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琴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如今,對于“老人摔倒扶不扶”在社會上出現了不同的反響,各持己見。尊老愛幼、救死扶傷一直是我們中華傳統(tǒng)的美德,但是關于“扶不扶”所產生的責任問題,一些不良的負面新聞使得我們在社會上不敢作為,因此出現了一系列的法律問題。為了解決此種社會道德問題,我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條規(guī)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賠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睹穹ǖ洹返姆梢?guī)定,使得中華傳統(tǒng)美德得以弘揚,能夠減少社會冷漠的態(tài)度。同時在第一百八十三條規(guī)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把握好法理與情理,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傳遞社會倫理道德。法律的有效規(guī)定,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使得在合理范圍內進行活動,司法裁判有效適用,防止司法的濫用,徇私枉法,體現了社會的公正。
2019年9月23日,郭某林在某小區(qū)騎自行車時將在小區(qū)內玩耍的五歲男童羅某某撞倒在地,造成羅某某右頜受傷出血。同為該小區(qū)的居民孫某見狀后,馬上聯系找人告知羅某某的家長,并告知郭某林應等待羅某某家長前來處理。郭某林稱是羅某某撞了自己,欲先離開。因此,郭某林與孫某發(fā)生言語爭執(zhí)。孫某站在自行車前阻攔郭某林,不讓郭某林離開。郭某林情緒激動,稱此事應交由110處理,隨后將自行車停好,并坐在石墩上等候,郭某林坐下后不到兩分鐘即倒地。孫某撥打120急救電話,醫(yī)護人員趕到現場及時對郭某林實施搶救。郭某林經搶救無效,因心臟驟停死亡。劉某某、郭某麗、郭某雙作為郭某林的配偶及子女,起訴請求孫某及小區(qū)物業(yè)公司承擔賠償責任共計40余萬元,并要求孫某賠禮道歉。
法院認為,孫某對兒童權益進行合理的保護和對郭某林進行合理的阻攔,不具有違法行為的表現,而是正當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值得社會上鼓勵和提倡。判決了作為一個好心人不承擔侵權的責任,消除了社會上廣大群眾在幫助他人時所帶來的賠償一系列思考問題。讓社會美德得以弘揚,保護人民的權益。
近些年來,由于一些社會“道德滑坡”的反面新聞在社會上持續(xù)占據熱搜,破壞了道德的風尚。關于“扶不扶”的局面的形成、引起激烈反映的是2006年的“彭宇案”[1]的民事訴訟案,26歲的彭宇下車時不慎與在南京市水西門廣場的公交站臺的徐壽蘭發(fā)生碰撞,導致其摔傷骨折。在一審法院的審判結果下,判決彭宇支付45876.6元。對此結果,彭宇表示不服,提起了上訴,在二審開庭前,徐壽蘭與彭宇達成了庭前和解協(xié)議。由于“彭宇案”的典型事例發(fā)生,在社會上不斷地形成“道德滑坡”的現象,致使做好事反被誣陷屢屢發(fā)生。而今,關于孫某的行為,也導致了其被郭某林的家屬將孫某告上了官司,被認為是當今的“第二個彭宇案”。
“扶了老人”反被訛的現象的形成,造成“好人難做”,由于司法工作人員沒有對法理的問題進行徹底的分析,把社會道德風尚加以考慮,導致了如今人情的冷漠,社會道德的敗壞[2]。司法工作人員在審判當中,將法律與道德兩者分開來,顯然是不符合社會所提倡的做法,只有將法律與道德兩者相結合,才能適用于社會的法治發(fā)展。再者,如今人們的道德素質欠缺,有的故意碰瓷,以換來高額的賠償,有的造成逃逸事故,不想承擔高額的賠償。如今由于容易導致被訛的現象造成賠償的問題,人們對“扶與不扶”進行深度的思考。社會上的種種因素都表明了導致對“好人難做”的情形,人人都怕好事沒有做成,反而會惹上不必要的麻煩,所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來得簡單。這些行為的出現,給社會的生活帶來了不公正的社會風氣,導致人們越來越居安思危,對“老人摔倒”置而遠之。
郭某林在小區(qū)騎自行車將五歲兒童撞倒出血,孫某為了保護正義,對其進行阻攔,從而引發(fā)言語沖突。孫某有權利保護好兒童的利益,對郭某林的行為進行勸阻。同時,在郭某林倒地時,即時積極地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協(xié)同醫(yī)護人員進行了救助的義務,這是社會所倡導的。
人們在行使權利的同時也伴隨著義務的出現,權利和義務是既有對立的方面,也有統(tǒng)一的一方面,二者不可分割。馬克思曾講過:“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比如兒童有教育的權利,我們生活在環(huán)境中有享有優(yōu)美環(huán)境的權利等;消防員具有防火滅火的義務,看見落水的人有救助的義務等。權利是我們在生活中所享有的權利和利益,可以作為和不作為的形式出現。黑格爾指出:“權利的基礎是精神,它們的確定地位和出發(fā)點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所以意志既是權利的實質又是權利的目標,而權利體系則是已成現實的自由王國?!痹谝欢ǖ某潭壬希姷囊庵灸軌蚍从吵鰴嗬乃?。有權利就會有義務,二者不可分割,義務是人們愿意進行的活動,具有法律的強制性。生活之中,自覺地行使道德上的義務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和品德[3],孫某積極撥打急救電話,反映了良好的道德素質,法院對其公正的判決有利于實現以德治國的目標。
在該案件中,孫某出于保護在小區(qū)內玩耍的兒童受到的傷害,在郭某林自行車面前進行阻攔,并與其發(fā)生言語沖突。孫某阻攔郭某林,其是以合理的方式進行,是在正常的限度范圍內,在我們生活中是符合人之常情,符合社會大眾所接受的范圍,其行為不具有違法性的內容。孫某與郭某林發(fā)生言語沖突,其語言并沒有過激的行為,且沒有肢體上的沖突,所以,對郭某林的生命安全構不成威脅。在上述的案例中,郭某林的死亡結果與孫某的阻攔行為不具備法律關系上的因果關系。因為在發(fā)生死亡之前的當月,郭某林就曾在醫(yī)院就醫(yī),前一周才剛出醫(yī)院,其自身患有腦梗、糖尿病、繼發(fā)性癲癇、高血壓等多種疾病。
對于郭某林的死亡結果孫某并不存在過錯,由于孫某在主觀上沒有故意和過失,其目的只是想保護好該兒童的利益,故不應當承擔責任。孫某與郭某林兩者之間互相不認識,孫某也不知郭某林會有多種疾病,導致其發(fā)生心臟驟停,是沒有預料到的結果。況且在郭某林倒地后,孫某積極地撥打120電話進行救助,對其進行了救助的義務,是出于社會善舉的行動,因此孫某的行為并不存在過錯[3]。
對于孫某的責任,不存在過錯的行為,其應不承擔侵權責任。法律是一部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它帶有國家的強制性保障,是一部維護社會穩(wěn)定,保護廣大人民利益的法[4]。古有諺語:“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法律在實施中,既有國家強制力的實施,也有結合情理的存在,法理來源于情理,情理輔助于法理,只有將情理與法理兩者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實現個案處理,體現社會公平與正義。將問題站在公平的角度上進行解決,在有利于社會情理中思考,不偏不倚,才能做到合乎情理。
新聞媒體的報道往往會讓觀眾了解、分析案件的始末,讓觀眾更接近事實的真相。對一些社會上的大小事情進行合理的報道分析,能夠使社會和諧發(fā)展,促進司法的有效利用,消除腐敗的現象,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法律監(jiān)督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國家監(jiān)督與社會監(jiān)督,其中國家監(jiān)督的有人民代表大會的監(jiān)督、行政機關的監(jiān)督等方式。但是,近些年來,隨著經濟技術的不斷現代化,社會監(jiān)督的方式也不斷地發(fā)展,因此對于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也成了一種流行的方式。近年來,關于新聞媒體的正義報道不在少數,用社會監(jiān)督的方式,解決了人們不當的行為,規(guī)范人們應該怎樣作為和不作為。上述河南信陽的“摔傷兒童離開被阻猝死索賠案”,就是新聞媒體對其進行了報道,使得孫某的權益得到保護。
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有利也有弊,新聞媒體用語的不恰當性、制造虛假事實的行為,對公眾進行誤導,受害人會偏向不利,容易使公眾情緒化嚴重,不利于受害人和被害人的權益保護。例如,2018年10月份在重慶發(fā)生的萬州女司機逆行致大巴墜江的事件,所有的新聞媒體幾乎都報道了駕駛紅色私家車的女司機逆行導致了在重慶萬州長江二橋上行駛的大巴車墜江,幾乎所有的主流觀點都認為是女司機逆行的行為所致,給其帶來了困擾。但是經過后來的調查,證據的顯示,其發(fā)生事故的原因是大巴車上的一名女乘客和司機的相互毆打行為,致使大巴車穿過中心實線,撞上正在駕駛紅色私家車的女司機后沖上路沿,墜入江中。此次的新聞誤導行為,導致了對女司機的輿論攻擊等行為的困擾。
新聞媒體是對法律進行監(jiān)督的一種行為方式,但是新聞媒體只能對案件進行報道,不能對法律的權威進行過多的干涉,我們注重法律的秩序,遵守法律道德,堅持以事實為基礎,以法律為準繩。在對新聞媒體進行判斷時,要依據事實來解決問題,新聞媒體即使有時會給我們對案件事實的判斷,但是也會出現不良的情況。在評論時應當注重理性,切忌過于加入個人的情緒化,加強道德化建設,杜絕虛假新聞。
在古代中人們一般認為“法不外乎人情”,將法作為道德的底線,法律的存在就是為了維護人情,法律是符合社會的倫理道德,法律在人的感情范圍之內[5]。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國家,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靠完善的法律體系制度,將道德與法進行有機結合,在對事件進行思考時,將社會道德與法進行綜合的考慮,了解事件的始末,最后得出有益于社會發(fā)展的效果。案件的爭議焦點,往往是受社會公眾輿論的激烈討論。
在本案中,涉及法律的層面,也涉及關于人們在社會中生活的態(tài)度。孫某對郭某林進行阻攔,導致其猝死,是每個人沒有預料到的,孫某的行為站在自行車前進行阻攔,是以合理的方法進行的,沒有不合乎情理之處。
同樣的案例,“鄭州抽煙氣死案”也是在道德與法律之間進行平衡。2017年,河南,一老人在電梯里抽煙,隨后醫(yī)生楊某也來到電梯,出于職業(yè)習慣對老人吸煙行為進行勸阻,老人不聽,楊某與老人在電梯之中發(fā)生了爭吵,導致老人情緒激動突發(fā)心臟病死亡。在一審判決中,法院判令楊某向老人家屬賠償1.5萬元的費用。兩者案例相似,涉及社會公德與法律原則的問題,孫某與楊某的行為都是維護了社會利益的行為,出于自己的善意行為對其進行勸阻,反倒因自己的善意而惹來了要求進行賠償。這樣的案例讓我們覺得會以沉默的態(tài)度應對這些社會問題,從而缺少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
在社會上,公眾是對不公正的行為進行批判的,廣大人民群眾朝著符合社會發(fā)展的方向進行。在“摔傷兒童離開被阻猝死索賠案”中,人們基于情與法的結合分析,保護社會利益,從自身的角度判定孫某的行為是保護兒童不受傷害的正當行為,認為都是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繼承。法與人情發(fā)生沖突,人們用法律來統(tǒng)籌人情[6],因此,人們通過各種途徑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既有反對的理由,也有支持的道理。公眾對于法院的判決寄予了希望,能夠從社會中得到公正的判決。
在關于“扶不扶”的問題上,生活中隨處可見,為了維護社會之間的平衡與穩(wěn)定,司法工作人員積極的還原事實,結合情理與法理,判定每一個案件,讓人民群眾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使相關的道德問題有效地進行解決。
俗話說,“守著一顆善心,不顧一切地秉持正義,就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持”。在生活中,幫助他人,總會手留余香,堅持自己內心的善意,秉持公正的態(tài)度,我們能夠在社會中獲得報酬,值得社會肯定和贊揚。在社會中法律與道德的相互聯系,法律與正義的相互發(fā)展,法的社會價值等都突出了對社會生活的合理適用。當在生活中進行法律適用時,會較多地出現法與道德之間相互沖突的問題。在司法實踐中,不能一味地把法律與道德兩者區(qū)分開來,只有法律而沒有道德,社會秩序就會混亂;而過分強調道德,會出現濫用法律,使社會缺少公平和正義的保障。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應注重效率與公平的原則,既要依法治國,又要以德治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廣大群眾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