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安平
(華東師范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241)
茅山位于今江蘇省句容與金壇交界處,六朝以來即為道教上清派圣山,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稱,在道教神圣地理中占據(jù)重要地位。關于茅山的文獻,最重要者為元代劉大彬所編《茅山志》,“讀此可窺元以前道教茅山宗之全貌”(1)任繼愈:《道藏提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228頁。。史料價值頗高,學者依研究所需各有利用,其中朱越利先生最先注意到《茅山志·樓觀部》中關于秦檜在酆都鬼獄的一則傳說:
紫陽觀,舊名洞云庵。建炎中,河北博州道人王若寧者來山,獨居丁公山東巖下,夜夢神人指巖穴曰:“此酆都考訊之所,可去洞百步居焉?!敝燎貦u歿,夫人王氏純素詣靖真李宗師,乞拜章,知檜系此酆山獄中。王命其子嬉即洞口建太乙殿,以求冥釋。所施幡與石記存焉。大元至元癸未歲,奉璽書為觀,存古額也。(2)(元)劉大彬:《茅山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71頁。
朱先生認為因秦檜陰險毒辣,“民眾需要借酆都一泄痛恨”,而一直位于北方的酆都會出現(xiàn)在東南的茅山,有兩個原因:一是“秦歿于紹興二十五年,北方國土尚在金政權統(tǒng)治之下,南北方交通阻隔,編故事的人會覺得無法把秦檜的鬼魂押送到北方??赡苓€擔心金政權會搭救秦檜的鬼魂。為了使故事情節(jié)周圓,只好將酆都鬼獄移到南方?!倍恰扒『妹┥接斜睒O殿,酆都大帝與北極關系密切。將酆都遷至茅山,似乎也可找到說頭?!?3)朱越利:《讀<茅山志>札記五則》,《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朱先生的推斷和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還可繼續(xù)深入,本文擬進一步考察秦檜系茅山酆都傳說的背景與原因。
秦檜籍貫江寧(今江蘇南京),地近茅山,而生前行事也與茅山確實有過關系,茅山崇禧觀在建炎年間遭火災,就由秦檜再造。(4)(元)劉大彬:《茅山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67頁。這次火災并非普通的偶然事件,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東京留守杜充布置失當,宋軍全線潰敗,金人順利渡過長江,杜充也投降,建康失守,宋將劉經(jīng)、扈成、岳飛等帶軍駐扎到茅山,“經(jīng)屯上觀,成屯中觀,飛屯下觀,皆從兵擄掠為資?!?5)(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351頁。不久,劉經(jīng)等又離開茅山,到廣德軍鐘村駐扎,茅山的建筑很可能就是宋軍駐扎這段時間毀壞的。除崇禧觀外,還有元符萬寧宮、升元觀等也在這段時間焚毀。盡管秦檜再建了崇禧觀,可這并沒有給他在茅山留下好的名聲,相反,茅山上“預示”了他的死亡。洪邁《夷堅志》記載:
紹興二十五年春,秦丞相在位。其子熺謁告來建康焚黃,因游茅山華陽觀,題詩曰:“家山福地古云魁,一日三峰秀氣回。會散寶珠何處去,碧巖南洞白云堆?!睍r宋(原注:此下疑有脫字)。為建康守,即日鐫諸板,揭于梁間。到晚,秦往觀之,見牌側隱約有白字,命舉梯就視,則和章也。曰:“富貴而驕是罪魁,朱顏綠鬢幾時回?榮華富貴三春夢,顏色馨香一土堆?!弊x之大不懌。方秦氏權震天下,是行也,郡縣迎候趨走唯恐不至,無由有人敢譏切之如此者。窮詰其所自,了不可得,宋與道流皆懼,不知所為。是歲冬,秦亡。(6)(宋)洪邁:《夷堅志》,中華書局,2006年,第501頁。
此事亦見于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八:“己卯,少傅、觀文殿大學士、萬壽觀使秦熺自建康還,入見。時秦氏權震天下,熺過平江,守臣湯鵬舉先往吳江道周伺候數(shù)日,迎送甚謹。至建康,游茅山。因留詩華陽觀,有‘家山福地古云魁,一日三峰秀氣回’之句,留守宋貺即鐫版揭于梁間,熺再來,見牌側有白字隱然,提梯視之,乃曰:‘富貴而驕是罪魁,朱顏綠鬢幾時回?!懫渌?,了不可得。貺與道流皆懼,而熺不懌?!?7)(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華書局,2013年,第3189-3190頁。李心傳將其寫入史書,只是簡略了題詩,補充了秦熺的官職,可見他是承認此事屬實。事件中和詩的作者諷刺秦檜父子富貴驕橫,而他們即使再富貴最終也不過一土堆而已,表達了民間對權臣的不滿。洪邁故事中在結尾說了秦檜亡于本年冬,則具有了傳奇性,給人一種預言實現(xiàn)的感覺。
此故事并未就此消歇,而是一直流傳在今天的句容地區(qū),《句容民間故事》中收有一則《茅山道士詩警秦檜》,內(nèi)容比洪邁《夷堅志》更加豐富、更加奇幻,因篇幅較長,下面僅簡述大概:
南宋紹興二十五年清明節(jié)早晨,秦檜找兒子秦熺商量要事,原來是十四年前秦檜害死岳飛后,怕東窗事發(fā),就決定每年清明節(jié)祭祀岳飛,但只堅持了兩年,也就不再祭祀了,昨晚突然頭痛,還做了噩夢,夢見岳飛、岳云,岳云揮舞雙錘要砸他,這才驚醒。秦熺聽說后以為夢和現(xiàn)實相反,況且岳飛為虛,不必擔憂,秦檜覺得有理,但心有余悸,就讓兒子去道觀祭祭太上老君,祈求平安。秦熺就到建康城上清宮祭祀,結束后到茅山游覽,見茅山景色秀麗,就想讓秦檜用計把茅山弄到手,想到得意處,題詩一首,即家山福地古云魁云云,又叫管家秦福找工匠把詩鐫刻于匾上。這一天,三茅真君掐指一算,知道了此事,十分憤怒,向詩匾一指,輕輕嘆氣道:“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秦熺休息后來看匾,忽然一道銀光,上面有了幾行白色字,他上去一看,發(fā)現(xiàn)是和詩,富貴而驕是罪魁云云。秦熺大怒,叫人把和詩擦掉,但越擦越清晰,最后只得燒了。(8)朱延生等:《句容民間故事》,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2-45頁。
故事到此,民間傳說中加了一段解釋,說是茅山道士和工匠都憎恨秦檜,所以借機刻了和詩,并稱是神仙所為,來嚇唬秦檜父子。秦熺回家報告給父親,秦檜并無悔改,繼續(xù)作惡,這年冬天一命嗚呼。和洪邁記載相比較,可知民間傳說非常完整,補充了秦熺到建康祭告的緣由,將岳飛、岳云引入,反映了民眾對岳飛慘死的不平和對秦檜的痛恨,而且因為事情發(fā)生在茅山這樣的仙山,三茅真君自然也就出場,是當?shù)匕傩杖粘P叛龅谋憩F(xiàn)。
秦檜在后世人的印象中罪大惡極,傳統(tǒng)觀念中這種人必然下地獄受到嚴懲,以滿足人們懲惡揚善的意愿,所以傳說他系于酆都鬼獄十分合情合理,較早的記述見元代劉一清《錢塘遺事·東窗事發(fā)》:
秦檜欲殺岳飛,于東窗下謀,其妻王夫人:“擒虎易,放虎難。”其意遂決。后檜游西湖,舟中得疾,見一人被發(fā)厲聲曰:“汝誤國害民,我已訴于天,得請于帝矣?!睓u遂死。未幾,子熺亦死。夫人思之,設醮,方士伏章,見熺荷鐵枷,因問秦太師所在,熺曰:“吾父見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果見檜與萬俟卨俱荷鐵枷,備受諸苦,檜曰:“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fā)矣?!?9)(元)劉一清:《錢塘遺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2-43頁。
“東窗事發(fā)”是廣為流傳的典故,其他文獻關于秦檜下地獄的還有《云薖淡墨》《堅瓠集》《江湖雜記》《邱氏遺珠》等,都大同小異,由于是筆記體形式,記述頗為簡略,但馮夢龍進行白話小說創(chuàng)作,以東窗事發(fā)的故事為引,在《喻世明言》中作有《游酆都胡母迪吟詩》一篇,細致描繪了秦檜夫婦等奸佞在地獄中飽受酷刑的情形:
即驅檜等至風雷之獄,縛于銅柱。一卒以鞭扣其環(huán),即有風刀亂至,繞刺其身,檜等體如篩底。良久,震雷一聲,擊其身如齏粉,血流凝地。少頃,惡風盤旋,吹其骨肉,復聚為人形。吏向(胡母)迪道:“此震擊者陰雷也,吹者業(yè)風也?!庇趾糇潋屩两饎?、火車、溟泠等獄,將檜等受刑尤甚。饑則食以鐵丸,渴則飲以銅汁。吏說道:“此曹凡三日,則遍歷諸獄,受諸苦楚。三年之后,變?yōu)榕?、羊、犬、豕,生于世間,為人宰殺,剝皮食肉。其妻亦為牝豕,食人不潔,臨終亦不免刀烹之苦。今此眾已為畜類于世五十余次了?!钡蠁柕溃骸捌渥锖螘r可脫?”吏答道:“除是天地重復混沌,方得開除耳。”(10)(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華夏出版社,2008年,第353-354頁。
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上傳說均未特意說明酆都地獄在何處,只有《茅山志》中有秦檜在茅山酆都的記載。秦檜妻王氏拜詣的靖真李宗師即李景映,茅山第三十代宗師,他為王氏拜章知秦檜系酆都事亦見《茅山志·上清品》:“明年,為秦夫人王氏拜章,知檜系酆都事。”(11)(元)劉大彬:《茅山志》,第214頁。有幡與石記留存,且《茅山志·明懿典首卷》明確記載“宋建太乙殿”(12)(元)劉大彬:《茅山志》,第31頁。,說明李景映為王氏拜章當為歷史事實。至于秦檜系酆都自然是民間想象。
關于這一傳說開始于何時只能大概推測。較早記載秦檜系酆都的《錢塘遺事》的作者劉一清,生平事跡難以考索,(13)王瑞來先生經(jīng)過考證,提出了三種推測:一是嘉興道士說,二是廬陵教授說,三是書坊托名說。見《錢塘遺事校箋考原》前言,中華書局,2016年?!捌鋾m以錢塘為名,而實紀南宋一代史事?!?14)(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第466頁。秦檜去世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然檜死熺廢,其黨祖述余說,力持和議,以竊據(jù)相位者尚數(shù)人,至孝宗始蕩滌無余。開禧二年四月,追奪王爵,改謚謬丑?!?15)(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第13765頁。考慮到秦檜及其黨羽勢力龐大,編寫秦檜系酆都的故事可能在孝宗蕩除秦檜一黨之后,應不會遠至元代才出現(xiàn)。但劉大彬編《茅山志》時何以把秦檜系在茅山酆都,一直在北方的酆都為何出現(xiàn)在江南的茅山,這兩個問題密切相關。
人終有一死,死后世界古人早有想象,東漢時期普遍相信人死之后歸于泰山,由泰山府君掌管,(16)(清)趙翼:《陔余叢考》,商務印書館,1957年,第751-752頁。佛教傳入后,地獄思想逐漸被大眾接受,泰山府君的信仰也并未消失,而是被吸收,成為佛教陰間十王之一。(17)余英時:《東漢生死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53頁。作為陰間的“酆都”是道教的構造,“漢末魏晉,道教更興起了九磊土皇與酆都北陰大帝說;于是泰山、土皇與酆都大帝都成冥界主神,其后酆都治鬼說廣被道流所采用,因而酆都便逐漸成為冥界之代表,土皇漸被淡忘,而泰山則淪為北酆大帝之屬神?!?18)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第409頁。和佛教一樣,泰山府君信仰也被道教吸收利用。道教文獻中有《酆都宮記》,但原文已佚,陶弘景《真誥》有征引,其主要內(nèi)容當被《真誥》采用,所以現(xiàn)存文獻以《真誥》所引為最古,(19)趙益:《地下主者·冢訟·酆都六天宮及鬼官——<真誥>冥府建構的再探討》,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一輯),鳳凰出版社,2008年??山璐肆私廑憾嫉囊恍┣闆r:
羅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萬里。其山下有洞天,在山之周回一萬五千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宮室,山上有六宮,洞中有六宮,輒周回千里,是為六天鬼神之宮也。山上為外宮,洞中為內(nèi)宮,制度等耳。第一宮名為紂絕陰天宮,以次東行,第二宮名為泰煞諒事宗天宮,第三宮名為明晨耐犯武城天宮,第四宮名為恬昭罪氣天宮,第五宮名為宗靈七非天宮,第六宮名為敢司連宛屢天宮。(20)吉川忠夫等:《真誥校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469頁。
酆都(羅酆山)在北方癸地,意為北方之北,極言其遙遠,陶弘景注:“此癸地未必以六合為言,當是于中國指向也,則當正對幽州、遼東之北,北海之中,不知去岸幾萬里耳。”(21)吉川忠夫等:《真誥校注》,第469頁。以此而論,茅山絕無可能出現(xiàn)酆都,《茅山志》的記載與傳統(tǒng)認識不合。然而作為民間傳說,是由普通百姓創(chuàng)造出來的,他們不會閱讀《真誥》等道經(jīng),只能耳聞目睹,從身邊的日常生活去想象。對于江南地區(qū),特別是建康附近的人來說,三茅真君和茅山應當是很熟悉的,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的盛會參加者云集,《真誥》中陶弘景注:“唯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車有數(shù)百乘,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22)吉川忠夫等:《真誥校注》,第364頁??梢娖涫r,至唐代依舊,柳識《茅山白鶴廟記》:“每歲春冬,皆有數(shù)千人,潔誠洗念,來朝此山。”(23)(清)董誥:《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年,第3828頁。茅君信仰一直延續(xù),宋代也是如此,洪邁《夷堅志》多處記敘宋人赴茅山觀三月鶴會之事,如《夷堅甲志》卷一一《梅先遇人》:“慶善后予告,令往丹陽茅山預三月鶴會?!?24)(宋)洪邁:《夷堅志》,第92頁?!兑膱远≈尽肪砹睹┥降廊恕罚骸敖B興癸酉三月,秦同其姪焞詣茅山觀鶴會,邀溧水尉黃德琬訪劉蓑衣于黑虎洞?!?25)(宋)洪邁:《夷堅志》,第588頁?!兑膱远≈尽肪硪灰弧短锏廊恕罚骸疤锏廊苏?,河北人,避亂南度,居京口。每歲三月茅山鶴會,欲與其徒偕往,必有故而輟。紹興壬午之春始獲一游,因留連月余?!?26)(宋)洪邁:《夷堅志》,第626頁?!兑膱灾狙a》卷一七《西津渡船》:“紹興元年三月,鎮(zhèn)江西津發(fā)渡船,已載四十四人,太半是茅山道人赴鶴會而回者。”(27)(宋)洪邁:《夷堅志》,第1712頁。因此茅山的神圣地位一直保持,以此為基礎去“創(chuàng)作”故事并非完全不可能,況且也還可以找到一些依據(jù)。
三茅真君是指漢代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有李遵所撰《太元真人東鄉(xiāng)司命茅君內(nèi)傳》,按內(nèi)容應作東岳上卿司命,《云笈七簽》卷一〇四《太元真人東岳上卿司命真君傳》即為李遵傳,已非原貌。李遵為仙人,自然是托名而作,其出世在東晉興寧年間(363-365)。據(jù)《真誥》卷十一“茅山上故昔有仙人”等語,陳國符先生認為“《茅三君傳》乃增益父老傳說而成?!?28)陳國符:《道藏源流考》,中華書局,2014年,第9頁。除李遵所撰傳記外,《茅山志》有《茅君真胄》也記載三茅事跡,但已經(jīng)是元代人所編,一般認為《云笈七簽》本更接近原本。(29)李豐楙:《仙境與游歷:神仙世界的想象》,中華書局,2010年,第185頁。《茅君內(nèi)傳》中說他們是咸陽南關人,大哥茅盈從小就誠心向道,最終成仙,在江南的句曲山繼續(xù)修行,句曲山也改成“茅君之山”。兩位弟弟仕途順利,但知道兄長白日升仙后,“始乃信仙化可學,神靈可致?!庇谑嵌山竭_茅山,各自成仙。三君各有神位和職掌,茅盈為太元真人,領東岳上卿司命神君,“總括東岳”“領錄圖籍”;茅固“位為定錄,兼通地真”;茅衷封保命君,“總括岱宗,領死記生”“蒞治百鬼,典祟校精?!?30)(宋)張君房:《云笈七簽》,中華書局,2003年,第2254-2262頁。從神仙職掌可以看出,道教在構造這一傳說時吸收了泰山(東岳)府君的信仰,不僅茅盈能夠總括東岳,茅衷也能,特別是茅衷有領死記生、蒞治百鬼的權力,實則是掌管著東南生死的神仙。有這樣的背景下,在茅山出現(xiàn)陰間“酆都”也就不足為怪了。有意思的是,到明代時,在玉晨觀本《茅山志》中,江永年增補的《明懿典》之《宮觀考》出現(xiàn)了東岳殿和酆都洞,“在大茅峰前下,中奉岳神并茅君、十地,前有酆都洞?!?31)(元)劉大彬:《茅山志》,第31頁。它們在劉大彬編撰《茅山志》時還沒有,很有可能就是受到秦檜故事的影響才建立和命名的。
茅山出現(xiàn)酆都的另一個原因或許和南宋朝廷當時的境遇有關。北宋哲宗時,茅山是符箓三宗之一,徽宗崇信道教,崇寧元年(1102)加封三茅君。(32)(元)劉大彬:《茅山志》,第77頁。北宋滅亡后,北方國土盡失,其境況和東晉類似,均為偏安東南的新朝廷。茅山信仰在東晉中期形成,僑民與土著的信仰在此融合,東南民眾的生死有了新的主管,(33)魏斌:《句容茅山的興起與南朝社會》,《歷史研究》2014年第3期。不用再受泰山管轄。南宋朝廷建都臨安,延續(xù)著三茅的信仰傳統(tǒng),既然傳統(tǒng)觀念中的酆都和泰山府君都遠在北方,而北方又不在南宋的版圖內(nèi),因此與其把秦檜送往北方陰間受懲罰,還不如就為茅山“創(chuàng)造”一個酆都,真正發(fā)揮茅君掌管生死的作用。
茅山酆都的出現(xiàn)是有依據(jù)的,那秦檜為何一定要被系于道教圣山茅山呢?秦檜系茅山酆都的故事背景是宋高宗時期,高宗繼續(xù)奉行崇道政策,(34)卿希泰:《宋高宗與道教》,《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2期。并且對茅山一派非常寵信,曾累召茅山宗師李景映,李景映“辭疾不起,即山中賜號‘靖真先生’”(35)(元)劉大彬:《茅山志》,第214頁。又張椿齡亦茅山道士,居凝神庵,高宗欲改賜觀名,“先生辭以有觀額則事煩,非幽居之宜,故只賜今名……庚辰歲,建三清殿,像設供具皆上方所制。其后以行宮賜銀建天祥閣,奉藏宸翰,又為層屋,置內(nèi)府賜鐘。”(36)(元)劉大彬:《茅山志》,第396頁。于此可見優(yōu)待之厚。不僅茅山,高宗還在臨安建有供奉三茅君的道觀——寧壽觀。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寧壽觀,在七寶山之上,舊名三茅堂,有徽宗御畫茅真君像。紹興二十年,賜額。觀后林內(nèi),下瞰大內(nèi)之宮中樓殿,皆仿佛可見,今為禁地?!?37)(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華書局,2000年,第80頁。陸游《行在寧壽觀碑》記載更為詳細:“乃命道士蔡君大象知觀事,蒙君守亮副之。許其徒世守,又命中貴人劉君敖典領,置吏胥,給清衛(wèi)兵,略用大中祥符故事。后十年,敖遂請棄官,專奉寧壽香火,詔如所請,賜名能真,改左右街都道錄,仍領觀事,實又用至道中內(nèi)侍洪正一故事。上心眷顧,每示優(yōu)假如此?!?38)(宋)陸游:《陸放翁全集》,中國書店,1986年,第91頁。此外,還會派人到茅山設醮,如“(紹興七年正月)遣人于三茅山設黃箓醮,仰祝圣壽?!?39)(元)脫脫:《宋史》,第2502頁。宋高宗崇奉茅山道教不是出于信仰,而是“明顯帶有利用道教,穩(wěn)固皇位的特色”,(40)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552頁。這從他給劉能真的詩清楚反映出來:“炎興指日中原復,剩是茅君翊翼功?!?41)(清)阮元:《兩浙金石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05頁。
從秦檜本人來看,他籍貫建康,死后亦葬于建康,讓其鬼魂歸于離建康最近的、掌管東南民眾生死的茅山,也是很合理的想象。此外,他的十位主要門客中有一位李季,最擅長“設醮奏章”,(42)(宋)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華書局,1979年,第16頁。秦檜最初得病時,就派李季去天臺山桐柏觀設醮,(43)(宋)陸游:《老學庵筆記》,第31頁。從中可看到秦檜對道教雖難說信仰,但至少愿意相信道教的那一套方法有用,《茅山志》的記載或許也與此有關。
秦檜的夫人王氏,是北宋宰相王珪之后,據(jù)說岳飛之死即由其決斷,宋代《朝野遺記》記載:“秦檜妻王氏素陰險,出其夫上。方岳飛獄具,一日,檜獨居書室,食柑,玩皮以爪劃之,若有思者。王氏窺見,笑曰:‘老漢何一無決耶?捉虎易,放虎難也?!瘷u掣然當其心,致片紙入獄。是日,岳王薨于棘寺?!?44)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筆記》第7編,大象出版社,2015年,第282頁。所以岳王廟中秦檜跪像旁邊還有王氏。王氏生前曾乞求賜予道號,《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九:“甲辰,秦檜妻韓魏國夫人王氏乞改賜一道號,詔特封沖真先生?!?45)(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第3220頁。雖有官員反對,以為婦人不應有此號,但未能阻止,直到王氏死后,才奪去“先生”號。(46)(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年,第147頁。所謂“沖真”或即“沖真之道”,杜光庭《仙傳拾遺·郭文》:“太和真人曾降其室,授以沖真之道?;捋E潛修,世所不知。”(47)(宋)李昉等:《太平廣記》,中華書局,1961年,第96-97頁?!跋壬辈皇瞧胀ǖ淖鸱Q,而是高級道階?;兆谡退哪甓ǖ离A二十六等,政和八年改定道階,南宋沿用,(48)關于宋代道階制度,參見唐代劍《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線裝書局,2003年,第160-161頁。據(jù)此可知沖真先生為二字先生,同文臣中散大夫,道階中僅次于六字和四字先生。據(jù)此推測,王氏可能有道教信仰,這也就能解釋,秦檜死后,王氏為何請茅山宗師李景映拜章,又命子建太乙殿,“以求冥釋”。當?shù)匕傩栈蛟S就依據(jù)王氏的宗教信仰以及她與秦熺在茅山的活動,從而創(chuàng)作了秦檜系茅山酆都的傳說。
岳飛曾在茅山駐軍,而且流傳著岳飛在茅山題字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岳飛駐扎茅山時,傳說他題寫了“墨莊”二字,還送給茅山道觀草書《吊古戰(zhàn)場文》,茅山對此非常重視,視為至寶。(49)范美慶等:《句容歷史文化新編·岳飛墨跡留茅山》,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11-212頁。岳飛既然受到茅山的崇敬,害死他的罪魁禍首秦檜就在茅山受到懲罰,這也是民間懲惡揚善心理的一種反映。
結論
總之,秦檜由于奸臣形象深入人心,在民間傳說中,其死后鬼魂就到酆都接受懲罰,但起初并沒有特別強調是在茅山,到元代劉大彬編《茅山志》中記載的傳說才把秦檜系于茅山酆都,這一傳說的出現(xiàn)有地理和宗教兩方面的根據(jù)。地理方面,秦檜籍貫建康、葬于建康,魂歸距離建康很近的茅山順理成章;宗教方面,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祖庭,在東南有巨大的影響力,三茅真君的信仰也很普遍,百姓自然知道三茅君總括東岳、蒞治百鬼的權力,加之南宋時,茅山道教依然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茅山道士在宮廷和民間社會均有不少活動,以此為基礎為茅山創(chuàng)造管理鬼魂的酆都,再將親近道教、夫人為道教信徒、害死忠臣岳飛的秦檜囚系于此,這由民間而創(chuàng)造的歷史記憶,其實是表達了民間百姓痛恨奸佞的集體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