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旭光
摘要:目的 分析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成像(DCE-MRI)技術對乳腺良惡性腫瘤診斷及鑒別診斷價值。方法 自我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間收治的乳腺良病變患者中選取10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實施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成像技術診斷,分析診斷情況。結果 良性腫瘤患者中邊緣不規(guī)則及毛刺狀患者與惡性腫瘤患者相比較多,P>0.05;良性腫瘤患者邊緣形態(tài)以光滑為主,且邊緣規(guī)則、清楚;惡性腫瘤A型患者與良性腫瘤患者相比較多,良性腫瘤C型者與惡性腫瘤患者相比較多,P<0.05。良性腫瘤患者早期增強率以<60%為主,而惡性腫瘤患者以≥60%。結論 采用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成像技術可有利于臨床醫(yī)師鑒別乳腺良惡性病變患者的病灶形態(tài),此外早期增強率及信號強度時間曲線可作為輔助診斷。
關鍵詞:乳腺癌;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成像;形態(tài)學
【中圖分類號】R44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2--01
乳腺癌屬于臨床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疾病,近年來,該疾病的患病人數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是當下危害中老年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1-2]。但由于該疾病早期無明顯的臨床癥狀,絕大多數患者發(fā)現時已屬晚期?,F有的治療大多通過早發(fā)現、早診斷并實施有效的治療的措施以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的目的。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成像技術因可顯示出血管通透性及組織血管內密度的特點,且能顯示出病灶性質,進而有利于疾病診斷及治療方式的選擇[3-4]。本文分析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成像技術對乳腺病變類型診斷及鑒別診斷價值,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間收治的100例乳腺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為女性,年齡40-60歲,平均(52.23±3.56)歲。通過病理檢查結果得知,其中良性病變45例,惡性病變55例。其中良性病變者中:炎癥者:15例,小葉增生者:20例,纖維腺瘤者:10例;惡性病變者:導管原位癌:10例,髓樣癌:17例,浸潤性小葉癌:18例,浸潤性導管癌:10例。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采取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成像技術實施診斷。采用由上海聯(lián)影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3.0T核磁共振掃描儀(型號:uMR78),指導患者采取俯臥位,頭部先進入掃描儀內,前臂上抬,使用墊枕將腹部、頭部及肩部墊高,雙乳確保在同一水平線上,并懸垂于專用線圈中。后實施平掃檢查,橫斷位FSE壓脂T2WI,TR/TE70.0MS/7989.9MS,矩陣:425x325,層厚:4mm,層間距:1mm,激勵次數:1次;橫斷3D-TFE壓脂T1WI,TR/TE5.3ms/2.7ms,矩陣:484x482,層厚:2mm,激勵次數:1次;矢狀位3D-TFE壓脂T1WI,TR/TE4.9ms/2.5ms,矩陣:248X250,層厚均為:1.8mm,層間距:1mm,激勵次數:2次。完成檢查后,將所獲得的圖像傳送至動作站,并實施三維圖像重建,查看病變部位特征。主要觀察患者病灶形態(tài),并觀察病變部位邊緣情況,。
1.3 觀察指標
(1)比較病灶邊緣形態(tài)情況。
(2)比較早期增強率與時間信號強度曲線。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病灶邊緣形態(tài)情況
良性腫瘤患者邊緣不規(guī)則及毛刺狀的情況較少,P>0.05;良性腫瘤患者主要邊緣形態(tài)表現為光滑,且邊界規(guī)則及清楚,見表1。
2.2 比較時間信號強度曲線與早期增強率
惡性腫瘤A型患者與良性病變人群相比較多,良性腫瘤C型患者與惡性腫瘤人群相比較多,P<0.05。良性腫瘤患者早期增強率以<60%為主,惡性腫瘤患者以≥60%為主,見表2。
3 討論
乳腺腫瘤屬于臨床常見疾病,患者多伴有乳腺疼痛、乳頭周圍皮膚改變、腋窩淋巴結腫大及乳腺腫塊等癥狀,該疾病屬于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是起源于乳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如不實施早期診斷及治療,則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預后生活質量造成影響[5-6]。乳腺鉬靶檢查是以往該疾病較常用的診斷方式 屬于乳腺X線,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以密度增高腫塊影、簇狀鈣化影為主要表現,但其無法拍攝整個乳腺[7]。而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成像技術可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提高鑒別診斷的準確性。
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知,良性病變者毛刺狀及邊緣不規(guī)則與惡性病變者相比較少,增強灶形態(tài)為有效判斷該疾病病變類型的重要指標,如結節(jié)狀及邊緣狀等[8]。此外病灶四周特點為形態(tài)判斷的主要指標。若患者病變部位出現邊緣不規(guī)則或毛刺狀的情況,則表示其存在較大惡變的可能,良性腫瘤患者,其病變部位邊緣表現光滑且邊界清楚[9]。采用時間信號增強曲線可用于乳腺病變類型的鑒別診斷,從研究結果可知,惡性腫瘤A型患者與良性腫瘤患者相比較多,良性腫瘤C型患者與惡性腫瘤患者比較較多。良性腫瘤患者早期MRI增強率以<60%為主,而惡性腫瘤患者以≥60%為主,由于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成像技術受環(huán)境影響較小,且分辨率較高,可較好的觀察到較小病灶形態(tài),且具有較好的角度活動范圍及切割平面,進而詳細的顯示出病灶[10]。通過應用該種技術可顯示出對比劑在病變組織內的分布情況,從而使腫瘤增長情況間接反應出。由于惡性病變增強大多表現為明顯強化,因此同時使用該技術可清晰的將病灶顯示出,主要是因腫瘤血管動靜脈瘺形成及血管增多等。
綜上所述,將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成像技術應用于乳腺良惡性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中均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其能對病變部位形態(tài)進行有效鑒別,此外還能將早期增強率與信號強度時間曲線用于疾病病變類型的鑒別診斷,以使診斷準確率提高。
參考文獻:
[1]劉真真,郭亞飛,陳艷,等.血流動力學參數在乳腺良惡性病變中的診斷及鑒別診斷的價值[J]. 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21,32(6):404,409.
[2]王曉青,王磊.動態(tài)增強技術聯(lián)合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診斷乳腺良惡性病變的臨床價值[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9,26(2):186-189.
[3]蔣輝,王立峰,趙書蘊,等. Look-Locker技術在定量動態(tài)增強MRI鑒別乳腺良惡性病變的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21,40(4):694-698.
[4]雷鳴峰,鄧宏亮,金漢葵,等.磁共振成像評價乳腺血供在乳腺良惡性疾病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20,18(10):70-73.
[5]付澤鴻,徐紅芳,王珺燕,等.數字化鉬靶X線與核磁共振DWI聯(lián)合DCE技術在乳腺占位病變性質判斷中的應用[J].山東醫(yī)藥,2018,58(32):82-84.
[6]陳體,蘇雪娟,劉金嶺,等. DWI聯(lián)合DCE-MRI技 術鑒別乳腺良性病 變和乳腺癌的臨床 價值探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9,17(11):55-57.
[7]周意明,陳宏,徐筑津,等.比較乳腺動態(tài)增強MRI定量和半定量血流動力學參數鑒別乳腺良惡性病變[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9,35(4):488-492.
[8]李婷,魯倫博,卓瑤瑤,等.擴散峰度成像聯(lián)合動態(tài)對比增強MRI診斷乳腺良惡性病變的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8,52(6):436-441.
[9]李晏,鄭曉林,劉碧華,等. MRI動態(tài)增強定量參數對乳腺非腫塊樣強化良惡性病變的鑒別診斷價值[J].海南醫(yī)學,2020,31(10):1283-1287.
[10]徐凡,彭麗君,梁瑩瑩,等. 基于MR早期動態(tài)增強的影像組學標簽鑒別乳腺良惡性病變的價值[J].放射學實踐,2021,36(1):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