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達峰
摘要:在當前的初中英語課堂中,教學依舊是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英語教學的基礎。而在“雙減”政策實施的背景下,教師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還要重點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將“雙減”內容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提升教學成效。課堂中,學生英語知識的主要獲取路徑有:教師講解、聽力訓練、短文閱讀等,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能力。因此,教師要利用好這些環(huán)節(jié),運用全新的教學手段,強化課堂的趣味性、實踐性,讓學生有運用英語的機會,減少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練習題內容等,從而真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也得到保證。
關鍵詞:“雙減”;初中英語;有效教學
前言:在“雙減”政策實施的背景下,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提高學生學習成效是一項具有復雜性、系統(tǒng)性的工作內容。而要想提升初中英語教學質量,教師除了要深入鉆研教材,做好備課工作之外,還應引入多種先進手段,喚醒學生學習熱情,激活學生主動性。并且,在教育不斷革新的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成效,強化學生積極性,已經成為了初中英語教學深度思考的問題。與此同時,教師也要積極與家長進行合作和溝通,讓家長意識到學生當前的負擔情況,了解負擔過重所產生的影響等,教會家長正確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充分休息,從而在實現“減負增效”的過程中,使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一、初中英語教學現狀
(一)“忽略不計”型
在初中英語課堂中開展詞匯教學時,經常會出現“忽略不計”的現象,部分學生由于在課前已經學習了相關知識,或者在早課中已經閱讀相關詞匯,甚至有的教師已經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詞匯默寫,所以多數教師都認為陌生詞匯對于學生來說已經不再“陌生”。在英語教學中,大部分的教師都會利用早課時間,組織學生集體朗讀生詞,并進行詞匯解釋,要求學生抄寫、背誦,然后根據漢語進行英語默寫,當學生熟悉這些詞匯后,指導學生獨自閱讀文章,認為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增加學生的詞匯量,減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其實不然,在現實情況中,很多學生的聽寫成績“慘不忍睹”,有時需要重復默寫很多次才能合格,長久下去,學生和教師都會逐漸厭煩這個過程,而且多數學生都只能短時間記憶,經過一段時間會遺忘。
(二)“當堂教學”型
教師在課堂開展的過程中,會先讓學生將課文翻閱到詞匯表,針對課文中的陌生詞匯進行反復閱讀。這樣做的理由就是怕耽誤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將閱讀課程視為精讀課程,進行細致的講解和翻譯。這樣會對學生的課堂閱讀、學習產生一定影響。因為,學生的個體原因,導致學生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各不相同,所以通過反復閱讀就能學會詞匯的學生還是少數。所以,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仍舊會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詞匯。并且,在閱讀結束后,教師會對學生提出針對性的問題,主要的目地就是為了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如果其中包含了陌生詞匯,將會選擇沉默寡言。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根本不理解詞匯,所以不想舉手發(fā)言,害怕出丑,受到他人嘲笑,從而使整體課堂的時間逐漸被浪費掉了。
(三)“事后補救”型
學生學習課文后再學習詞匯。這種教學情況基本都是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內容,然后針對性的設計練習題,如判斷題、填空題等,通過習題的解答程度,掌握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如,學生在做練習題的過程中,如果碰到不認識的陌生詞匯,就借助字典等方式進行學習,教師再進行講解。
二、雙減政策實施下初中英語提升教學質量的具體策略
(一)革新英語課堂教學結構,提升英語教學質量
在“雙減”政策實施的背景下,教師要認清此項政策出臺的意義和價值,要明確“減負”的內容是什么,要“增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能夠真正學好英語這門課程。所以,教師應積極革新英語課程教學結構,為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奠定基礎[1]。
以授課“Unit 1 Making friends”為例,在此次課堂中,教師要想真正革新教學結構,就必須要了解“減負”的內涵與本質,并借助有效方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心理負擔、身體負擔等,讓學生以最小的消耗,最大程度的提升學習效果。具體做法如下:1.在授課期間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能說出的知識點,教師決不能代替學生說出;學生能總結的知識內容,教師也不要“包辦”;學生能獨立表演出的課文,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2.在教授英語詞匯的過程中,必須要摒棄傳統(tǒng)的背誦方式,而是將詞匯的記憶規(guī)律,詞匯的拼讀方法等教給學生,并指導學生反復聽取詞匯的錄音,這樣不僅能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還能讓學生將詞匯記憶的更深刻。3.針對課文以及教材中的Reading “Anna's blog”部分,教師應進行合理選擇,讓學生背誦、學習其中的精華,減少不必要內容的背誦,以此減少學生的學習量。4.設計多樣化的課堂實踐活動,如角色演繹、對話聯(lián)系等,以此喚醒學生的參與熱情。5.課程知識講解合理,重視重點知識的訓練與學習,減少次要內容的講解時間,超出教學大綱的知識內容避免講解,重點幫助學生鞏固新學習的詞匯、句型、語法等知識點。6.要盡量讓課堂“活”起來,每當發(fā)現學生興趣低下,困意朦朧的情況,教師可以適當的在課堂中講解趣味笑話,以此讓學生感受到快樂,使學生能夠真正學的輕松。
(二)借助多種高效教學手段,提升英語教學質量
1.開展游戲教學,激活學生英語學習熱情
英語音標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枯燥,如果教師只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流程教授學生音標,會帶來兩方面的弊端,如“教師講的口沫橫飛”、“學生學的一知半解、興趣低下”。但是,游戲教學法的開展,能有效改善課堂的枯燥氛圍,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學的快樂,并將音標知識掌握的更加扎實。因此,教師要選擇適合學生心理、身體素質的游戲內容,幫助學生學好英語知識[2]。
以教學“Vowels & consonants: /i/ /i:/ /?/ /e/ /p/ /b/”為例,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人數、人力均衡,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搶著讀”的競爭類小游戲,教師出示音標卡片,學生舉手搶答,最先舉手的學生獲取答題權利,答題最多、準確率高的小組獲勝?;蛘?,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為學生展示本次課程中新詞匯的音標,如“[?me?k??]”小組學生搶答。為了避免每個小組只有一個學生反復答題,教師可以制定更合理的游戲規(guī)則,如答題結束后,需要等待2輪后才能繼續(xù)答題,這樣能夠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
2.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加深學生課堂學習體驗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靈活的創(chuàng)設多樣教學情境,能讓學生的學習體驗得到加深,還能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充足的動力。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怂估J為,英語教學的趣味性是一種藝術。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動力來源。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興趣、喜好,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沉醉”在課堂中[3]。
以教學“Module 2 The natural world”為例,在學習課文中的重點詞匯和句型后,教師可以設計采訪活動,讓學生擔任不同的角色,如記錄員、采訪員、錄像人員等,讓學生利用所學習到的詞匯“pig, bird, ladybird, Coke”、句型(What’s this / that? What are they?)進行采訪?;蛘撸處熆梢詣?chuàng)設實踐教學情境,組織學生針對“自然世界”這個主題展開聯(lián)想,并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制作自然界中的生物,如“Insects, plants, animals”等。這時教師會發(fā)現,整個課堂中充滿了學生的歡聲笑語,并且多數學生的都比較積極,甚至大部分學生都發(fā)揮出了自己的想象力。由此能夠看出,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的能力、思維等得到共同發(fā)展,使學生在體驗、探究、討論的過程中,得到明顯進步。
(三)優(yōu)化英語課后作業(yè)設計,提升英語教學質量
1.增加作業(yè)趣味性,強化學生自信心
英語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第二語言[4]。但是,多數初中生在生活中很少有“講”英語的機會。所以,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而要想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并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就必須要優(yōu)化英語課后作業(yè)設計,增加作業(yè)趣味性,讓學生做的快樂、學的開心。
例如,在教學“Module 4 Colourful life”這篇課文之后,教師可以布置“Speeches(演講稿)”課后作業(yè),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自己充沛的課余時間,制作電子版的演講稿,其中要包含課堂中所學習的詞匯、句型等,主要的內容就是“生活中的精彩瞬間(The best moments of your life)”以此幫助學生結合英語知識與生活。這樣的課后作業(yè)對于學生來講,比較新奇,學生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會主動搜集資料,并通過資料分析句子中語法正確運用方法。最后,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中朗讀自己的演講稿,并與其他學生分享、討論,找出演講稿中的錯誤。這樣的作業(yè)布置不僅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還能讓學生的自信心變得更強。
2.重視作業(yè)實踐性,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
教師在實現“減負增效”的過程中,不能只讓學生背誦單詞、寫課后作業(yè)。教師可以利用個性化的情境,豐富學生的作業(yè)形式和內容。
例如,在教學“Module 1 Explorations and exchanges”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演繹作業(yè)(Deductive work)”讓學生根據課堂中學習的詞匯、句型,參考課文內容,自己編創(chuàng)情節(jié)合理、內容豐富劇本,并根據劇本內容分配角色。這樣的作業(yè)內容,能讓學生將知識記憶的更快、更扎實?;蛘?,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成立“課后作業(yè)小組”,每個星期都進行小組輪換,并制作英語報紙,里面可以包含最近國內外的新聞熱點,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趣味事情,還可以是英文版的中華民族文化等。這些作業(yè)項目,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知識,并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強化學生的合作能力,讓學生擁有滿腔的英語學習熱情。
結論:總而言之,初中的英語教學更重視人才培養(yǎng)中所出現的多種共性問題,更看重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統(tǒng)一性問題。初中的英語課堂活動將重點放置在學生興趣、愛好能力的培養(yǎng)上,重點體現出學生的靈活性、潛能力等。而這兩者之間其實目標一致。在“雙減”政策不斷落實的背景下,真正實現“減負增效”的關鍵就在于:教師應具備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位置相同的思維,在減負增效的基礎上,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外活動的實效性,以此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做好準備,為學生的英語知識學習開辟更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楊鳳江. 減負增效——分層作業(yè)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 新課程,2021,(39):64.
[2]孫慧芳. 初中英語作業(yè)布置如何“減負增效”的有效性探究[J]. 校園英語,2021,(23):177-178.
[3]王玉英. 簡述初中英語作業(yè)布置如何“減負增效”的初步探究[J]. 考試周刊,2020,(23):113-114.
[4]焦小琴. 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分析[J]. 新課程,2021,(3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