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子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 焦作 454002)
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漢語補語的類型眾多,每一種補語都有其獨特的使用規(guī)則和特定的使用環(huán)境,很多專家學者會從不同角度對補語系統(tǒng)地分析,有的是從語義、語用、語法三個層面分析,有的是從不同國家語言中的補語與漢語中的補語對比分析,有的則是從漢語本體知識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探索。由于補語的種類繁多,無法窮盡,因此選取程度補語中的“透”進行詳細的研究?;凇禜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歸納總結不同國家學生在使用程度補語“透”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誤類型,將研究重點放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將程度補語“透”的知識與對外漢語教學相融合,提出有利于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的對策。
范雨靜[1]在《淺析“透”做程度補語》中,對程度補語“透”的構成、語法特點及詞性做了研究。“透”前面的述詞可以是動詞、形容詞和短語,做補語時必須與“了”同時出現(xiàn),中間不能插入“得”,可用于“把”字句?!巴浮钡脑~性很復雜,可以是動詞、形容詞、副詞,其感情色彩隨著述語的變化而變化。
農(nóng)朗詩[2]在《程度補語“極”、“透”、“死”、“壞”個體研究》中將“透”的詞匯意義和虛化意義做了闡述。據(jù)之前學者研究,程度補語“透”在詞性上屬于形容詞。然而,“透”的詞義眾說紛紜,《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解釋較為詳細,分別有以下四種:第一種解釋為動詞,有滲透、穿透之意;第二種解釋為動詞,表示暗地里告訴;第三種解釋為形容詞,表示透徹之意;第四種是形容詞,表示達到飽滿的、充分的程度。
戴霞[3]在《V/A+極/透/死/壞+了的搭配關系考察和教學研究》中分別從V+透、A+透兩個方面分析,它認為“透”前面只能跟表示貶義的詞語,這種說法比較片面。
車慧[4-5]在《韓國留學生漢語程度補語搭配的偏誤分析》和《留學生習得漢語程度補語的偏誤分析》中分別提到了程度補語“透”產(chǎn)生偏誤的原因,分別是述語選擇不當和補語選擇不當,還有動詞帶賓語時賓語和程度補語位置的偏誤等。
阮氏明英[6]在《漢語初中級水平越南學生程度補語習得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中主要將漢語程度補語與越南語對比分析,找出偏誤產(chǎn)生的原因并找出對策。
車雯婷[7]在《美國留學生漢語極限性程度補語習得情況調(diào)查和偏誤分析》中將程度補語分類細化,程度補語“透”可以細分為極限性程度補語。
王紅俞[8]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極限性程度補語偏誤分析》中將“極”“透”“死”“壞”作為范例,分析了這幾個詞語的共性和個性特點。他分別從三個方面對“透”做了詳細研究。從詞性上看,“透”最早是一個獨立的動詞,逐漸演化成“動詞+補語”的形式,由最初的結果補語演變成程度補語;從詞義上看,“透”表示徹底、充分,有程度極高之意,隨著歷史演變意義逐漸虛化,但虛化程度沒有“極”高;從語法上看,“透”可以做謂語和定語。除此之外,“透”還可以做述賓結構的述語。
孫書亮[9]在《韓國中級水平學生習得程度補語偏誤分析》中認為,程度補語應該用在形容詞和表示心理、生理動詞或?qū)嵙x動詞之后,用來說明狀態(tài)或動作達到一定程度。
通過收集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和查找相關文獻的方法,歸納總結留學生在使用極性程度補語“透”時產(chǎn)生的偏誤??傮w來說,留學生產(chǎn)生偏誤的類型主要有八種,分別是:遺漏、回避、錯序、替代、誤用、誤加、補語的重復、近音混淆、“得”的位置錯誤。
涉及調(diào)查的留學生國籍分別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美國、英國、保加利亞。據(jù)統(tǒng)計,使用極性程度補語“透”時容易產(chǎn)生偏誤的類型如下:
*他恨透戰(zhàn)爭。(他恨透戰(zhàn)爭了。)
在這個例子中,偏誤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遺漏了助詞“了”,在句子中使用極性程度補語“透”時,后面必須加助詞“了”,表示語義的完結,否則給人一種言不盡其意的感覺。
*他很壞。(他壞透了。)
在這個例子中,學習者還沒有習得完整的程度補語用法,沒有信心在對話中使用程度補語“透”,因此就用相對簡單的狀語“很”來代替補語“透”,這在第二語言學習中也較為普遍。
*因為我爸爸看我透了。(因為我爸爸看透我了。)
正確的語序應該是“透”緊跟在“看”的后面,在這句話中“看”與“透”和“我”與“透”之間的關系相比來說更加緊密。再者,“透”作為一個程度補語來說應該放在動詞之后,不應該放在主語之后。這是由于學生對目的語的語序掌握不全面造成的偏誤。
*這菜咸透我了。(這菜太咸了。)
*最近心里煩得透。(最近心里煩透了。)
*大家氣得透了。(大家氣壞了。)
第一個例句是補語的錯誤用法,在表達主語的某種程度時應該用程度副詞做狀語,程度補語主要是補充說明動作的程度,而不是主語或賓語的程度,因此這里不應該使用“透”。第二個例句中是在動詞和補語之間多加了一個“得”。動詞和補語之間加不加“得”,取決于補語的類型,比如某些情態(tài)補語、結果補語和可能補語要加“得”,趨向補語、程度補語、時地補語等不用加“得”。
*這個問題誰也想不出好辦法,真是煩透極了。(這個問題誰也想不出好辦法,真是煩透了。)
這個例子把“透”和“極”兩個補語同時用在一個動詞后面,這種做法是不符合漢語語法的,根據(jù)句義,動詞“煩”后面跟的補語一般都是“透”,因此這個地方應該把“極”去掉。
*對孩子來說,這邊是父母,那邊是妻兒,怎樣做主,往往使兒子傷通(透)腦筋。
這個例子中,“透”和“痛”在音感上沒有太大區(qū)別,對于初級漢語水平的學生來說很難區(qū)別差異,在寫作的時候也誤認為這兩個詞的意思一樣,實際上意義卻千差萬別。意義上,“痛”是感官動詞,可以做謂語,“透”是形容詞或者動詞,可以做補語或謂語;語音上,“痛(tong)”和“透(tou)”的聲母和韻頭雖然一樣,但韻身和韻尾的拼音都不一樣。
*父親的脾氣好透了。(父親的脾氣好極了。)
*這次旅行有意思透了。(這次旅行有意思極了。)
*這樣的人真是不好透了。(這樣的人真是太不好了。)
“透”一般不跟感官動詞連用,例子一中的“好”屬于感官動詞,所以這里應該用程度補語“極”來代替“透”。“有意思”一般與“極”搭配使用,所以案例二中應該把“透”換成“極”。“透”前面的動詞一般用含貶義色彩的詞語,但是不和“不”搭配使用,所以可以用表示程度的狀語來修飾。
*壞得透。(壞透了。)
程度補語與前面動詞搭配使用時,中間都不加詞語“得”。
外國留學生在學習初期容易受到母語因素的影響,經(jīng)常會把母語的使用規(guī)則錯誤地套用在漢語體系當中,從而產(chǎn)生偏誤。遷移最早產(chǎn)生在心理學領域,通常表示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學習態(tài)度對學習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產(chǎn)生的影響。如果這種影響是積極的,就叫正遷移,如果是消極的,就是負遷移。通常情況下,初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不熟悉目的語的規(guī)則體系,極容易借助母語的規(guī)則來套用在目的語的學習過程中,這種情況往往會對學習者產(chǎn)生負遷移。
學習者在沒有完全習得目的語的語用規(guī)則、語法意義和詞匯用途時,最容易產(chǎn)生錯誤的目的語規(guī)則錯誤使用的偏誤。比如,柿子熟透極了。這里的偏誤是留學生沒有分清楚不同補語的用法,將“透”和“極”用在同一個句子中。他高興透了,這里的透應該換成壞,透前面的動詞一般是含有貶義色彩的詞語。
學習者是語言學習的主體,在面對復雜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規(guī)則時,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克服學習困難,利用語言轉(zhuǎn)化、翻譯、語言對比等形式,讓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更容易被學習者輕松理解并熟練運用,這種方法稱為學習策略,在學習外語時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
對于初級的漢語水平的學習者來說,教師可以根據(jù)他們的習得順序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根據(jù)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要求,程度補語“透”屬于乙級詞匯的范疇,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先教授甲級詞匯再逐步引入乙級詞匯。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從最基礎、最常用的補語學起,比如“極”“壞”等,然后再過渡到較難的補語“透”,減少學生的對知識的情感過濾。
大多數(shù)漢語的初學者都是對中華文化感興趣,才有了學習中文的動機。在教學中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能夠很好地起到提高學生興趣的作用,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中文的興趣。面對補語這個較難的語法點時,教師可以采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比如“蘿卜蹲”“拍蒼蠅”等小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輕松地學到漢語。對于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學生或者成年學習者,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增加一些交際性練習,比如角色扮演、小組活動等,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在實際教學之前,教師應該對學習者產(chǎn)生的偏誤做出合理的預測和研究,在課堂中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教師的正確示范和引導必不可少,在對偏誤糾正之后,應該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讓學生模仿、記憶并運用。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母語和目的語對比分析,直觀清晰地讓學生了解兩種語言的差異,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作為語言能力發(fā)展的核心,語感一直是語言學習的關鍵。培養(yǎng)語感本質(zhì)上是使學生產(chǎn)成心理上的直覺同化,加工和改造語言對象。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很多漢語學習者在熟練掌握漢語的規(guī)則和技巧之后,還是無法準確地用漢語交際,主要是缺乏語感。對于漢語水平達到中級的漢語學習者而言,這種情況更要引起重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影響也很重要,這不僅體現(xiàn)在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影響學生對這門課程感興趣的關鍵因素。由于程度補語與中心語搭配比較靈活,在平時的學習中,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使用程度補語來表達內(nèi)心的需求和感覺。在中高級階段,教師應該在鼓勵學生對客觀事物評價時,也嘗試用極限性程度補語來表達,學生犯錯時要及時糾正,并解釋原因。
對于程度補語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多優(yōu)秀的成果,不論是在漢語教學,還是在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研究在內(nèi)容上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比如數(shù)據(jù)過少,調(diào)查的研究面較窄等,希望通過研究給對外漢語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師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