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麗
摘要: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安排相應的實踐活動,是學思行相結合的重要教學原則的體現。然而,科學教學內容本身與小學生認知水平有一定差距,如何準確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及認知能力,并據此設計出與之高度契合的實踐活動方式,是科學教學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本文將緊扣科學教學中的實踐活動與學生的身心特點,嘗試從重視實踐活動課程的角度給出合適的教學策略。
關鍵字:核心素養(yǎng);小學科學;實踐活動;學思行結合
引言:
核心素養(yǎng)是我黨的教育方針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中的具體體現,它指導著廣大的教育教學實踐方式及變革導向,明確學生成長和發(fā)展方向,檢驗教育教學成績。核心素養(yǎng)的總體要求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所謂全面發(fā)展,即身心全面發(fā)展,知情意行的全面發(fā)展。首先,教育要完善各人,培養(yǎng)各人社會生存能力。其次,教育要造福社會,為社會的發(fā)展而培養(yǎng)人才。因此在小學階段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前提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活動當注重從設計實踐活動的層面來加強學生的思考與實踐。
一、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之上的科學教學
(一)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
小學階段的學生,身體素質較弱,不如中學階段。科學學科中所涉及的內容,有的雖然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教師沒辦法帶領學生去現場觀摩,以實物的形態(tài)一一展示給學生。并且該階段的學生思考能力、記憶能力還處在發(fā)展階段,也無法要求他們對所學的科學知識進行逐字逐句背誦,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二)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
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接觸科學教育學科,教材內容主要為物質世界、生命世界以及地球和宇宙三個大的方面。所謂的物質世界即日常生活中耳之所聽、目之所及、手之所觸,如“水和空氣”、“光”、“聲音”、“時間的測量”等等;所謂的生命世界,即“我們的身體”“動物和植物”“生物的多樣性”;所謂的地球和宇宙,即為我們居住的微觀和宏觀環(huán)境,如“天氣”、“地球的運動”、“宇宙”等等??偟亩裕菫榱伺囵B(yǎng)小學生對自己的認知、對自己居住環(huán)境中生命和物質的認識,從而教育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然而現階段的小學科學教學活動并不科學,具體而言是并不重視學生在思考和實踐層面的鍛煉,從而達到核心素養(yǎng)所要求的健康生活、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重視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做”
科學教育學科是在小學一年級就開設的科目,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簡單而富有趣味,意在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生存環(huán)境、促進自身的綜合素質發(fā)展??茖W教育課程中安排實踐活動,是兼顧該學科的特殊性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所做出的科學教育方式。實踐活動,一般分為校內實踐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校內實踐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校為活動范圍,設計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確定活動地點(教室、活動室、體育場等等)、擬定活動流程、確定活動評價方式。校外活動是確定在學生的可接受范圍內的活動,通常安排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完成。如采集樹葉標本、種植常見的蔬菜等等課外實踐活動。
(二)巧妙設計實踐活動課程
課程設計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因此課程設計首先應當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興趣所在,其次考慮課程設計所需的時間、材料等等。例如在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與環(huán)境”,第三小節(jié)觀察綠豆芽的生長,可以在課前對學生進行提問,是否對第一二小節(jié)所講的“種子的發(fā)芽試驗”有所了解,在此基礎知識的鋪墊下,給學生講解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豆芽菜的來龍去脈。接著可以把綠豆芽發(fā)芽生長試驗所需的器皿和水展示給學生,在學生的共同參與下,把綠豆裝在器皿中并倒上水,安排學生做好時間、室內溫度等詳細資料。然后,把準備好的試驗品放在班級的文化角,讓學生觀察它的發(fā)芽生長狀況,并做好相應的記錄。最后,就各個學生所觀察和記錄的試驗結果進行交流和評價。最重要的一點是,要進行試驗總結。讓學生通過觀察綠豆芽的生長來了解到我們的生存和居住環(huán)境,是由各種各樣的動物和植物組成的??茖W的課程設計不僅讓學生學習到知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對科學現象的思考以及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的自覺性。
(三)注重在活動中引導思考
在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師所確定的教學目標應該具有較強操作性、開放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對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要求下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索精神是至關重要的。具體來說,學生在該實踐活動中可以動手操作、可以親耳聽見。比如在“觀察綠豆芽生長”的試驗中,學生可以自己去泡一杯綠豆,選擇放在室內或是室外,每天進行觀察。對觀察到的綠豆芽的發(fā)芽情況,室內外溫度進行記錄,把所學和所見結合起來進行思考。最后,實踐活動所帶來的思考是發(fā)散的、開放的、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而非拘泥于單一方向。陳舊的綠豆不易發(fā)芽、溫度低的環(huán)境不宜發(fā)芽、熟的綠豆不發(fā)芽等等情況,都可以安排相應的對照組進行對比。這一過程中,學生科自主進行試驗活動,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試驗探索,增加自身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三、總結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應遵循核心素養(yǎng)的方向性要求。同時依據各級各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已有的認知水平能力,設計出合適的教學實踐活動。小學生處在教育發(fā)展的開始階段,應注重興趣的培養(yǎng),為后續(xù)的學業(yè)生涯打好基礎,為人生的美好發(fā)展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楊茜媛.探究小學科學“做中學”的課堂教學措施[J].新課程(小學),2017(10):90.
[2]張小勤.文本閱讀:小學科學做思共生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因子[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7,33(08):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