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關鍵詞:家長沙龍;親子溝通;非暴力溝通;高中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32-0028-03
[活動背景]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信息、表達自我、溝通交流的渠道不斷拓展,而思維活躍、對新媒體技術具有敏銳感知力的高中生,更是如魚得水,各種媒體平臺都成為他們與世界對話的窗口。然而,另一方面,在親子溝通中,不論是高中生還是他們的家長,都感到溝通有些力不從心學生認為家長不理解自己,家長覺得孩子這么大了還不懂事,總之就是說不到一塊去。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親子之間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教育背景固然是客觀存在的因素,而彼此間期待的不對等、溝通方式不當和技巧缺乏等問題也應該引起重視。
良好的親子溝通對于學生學習狀態(tài)、個性塑造、品格養(yǎng)成甚至未來的事業(yè)發(fā)展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家長沙龍活動中設計這樣一個主題活動,有針對性地教給家長一些親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改變他們的認知,幫助他們促進親子關系的和諧發(fā)展,這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
[活動目標]
認知目標知道良好的親子溝通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
情感目標在活動中感知親子溝通的重要性和價值。
行為目標了解親子溝通的錯誤方式,學習良好溝通的技巧和策略。
[活動準備]
收集家長的親子溝通困難的典型案例,制作PPT,拍攝學生關于親子溝通問題的小視頻。
[活動對象]
高中生家長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各位家長,父母之愛永遠最深沉、最博大、最無私,這一點無可置疑。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很多父母發(fā)現(xiàn),原來那個總是纏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了,開始獨立自主,父母們一方面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卻感到陣陣失落。孩子不再什么事都和父母分享了,甚至有時候,越想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就越感覺到抗拒,親子溝通走向僵局。
其實,親子溝通是一門學問,這里面有很多策略,今天我們就通過這個活動來學習愛要怎么來表達?
二、案例分享
下面看一個案例。
暑假第一天,小明拿著籃球,對媽媽說:“媽媽,我去打籃球了?!?/p>
媽媽說:“你今天作業(yè)完成了嗎?你不是說這個暑假要好好在家學習?只想著打球,怎么提高成績?你忘了期末考試英語成績有多差?馬上要上高三了,你怎么總不讓人省心呢?”
小明生氣地扔了籃球,轉身回到房間,“砰”地關上房門。
家長分組討論這個媽媽的連環(huán)問是否妥當?你平時也會這么做嗎?為什么?
家長1:看了這個案例代入感很強,如果我是小明,我也會很生氣。暑假第一天打籃球其實很正常,體育鍛煉有益身體健康,更有益于放松考后的緊張情緒。
家長2:我要反思,其實很多時候,我就是小明媽媽,過分焦慮,急于求成,懷疑孩子的能力,總想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方式來學習和生活。
家長3:跳出來看,小明媽媽不應該用反問句,這樣會讓人聽了很不舒服??磥硪院笪乙惨母摹=處熜〗Y:家長們說得都很好,理解和信任是溝通的基礎。面對高考的壓力,小明媽媽的焦慮化成了指責,并且由一件小事牽扯到學習態(tài)度和過往的學習成績,這是溝通的大忌。
另外,在溝通效果中有個7—38—55原則,溝通中文字起到的作用只是百分之七,語音和語調(diào)占百分之三十八,而肢體動作占百分之五十五。所以,我們在溝通中要保持情緒和語氣的平和冷靜,就事論事,避免使用反問句,避免用“不能”“總是”“經(jīng)常”之類的詞語,要多用正向的語言。
三、傾聽心聲
其實面對親子溝通的問題,孩子們也有很多要說的心里話,請家長們聽聽他們的心聲。
播放小視頻。
學生1:我成績不大好,但是運動細胞很發(fā)達。運動會上我一個人的得分是班級總分的一半,但是我和爸媽說起這事的時候,他們卻說:為什么不把這個精力放在學習上呢?成績好才能考上好大學。
為什么他們總看不到我的長處呢?
學生2:我快18歲了,但爸媽還把我當小孩,擔心我上當受騙。有一次我告訴他們和朋友約了周末看電影,他們不放心,還跟蹤我,害得我被朋友笑話??磥?,以后我去哪不能告訴他們。
學生3:在學校里一天很累了,下了晚自習回到家就想輕松一會,吃著媽媽準備的夜宵,和爸媽聊聊天,感覺很溫馨??墒牵看挝覜]說幾句,他們就催我快點快點,抓緊時間,早點睡覺,不要太晚,影響第二天的學習狀態(tài)。你看,多沒勁!
家長討論,分享。
教師小結:聽了三個孩子的心聲,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孩子很希望和父母溝通,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而溝通的基礎就是傾聽。這一點其實剛才家長們也發(fā)現(xiàn)了,但是實際生活中為什么常常做不到呢?原因在于家長不認同、不接納孩子的感受,而自己卻急于表達,居高臨下地評價命令。所以,有效的親子溝通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
來看問題,學會換位思考,和孩子同頻共振。
四、親子溝通的技巧
馬歇爾·盧森堡在他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要留意發(fā)生了什么,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是進行判斷——表達自己的感受——說出是什么原因引發(fā)的感受——為了改善,我的請求是什么。這四個要素在親子溝通中尤為重要,它能提醒家長理智地看待事實,又能平和地表達感受,說出期待,達到良性溝通的目的。
下面,我們請A、B兩個家長來模擬場景,試著在比較中學習非暴力溝通的技巧。
場景:當家長走進孩子的房間,發(fā)現(xiàn)本該在做作業(yè)的孩子戴著耳機聽音樂,身體還隨著音樂有節(jié)奏地擺動,桌上擺著剛開始動筆的作業(yè)。
第一步:
A:你在聽音樂。
B:你又不在學習。
區(qū)別:A在客觀表達觀察到的結果,比較理性。
對B,“不在學習”是觀察結果,但“又”卻是評價,帶有主觀性。
第二步:
A:看到你在聽音樂,我有點憂慮。B:你又不在學習,我很生氣。
區(qū)別:A在觀察之后,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和B相比,A很好地使用了示弱的策略,更有可能得到對方的回應而不是抗拒,有利于溝通的深入。在親子溝通中,父母要學會使用示弱這一有效的方法。
第三步:
A:看到你在聽音樂,我有點著急,因為我想等你做完作業(yè)出去放松一下。
B:你又不在學習,我很生氣。因為你這樣是浪費時間,怎么按時完成作業(yè)?
區(qū)別:B明顯是在批評和指責,這雖然也是在表達感受,但往往會引起申辯或反擊。A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又兼顧了孩子的需要,更有可能得到積極的回應。
第四步:
A看到你在聽音樂,我有點著急,因為我想等你做完作業(yè)出去放松一下。我希望你能在預定的時間里完成作業(yè)。
B:你又不在學習,我很生氣。因為你這樣是浪費時間,怎么按時完成作業(yè)?我希望你能對自己負責。
區(qū)別:A明確地說出了自己的請求,希望對方改善,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B說“對自己負責”含義模糊,并不能清楚地讓對方了解具體的內(nèi)容,那么也很難達到溝通的目的。
教師小結在以上兩種溝通模式的對比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非暴力溝通”的好處。良好的溝通就是充分的表達、傾聽和對雙方需求的反饋接納,最終達成雙方都能相對滿意的共識。
作為家長,想要在溝通中改變孩子的態(tài)度,首先要學會改變自己。要認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要避免說教、命令、指責、懷疑、諷刺、貶低等態(tài)度。此外,家長們也要做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為了孩子過度犧牲,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說“都是為了你”之類的話。親子間的委屈只能制造委屈,而快樂才能傳遞快樂。如果問父母你們對孩子的愛,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對自己有什么影響呢?希望不是疲憊、枷鎖、犧牲等,而是“雖然付出很辛苦,但這也是我成長的過程,我也有收獲和快樂”。
[活動反思]
心理學家李子勛說教育孩子之難,難在父母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樂于寬容與變通。一流的父母做榜樣,在親子溝通中也是如此,家長如果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勇于改變,那么孩子也會改變,言傳不如身教。
所以,在這次的家長沙龍活動中設計了具體的情境和對話,讓家長擺脫當局者迷的桎梏,從旁觀者的角度審視問題,推己及人,從而真正體會自己在親子溝通中的錯誤做法,并能在情境中學會有效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傾聽孩子、鼓勵孩子、支持孩子,建立起親密信任的親子關系,使家庭氛圍更加輕松和諧,這樣在教育孩子時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張國憲 終校/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