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趙旭
《漢書·地理志》中記載:“定襄郡,高帝置。”后世學者一部分贊同此觀點,另一部分則通過考證認為定襄郡應該是漢武帝時期設置的。支持前者的代表人物是周振鶴,在其著作《西漢政區(qū)地理》中引用《漢書·高帝紀》的記載:“十一年,詔曰:‘代地居常山之北,與夷狄邊,趙乃從山南有之,遠,數有胡寇,難以為國。頗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屬代,代之云中以西為云中郡,則代受邊寇益少矣。’”他對該詔書進行解讀并得出兩個推論。其一是高帝調整了舊云中郡的邊界,以云中縣為界,西部為新云中郡為漢中央管理,東部設立新的定襄郡劃歸代國。其二只是調整雁門、云中兩郡邊界,將云中縣以東劃歸雁門郡。因并無史料證明劃入雁門郡之事,所以他選擇了第一種看法。后者主要是王國維和譚其驤,他們認為定襄郡的設置當在漢武帝時。馬孟龍在《西漢侯國地理》中也指出:查閱史籍,武帝元朔以前從未出現(xiàn)“定襄郡”的記載。史書中雖未明確記載定襄郡設置的時間,但是因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關于漢匈戰(zhàn)爭的記載往往會涉及這一帶,只要梳理清楚漢匈雙方在這一區(qū)域所進行的戰(zhàn)爭過程,就能為推斷其設立時間提供可能。再依據定襄郡本身的地理特點,探討其在西漢北部邊疆建立整體攻防體系的意義。
這一時期漢匈戰(zhàn)爭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漢高帝時期,特點是匈奴利用漢朝統(tǒng)治者高層之間的矛盾深入內地,代表性事件就是韓王信和陳豨的叛亂。二是文、景時期,特點是漢匈雙方以邊郡作為拉鋸地帶,總體上是匈攻漢守。
高帝時期,因漢朝統(tǒng)治者高層的內部矛盾激化,不斷有人叛逃匈奴,引發(fā)匈奴對漢朝內部干預的興趣。其實,匈奴入侵內地早已有之,《史記·韓王信列傳》載韓王信上書請求移都馬邑的原因就有:“國被邊,匈奴數入?!备叩燮吣昵?,韓王信因被猜忌而反叛,攻占晉陽以及周邊各城。關于這次軍事行動散見于《史記》的高祖本紀及周勃、樊噲、酈商、韓王信等世家、傳記中,《史記·匈奴列傳》中也有簡單的記載,但這些記載之間矛盾頗多。平叛過程大致如下:劉邦親自統(tǒng)軍北上攻擊韓王信。另分出一支偏師,由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等人指揮,繞過晉陽城,過葰人,聯(lián)合酈商在上谷的軍隊,向北攻擊韓王信后方的代郡、雁門郡和云中郡。周勃軍大破匈奴軍于武泉北,然后掉頭南下會合劉邦的部隊,破韓王信軍于銅鞮,漢軍乘勝收復太原郡所屬的六個城。韓王信戰(zhàn)敗后一邊擁立趙國后裔趙利為王,借其名聲重整兵馬,一邊向匈奴求援。匈奴派左右賢王南下,與韓王信大將王黃會合,在晉陽城下與漢軍大戰(zhàn),結果又被打敗。漢軍攻下晉陽向北進軍,在硰石取得勝利,收復了樓煩三城。匈奴在幾場戰(zhàn)斗連續(xù)失利以后采用誘敵之計,《史記·匈奴列傳》載:“于是冒頓佯敗走”。匈奴的計策因劉邦輕敵而實現(xiàn),輕兵急進導致漢軍被圍困在平城東北的白登山,最后陳平獻出秘計,漢軍才得以順利突圍。高帝十年九月,代相國陳豨叛亂,并聯(lián)合韓王信部將王黃劫掠趙、代。劉邦分軍平叛,一支由他親自率領,沿太行山東麓北上平定趙地,另一支由周勃率領,“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馬邑,馬邑不下,即攻殘之”。在樓煩攻破韓王信與陳豨聯(lián)軍,后向西平定雁門、云中各縣,再向東攻代郡,于靈丘斬殺陳豨。
結合山西北部地理情況可以看出,馬邑城(今屬山西省朔州市)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它向西北溝通了雁門、云中,向東北沿桑干河谷溝通代郡,南面把守通往晉陽的大道。不論匈奴從哪一個方向進攻,都必須先打馬邑,這也是韓王信要求移都于此的初衷。匈奴反應速度超出韓王信的判斷,冒頓親率大軍包圍馬邑,迫使韓王信投降。漢王朝的策略是先恢復西北邊郡,切斷韓王信與匈奴的聯(lián)系,再回師消滅叛軍。此時漢軍難以有效控制雁門和云中二郡,韓王信與匈奴聯(lián)系沒有被完全切斷,但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為后來的大勝提供了便利。平定陳豨叛亂的周勃軍隊在攻克馬邑后也是向西北的雁門、云中進軍,穩(wěn)定了這一帶后再向東打擊陳豨軍。匈奴的核心區(qū)位于陰山以北?!妒酚洝ば倥袀鳌酚涊d:“單于之庭直代、云中?!薄稘h書·地理志》在五原郡稒陽縣下有“頭曼城”的記載,頭曼是冒頓父親之名。《史記·匈奴列傳》中還有一條記載:“頭曼不勝秦,北徙……于是匈奴得寬?!?表明秦王朝大軍只是將匈奴驅趕到陰山以北,此地距河南地不遠。又載:“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于故塞?!?說明趁中原內亂,匈奴又越過陰山南下進入河南地。雁門、云中二郡是聯(lián)系匈奴核心帶與中原腹地的必經之路,似可以解釋漢軍在兩次平叛時為何選擇先平定這兩個郡。關于高帝末年的形勢,司馬遷在《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言中進行了概括,論述燕、代兩國疆域用的是“雁門、太原以東”,論述中央直屬地區(qū)時稱“北自云中至隴西”,沒有談及雁門和云中間的定襄郡。司馬遷本人精通地理,在記載中不太可能遺漏一郡,若當時無定襄郡,則可說通。
第二階段戰(zhàn)爭特點是匈奴主動侵擾,漢王朝進行反擊。此時戰(zhàn)爭基本上都發(fā)生在邊郡,這是漢王朝政權在邊界逐步穩(wěn)固的一個表現(xiàn)。依照《史記·孝文本紀》的記載,漢文帝后元六年(前158)以前,上郡和北地郡是匈奴入侵的主要目標,代地的記載較少,在《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有云中太守魏尚擊殺匈奴一事。據文帝三年(前177)六月下的詔書中可知匈奴單于已派右賢王經略河南。后元六年冬,匈奴開始分兩路兵入侵云中和上郡,每路各三萬人?!?〕漢廷派令勉和蘇意去加強代地飛狐和句注的防守。這兩地分別位于雁門郡南緣和代郡東南。
景帝時匈奴入侵規(guī)模擴大。據《漢書·景帝紀》中元六年(前144)載:“六月,匈奴入雁門,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馬,吏卒戰(zhàn)死者二千人。”結合《史記·孝景本紀》記載:“八月,匈奴入上郡?!边@是兩條當時并無定襄郡的重要證據。匈奴的行軍路線,據當地地理情況和劉統(tǒng)考證推斷,當是沿荒干河谷(今大黑河谷),越過大青山南下?!稘h書》中記載的是匈奴先入雁門郡,后過云中郡的武泉縣,可說明定襄郡在當時不存在,且該郡后來自雁門郡析置。景帝后元二年(前142)正月,《史記·景帝本紀》中載“郅將軍擊匈奴”,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指出“郅將軍”即郅都。《漢書·景帝紀》記載原太守馮敬在與匈奴作戰(zhàn)中陣亡后,郅都繼任雁門太守,匈奴懾于其威名,不敢與他交戰(zhàn)。此外還記載“(匈奴)竟郅都死不敢近雁門”?!妒酚洝ば⒕氨炯o》記載:“(同年)三月匈奴入雁門。”此時郅都已經因逼迫臨江王自殺一事被竇太后處死了〔6〕。這一時期漢軍無力與機動性極強的匈奴軍隊作戰(zhàn),邊郡建設雖有一定成果,但不能防御匈奴大軍,邊郡仍是雙方的拉鋸帶,不得已只能守住邊郡通往內地的險要關隘,阻止匈奴深入。
文、景統(tǒng)治時期注重恢復國力,武帝繼位時,漢王朝反擊匈奴的物質條件已具備,戰(zhàn)略戰(zhàn)術也多有調整。戰(zhàn)略上,完善和加強邊境重要據點和其他防御工事的修筑,建立后勤基地,滿足大軍征戰(zhàn)所需。戰(zhàn)術方面,改變以往被動反擊的戰(zhàn)術,在邊境集結大規(guī)模騎兵軍團主動出擊。當然,這種戰(zhàn)術改變需要一個過程。
漢武帝即位初期,延續(xù)對匈奴防守的政策?!稘h書·武帝紀》元光元年(前134)載:“衛(wèi)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屯云中,中尉程不識為車騎將軍屯雁門?!苯Y合《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選擇水草較好的地方屯兵,沒有軍中的繁文縟節(jié),只是派遣斥候調查匈奴的情況,最后全軍安全返回,程不識軍隊的行為與李廣相反。從這兩個記載推斷,李廣、程不識這次行動還是防御作戰(zhàn),他們防守的地域應是居云中和雁門二郡之間的荒干河谷,這似可說明當時并無定襄郡。上述記載還能使我們了解此地水草條件較好,但人煙稀少,需要防備匈奴的偷襲。元光二年(前133)始,漢王朝開始實施反擊計劃,標志性事件是馬邑誘敵?!妒酚洝ろn長孺列傳》記載,元光元年王恢向漢武帝上書告知聶翁壹的計策,元光二年聶翁壹逃到匈奴,利誘單于入塞。這一誘敵作戰(zhàn)雖然失敗了,但從中可以看出幾個問題。一是這場戰(zhàn)役證明馬邑城在漢匈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聶翁壹誘惑單于時指出“財物可盡得”。且漢軍在馬邑城附近伏兵高達三十多萬,后勤補給需要馬邑及周邊地區(qū)提供,側面說明在高祖時代被嚴重破壞的馬邑城再度成長為一個重要軍事基地。單于帶領十萬人南下,目的不單是搶掠馬邑城的財物,更希望通過占領該城,削弱北側漢朝云中、雁門和代郡一線的防御體系。二是單于入塞走的路線是武州塞(今大同市左云縣)一帶。這一次行動是偷襲計劃,所以單于會挑選一條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道路進軍。單于的計劃可能是沿今原子河河谷直達馬邑城,該河谷在西漢時尚未設立郡縣。匈奴這次行動使?jié)h王朝認識到雁門郡防御地域邊界過長,防御壓力過大的問題?!?〕這可能是在荒干河谷設置新郡分擔雁門郡防御壓力的原因。
此役之后匈奴不再輕易南下,漢軍開始主動進攻。元光六年(前129),武帝派衛(wèi)青、公孫敖、李廣和公孫賀四將各領萬騎分別從上谷、代郡、雁門、云中出擊。除衛(wèi)青略有小勝外,其余三路得不償失,李廣更是兵敗被俘,冒險逃走。此次出擊失敗的主因是兵力分散,缺乏統(tǒng)一的指揮,被匈奴各個擊破。元朔元年(前128),匈奴開始反擊,先進攻遼西,殺太守。又侵入雁門,殺略數千人。再攻入漁陽,擊敗太守率領的千余人,包圍將軍韓安國?!?〕漢廷為了反擊,派衛(wèi)青領三萬人出雁門,李息出代郡,斬殺數千人,這一次漢王朝將邊境軍隊置于統(tǒng)一領導下。衛(wèi)青此次從雁門出擊應該走的是荒干河谷,其駐扎地應該也在雁門郡與云中郡交界處,這便于他明年出云中郡向西進攻。元朔二年(前127),匈奴再一次入侵上谷、漁陽。漢廷派衛(wèi)青帥六將軍出云中向西攻打到高闕塞,占領河南地,直至隴西,在今河套地區(qū)西部設立了朔方郡?!稘h書·武帝紀》記載則是設置了朔方、五原兩郡。這是漢王朝將國防力量向西延伸的一個重大舉措。朔方、五原二郡設立保證了上郡和北地郡的安全,如果匈奴侵入這兩個郡,漢軍可以西出,斷其后路。元朔三年(前126)夏,匈奴數萬騎侵入代郡,殺太守恭友,劫掠千余人。秋季又攻雁門,斬殺千余人。漢廷為了加強北部防守,命令蘇建修筑朔方城。這幾場戰(zhàn)爭反映出漢軍改變了原有的作戰(zhàn)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四路進攻失敗使?jié)h廷開始調整行軍制度,以后漢軍行動盡可能集中兵力,將各軍置于統(tǒng)一領導下。漢朝集中兵力與匈奴作戰(zhàn),不但給予匈奴有效打擊,還收復了河南地,取得了較大戰(zhàn)果,這更堅定了漢廷采用集中大兵團作戰(zhàn)的戰(zhàn)術。同時,在邊境集結大軍需要穩(wěn)固的戰(zhàn)略后方,調整原有邊郡建置就被漢廷提上了日程。
定襄郡大概設置于元朔三年到四年春。元朔四年(前125),史籍中第一次出現(xiàn)“定襄郡”的記載。《漢書·武帝紀》記載這年夏天,匈奴侵入代、定襄、上郡等地?!妒酚洝ばl(wèi)將軍列傳》記載匈奴此次向每個郡都派三萬人,右賢王因失去河南地而出兵攻擊朔方。雖然戰(zhàn)果不大,但匈奴此次多方向聯(lián)合出擊的目的應是為了截斷漢軍新取得的土地與雁門郡的聯(lián)系,孤立并消滅河南地的漢軍。定襄郡的設置使雁門郡擺脫了長期遭受匈奴入侵的困擾,此后關于匈奴侵入雁門的記載都在東側代郡方向。同時,漢武帝還對北部邊郡建置進行了大幅調整以適應新的戰(zhàn)爭形勢,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河郡設置于元朔四年。這些調整使匈奴在戰(zhàn)爭中逐漸處于下風。元朔五年(前124)春,漢軍十余萬在衛(wèi)青帶領下自朔方、高闕出擊,重創(chuàng)右賢王。同年秋,匈奴攻代郡,殺都尉朱英。漢軍已經在定襄郡周邊做好了反擊準備。元朔六年(前123)春二月,衛(wèi)青帶領十余萬人出定襄,斬首三千余級,回師定襄、云中、雁門休整。夏季再次出擊,結果“將六將軍絕幕,大克獲”。《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記載:“斬首虜萬余人?!睗h軍損失也較大,將領趙信被迫投降。蘇建軍遭圍攻,全軍覆沒,只身逃回。十余萬漢軍在定襄一帶休整,可見漢北部邊郡的后勤能力得到了極大加強。這些軍事行動徹底扭轉了匈奴“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的局面,漢騎可不日至單于庭。趙信投降匈奴后,勸說單于“益北絕幕,以誘罷漢兵,徼極而取之,無近塞”就說明戰(zhàn)爭主動權易手。趙信深知雙方實力差距,與其留在南面處于被動,不如將主力北撤以拉長漢軍的補給線,創(chuàng)造更多戰(zhàn)機,這個建議影響了此后的漢匈戰(zhàn)爭。元狩四年(前119),漢王朝派給衛(wèi)青、霍去病各五萬騎,步兵數十萬,從定襄和代郡出擊。漢軍這次行動的目的是捕捉并打擊單于的主力。史籍中提到一開始安排霍去病出定襄以擋單于,只是誤以為單于轉移到了東面才改變命令,讓衛(wèi)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最后是自定襄出擊的衛(wèi)青部抓住并擊敗單于主力,可見定襄郡戰(zhàn)略意義之所在。此戰(zhàn)以后,漢匈雙方國力都因長期戰(zhàn)爭損耗嚴重,無力再組織大的軍事行動。以后雙方爭奪焦點向西北轉移,漢朝北部威脅頓減,定襄郡的戰(zhàn)略地位隨之下降。
從《漢書·地理志》和《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相關圖幅中可看出,與同期其他邊郡相比,定襄郡的特點是面積小,所轄縣分布較密集。在人口方面,《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定襄郡戶數38559戶,口數為163144 人,與漢末雁門郡的73138 戶、293454 人相比,定襄郡人口密度要高很多。〔9〕上述信息從側面說明這一帶農業(yè)生產條件不錯,具備成為戰(zhàn)略基地的潛力?!稘h書》中記載定襄郡有十二縣,現(xiàn)有九個縣位置可以大致確定,其中七個縣發(fā)掘出了城址??瓤h治分布很不平衡,北部近邊地區(qū)縣治集中,南部近黃河一帶次之,中部幾乎沒有縣治。這個分布態(tài)勢受自然地理條件影響,該郡南北兩側都是河谷平原,中部為山地。中部山地將郡內主干道分成兩條,這兩條干道起點都在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南道沿著渾河河谷直達今清水河縣城一帶,聯(lián)通南部三縣(駱、桐過、武成)。北線先沿渾河河谷北上,出大青山南到達定襄郡(今和林格爾西北),然后向西直通朔方郡一帶。北線在秦朝時就是溝通雁門與云中兩郡的馳道,當是漢王朝自內地向這一帶輸送補給的主要通道,定襄郡的治所和西部都尉分別設置在這條道路上的成樂縣和武進縣。成樂縣大致處于郡中央,便于溝通郡內各縣,且靠近白渠水,農業(yè)條件較好,作為郡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定襄郡的東部都尉(駐扎在武要縣)、中部都尉(駐扎在武皋縣)與云中郡東部都尉(駐扎在陶林縣)都駐扎在荒干水河谷,相距不遠,目的是為了控制河谷,阻敵南下。
定襄郡的析置是西漢戰(zhàn)略調整在行政區(qū)劃上的體現(xiàn)。漢朝在主要交戰(zhàn)地帶設置新郡,是根據新的戰(zhàn)爭形勢需要對被動防御型邊郡體系的一大調整。原有的邊郡體系的特點正如周振鶴概括的,都是“南北向長,東西向窄”,擁有較大縱深,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翻看以往漢匈戰(zhàn)爭史就會發(fā)現(xiàn),中原政權雖多以防御為主,但也有采用大兵團出擊的記載,趙將李牧和秦將蒙恬都是先在邊境集結大軍,再出其不意主動出擊。盡管史料記載簡略,但可以明確這兩員名將在戰(zhàn)前都做了長期的后勤準備工作。漢武帝君臣在前期戰(zhàn)爭受挫以后汲取經驗,變分散出擊為大兵團作戰(zhàn)模式,取得了可觀的成果,但這種作戰(zhàn)模式對邊郡的后勤補給能力是一個考驗,加強對交通要道附近的補給能力迫在眉睫。在這種地方設置新的郡縣可以很好地在當地集中軍事和行政資源,進而影響整個戰(zhàn)局,以上是定襄郡設置原因的推測。
定襄郡設置后,衛(wèi)青等人率領大軍以此為基地不斷向北打擊匈奴的大本營,迫使單于不得不北撤,徹底掃清了這一帶的威脅。以后再派霍去病在河西,李廣等人在右北平不斷打擊匈奴兩翼,在漢匈戰(zhàn)爭中逐步掌握主導權。
定襄郡設置之初匈奴仍頻繁活動于上郡一帶,秦代修建的直道難以發(fā)揮聯(lián)接關中與河套的作用,河套諸郡與東部各郡的聯(lián)系變得十分重要。確保定襄郡的安全就可以保障內地與定襄郡及其西部諸郡的聯(lián)系。定襄郡的得失關乎整個北境防御體系的安危,關乎打擊匈奴的戰(zhàn)略能否順利推行。為此,漢王朝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強定襄郡的防御性能,傳統(tǒng)史料和考古資料都可以說明。史料記載漢廷在郡北修筑大量防御工事,包括修繕長城,設置各種亭障等。定襄和云中二郡在荒干河谷密集分布許多縣城,兩個郡有四名都尉駐扎在這些縣城中也可以反映這條河谷的戰(zhàn)略價值和漢朝的控制力度。定襄郡治成樂縣臨近云中郡,能加強與云中郡的聯(lián)系。從考古成果看,呼和浩特東北塔布禿村遺址可能是武泉縣,該城有“回”字形的兩道城墻。美岱古城同樣有內外兩城,可能為安陶縣。卓資縣三道營遺址當為武要縣,有東西兩城,城周設有馬面,東、南兩面有城門,該縣位于最北側,城門位置表明西、北兩面是主要防御方向。陶卜齊古城當為武皋縣,城墻外也有馬面。以上大致可以看出定襄郡屬縣軍事防御功能是非常突出的。
從軍事地理角度看,定襄郡完美發(fā)揮出了區(qū)域的戰(zhàn)略優(yōu)勢,但為確保該郡軍事職能的發(fā)揮消耗了漢王朝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定襄郡屬于司馬遷劃分的龍門、碣石以北的畜牧區(qū),這里靠近黃河及其支流,土壤肥沃,但氣候嚴寒,作物生長期長。漢武帝向這一帶移民,大面積開墾土地,只在短期有效,長期的大規(guī)模農業(yè)開發(fā)會嚴重危害這一帶生態(tài)環(huán)境。該郡常有軍隊駐扎,龐大的非生產型人口對地方而言是巨大的負擔。單是糧食需求恐怕已經是附近幾個貧瘠的邊郡所無法提供的,更不用提作戰(zhàn)所需要的武器、服裝等必需物資了。這一巨大的物資缺口只能靠內地填補,經濟發(fā)達的黃河中下游是主要的物資輸出地。調運路線還要經過山西高原,這里交通條件不算很好,這就又增大了物資的消耗。此外漢王朝還需要供給其他幾個方向的軍隊作戰(zhàn)。以上這些因素疊加起來給內地的人民造成了極為沉重的負擔,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漢王朝在沉重打擊了匈奴的同時也耗盡了自己的國力。
此后漢匈戰(zhàn)爭的戰(zhàn)場西移,定襄郡不再需要供養(yǎng)大量的軍隊,在國防體系中的作用下降。東漢初年匈奴南進,漢廷一度廢棄包括定襄郡在內的沿邊八郡。雖在南匈奴內附以后各郡又重新恢復建置,但因前期過度開發(fā)及游牧民族的威脅,這一地區(qū)的人口已無法恢復到西漢時期的規(guī)模?!?0〕南匈奴依附后,邊疆戰(zhàn)略形勢發(fā)生了較大變化,東漢政府進行了一系列郡縣調整。定襄郡北部各縣盡數劃給了云中郡,取雁門郡治善無與中陵縣和舊定襄郡南部的駱、桐過、武成三縣組成新定襄郡,以善無為新郡治所。新定襄郡基本囊括今山西渾河流域,從邊郡變成了內地郡。云中郡完全擁有了荒干水和白渠水,但因為人口的大量流失,定襄郡屬縣的密度也遠不如西漢。東漢政府也未對這里進行經營,失去物質基礎導致本區(qū)軍事職能無法發(fā)揮,這也是兩漢與北方游牧民族攻守形勢的轉化在行政區(qū)劃方面的體現(xiàn)。
秦漢時期郡縣制的沿革變化情況是研究中國行政區(qū)劃史時必須解決的問題。關于西漢的政區(qū)變遷,周振鶴在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因史料本身匱乏,部分郡的沿革變化情況難以復原,需要研究者“適當運用邏輯推理來彌縫歷史鏈條的缺環(huán)”。定襄郡地處交通要沖,多次成為漢匈雙方交戰(zhàn)的戰(zhàn)場。其建置情況盡管沒有太多史料可以直接證明,但通過梳理相關史料,也能找到一些線索?!岸ㄏ蹇ぁ边@個名稱首次出現(xiàn)于元朔四年,正處漢武帝對匈奴大舉用兵之際,二者當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定襄郡出現(xiàn)以后,史料中雁門和云中二郡并列敘述的情況消失,出現(xiàn)定襄與云中二郡并列的情況,可以推斷出定襄郡當從雁門郡分出。關于開頭提到的高帝十一年詔書的解讀,周振鶴的第二個解讀更顯合理。劉邦為了分擔代國的軍事壓力,在這一年將云中郡收歸中央,又不想由中央獨自承擔這一地區(qū)的防御任務,就采取將其與雁門郡的邊界西移,使二郡共同控制荒干河谷,達到與代國共同面對匈奴威脅的目的。關于定襄郡的職能,周振鶴已經注意到其與其他北部邊郡一樣的防御功能,而通過分析漢武帝時期漢匈戰(zhàn)爭的特點,也可以挖掘定襄郡在漢軍作戰(zhàn)模式由防御調整為進攻以后發(fā)揮的職能??藙谌S茨將戰(zhàn)爭目的概括為三個方面,即消滅敵軍,占領敵人的國土和征服敵人的意志.。定襄郡距匈奴的核心統(tǒng)治地陰山以北不遠,漢朝在這一帶集結大軍,很容易實現(xiàn)上述目的。漢匈戰(zhàn)爭西移后,定襄郡戰(zhàn)略意義下降,史料中提及該郡的次數也大幅降低。到東漢時因國力衰弱,兩次廢棄包括定襄在內的邊郡,遷走當地的居民。這使后人更難了解這些邊郡的具體情況,唐人李吉甫編撰的《元和郡縣圖志》中甚至將河套諸郡的位置定在了今天的陜北一帶就是一例。
【注釋】
〔1〕《史記·周勃列傳》作“霍人”。
〔2〕武泉縣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3〕《史記·韓信盧綰列傳》作“離石”,周勃、灌嬰列傳都作“硰石”。按西漢離石(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qū))在晉陽西且距離較遠。硰石,據張守節(jié)《正義》云“在樓煩縣西北”,結合戰(zhàn)爭形勢可知此處應當是硰石。
〔4〕陳豨為何人所斬存疑?!妒酚洝ろn信盧綰列傳》記載殺陳豨者為樊噲軍卒,韓王信為柴武所斬?!妒酚洝し畤埩袀鳌穭t記載樊噲軍卒斬的是韓王信?!妒酚洝そ{侯周勃世家》記載陳豨為周勃軍斬。按《樊噲傳》錯誤較多,似乎將樊噲平定韓王信之亂時的行軍路線與平定陳豨時的行軍路線混為一談。《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樊噲軍斬陳豨,地點卻又在當城。
〔5〕這次匈奴兩支部隊人數都有較具體可信的數字,可能從側面反映中行說對匈奴的貢獻。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說教單于左右疏記,以計課其人眾畜物?!?/p>
〔6〕也可能是匈奴在這一時期只是不靠近雁門郡治所善無,也不能排除史家夸大之語?!稘h書·郅都傳》明確記載他死于漢景帝時,此時距離景帝去世只剩一年半,所以郅都擔任雁門郡太守時間不長。
〔7〕《漢書·武帝紀》元光五年夏記載:“又發(fā)卒萬人治雁門阻險?!笨赡芫褪鞘苓@次單于入侵的影響。
〔8〕《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將此事記載于元朔二年,《史記·韓長孺列傳》《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匈奴傳》《漢書·竇田灌韓傳》中都標明在元朔元年。班固可能也發(fā)現(xiàn)了《史記》中的這個問題,所以在《衛(wèi)青霍去病傳》中未提及此事?!妒酚洝ばl(wèi)將軍驃騎列傳》中關于元朔元年和二年匈奴入侵的記載有很多混亂之處,故以別的列傳為準。
〔9〕據葛劍雄推算,定襄郡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0.55 人,雁門郡每平方公里為12.05 人。
〔10〕人口大幅減少,也是因為游牧民族大規(guī)模移居此地,擠占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間。內遷的匈奴有自己的組織,東漢政府難以獲得準確的人口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