節(jié)奏旋律開始的,而且它還有悠閑舒緩。慢而快地演奏,直到最終節(jié)奏形成高潮并圓滿結束為止。
客家的古箏,最早起源于潮州箏,形成了清末主要的古箏演奏風格,其中不少古箏曲目基本相同,所用古箏的具體形式也是相同的。廣東漢樂箏,是廣東最優(yōu)秀的中國民族傳統(tǒng)音樂作品之一。客家古箏派是中國近代古箏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图颐褡宓墓~派是粵、贛和閔客家族流行的一種民族箏派,客家民族的主要文化發(fā)展和其進程,與一千多年中原客家大量移民南方有著密切的關系。
客家漢族箏派的本源,也就是泛指客家漢族先民,在南遷時期由隨人來的黃河閩江中下游閩南地區(qū),從隨人來的客家漢族音樂,與當?shù)孛袼孜幕嗳诤虾?,保留了中原漢族傳統(tǒng)音樂的歷史遺物,既具有鮮明的地方傳統(tǒng)民間文化特色,又具有當代華夏音樂的特色,是當今華夏音樂的代表。
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傳統(tǒng)的客家族古箏,在演奏時,選擇的是純手工的尺譜;其次在演奏指法上面,客家主要使用拇指和中指??图夜~派在發(fā)展過程中,以客家漢調各式音樂的發(fā)展為依據(jù),受廣東方言和地區(qū)共同影響,形成了含蓄、文靜等音樂風格。而在這一單箏派中,則是以以下形式:滑音的豐富多彩也是其主要色彩特點之一,觀賞時我們可以仔細觀察注意這一色彩部分。
同潮州箏相似的地方在于,客家箏的主要形成原因也是在于潮州箏主要是在地域的不斷融合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而由于地域的不同,客家箏派具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然而,基于漢家本源的特點和中原地區(qū)文化重要性,客家箏派再怎么發(fā)展,其基本都是以漢調為主,古老而富有智慧的客家人民更具自身文化屬性對其進行了諸多的改良,加工和修飾,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這一派系中的“滑調”。
弦樂器在演奏過程中往往是與其他種類的樂器以其演奏的,不是說單獨不可用,而是音樂文化本就是相輔相成的一種,所以在客家箏中這樣的情況也是可以看得見??图夜殴~演奏中的“三件頭,”不單單只有古箏一種樂器,其中還有琵琶和椰胡,這三種主要的演奏樂器在這一表現(xiàn)形式中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區(qū)別于以往的混合類的樂器演奏的莊嚴恢弘,這種演奏風格相對較為清醒典雅。也是客家古箏音樂文化中重要的一份子。
在客家箏演奏的形式研究中,對其他派別進行了一定的比較,特別是在分類方面,區(qū)別于潮州箏。客家箏以其音調為主??图夜~的大調、串調(包括:小調)分類:大調箏的結構比較嚴格,而且大調的箏曲的結構比較嚴格。串調類箏曲的音樂牌包括廣東漢戲劇和民間樂器。
客家箏對于曲調的分類是較為嚴肅的,即不容混淆,因此,客家箏的學習者在學習大調時候,要嚴格遵守大調類箏曲演奏特點,即規(guī)范的六十八板。結構嚴謹,作品為規(guī)范的六十八板。根據(jù)現(xiàn)代音樂理論:68小節(jié)或68重拍。弦樂包括戲曲音樂和粵劇民間音樂。這種音樂的長度和結構各不相同。
客家古箏的旋法變奏也是一絕,這一般是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在跳鼓的慢板上加詞,一般反復兩到三次,由于這樣會顯得比較慢,由此這一過程通常會配合其他類型的指法旋律來使用;第二種就是在慢板之后的樂曲節(jié)奏上逐漸加快,這種的快節(jié)奏會使得詞曲旋律逐漸變得精致起來。接下來客家古箏在演奏過程中還有中間板和搖板的變化,一般都是通過指法快慢來進行實現(xiàn)。
因為客家古箏演奏曲調所特有的分類和特點,所以這類音樂在演奏形式上往往曲目的長短是不一樣的,而且其結構也是多種多樣。在演奏方式上,客家箏主要注重的是在演奏過程中音樂所體現(xiàn)出來的“變奏”。比如,客家箏的曲目開頭會使用以慢板滑音調,這就是客家箏自成一派的原因之一。
客家主要是南宋時期的一部分中原百姓為了躲避戰(zhàn)火而相繼選擇南下,在遷移的過程中,本屬于中原古箏的一種韻味開時隨著異鄉(xiāng)的文化和習俗開始轉變,最后客家古箏流派由此誕生。融合類音樂雖然離不開本源的形態(tài),但是其意義和內容卻早已大相徑庭,客家箏也不例外,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特殊風格音樂。在中國傳統(tǒng)的古箏音樂流派中,這是客家箏派的獨特技藝。也就是說,根據(jù)演奏者對音樂的熟練程度,要注意強調演奏者對曲目的把握。因此,在彈奏慢板或中板時,每句話的最后一個音(有時也選在樂句中)一般采用滴答聲或八度音階的方式,向內發(fā)聲,使聲音延伸,使聲音更加深邃,為下一樂句形成旋律匹配和聲的效果“第一根音”。傳統(tǒng)的客家古箏采用金屬弦,可以自由地唱弦,為延音、作韻創(chuàng)造了條件??图夜~樂獨特而典雅的特點,使其比其他箏樂流派更具“內涵”和“深度”。
客家古箏音樂的“硬線音階”和“軟線音階”是其主要的旋律模式,這里不對其進行仔細研究,前者用于歡快明朗的場景,表達的主要也是歡快活潑的風格,后者則恰恰相反,比較委婉典雅,甚至有時候頗為哀怨,兩者相輔相成,在客家音樂的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推進和促進的作用。
客家箏的演奏內容實際上遍布我國各大箏樂系,是客家的一種風格手法。代表作有:《出水蓮》,《蕉窗夜雨》,《崖山哀》,《翡翠登壇》,《平湖之怨》等?!翱图夜~”可以算得上是融合類的巔峰,在地域人文的融合過程中,其音樂的融合也以這種方式體現(xiàn)實屬罕見,所以在其演奏過程中,要認真去聽和感受。
綜合來說,這兩種派系的古箏都在音樂界備受掛關注,有著較好的繼承和發(fā)展,但由于演奏形式所遇見的種種問題,再加上相關院校對此方面的關注不夠,還有待進一步發(fā)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