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宇 項海洋
(海城市人民法院,遼寧 鞍山 114200)
目前在我國訴訟法學理論界主流觀點對法律審的定義可以分為狹義上的法律審及廣義上的法律審。狹義上的法律審以法律學者張衛(wèi)平教授為代表。法律審是指上訴程序,在該程序中重新審原案件審判中可能存在的法律問題。根據國家(地區(qū))的一般規(guī)則,上訴審判的最重要職能是確保適用法律,包括初審程序是否適當以及適用法律是否正確。法律審的廣泛概念意味著初審法官在審理案件期間使用其法律知識和審判經驗,運用專業(yè)的規(guī)則和方法,根據已經認定的事實,依照相應的法律作出案件裁判。這兩種概念的主要區(qū)別在于適用法律程序的不同,狹義上的法律審主要限定于二審程序,而廣義上的法律審,包括但并不限定于審判程序,這一概念與本文所討論的語境吻合,應為本文展開論述的基礎。
事實審是對案件事實的具體審。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案件的事實是由于當事人的主觀性。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往往無法對案件的事實作出完全客觀地判斷。案件事實的陳述不可能完全正確。往往需要審判人員進行以自身經驗通過考察相關證據,在審判人員的內心進行自由心證后進行確定。當雙方當事人對案件事實存在爭議,審判人員就需根據證據規(guī)則結合雙方提交的證據,對案件事實作出認定,這個過程可以被稱之為事實審。
對案件事實的認定是適用法律的基礎和前提,法律的適用是案件事實認定的結果和目的。但是由于這兩者的緊密聯系,也有學者認為這兩者是案件審理過程中的程序,區(qū)別僅在于步驟的先后。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趙公衡法官認為,實事求是“這確實意味著通過公開審判中的直接言論辯論,使案件能夠更好地找到真相,而法律規(guī)范可以根據案件的事實進行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審與事實審之間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但在具體的案件審理過程中,這兩者對于審查主體的要求是不同的。[1]
法律審是一個應用法律的過程,需要使用法律思維和法律知識。而事實審,可以分為兩個類型:即在一般案件中要求審查人員具有相應的生活經驗,或是生活常識對案件事實進行判斷;在專業(y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審查人員還應具備相應的專業(yè)背景以利于出現正確的審查結果。這一理論是民事案件中人民陪審員制度中事實與法律審判分離的理論核心。
因為以前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在實踐中很常見“陪而不審、審而不一、陪襯員”等現象,于2018年4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以下簡稱《人民陪審員法》)。自此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以立法的形式改善了現有人民陪審員模式,具體如下:第一,建立了人民陪審員制度,避免了司法實踐中的法院將人民陪審員視為全職工作人員,使人民陪審員成為助理的現象;第二,為人民陪審員建立隨機抽取制度,以確保審判的公平性和權威性;第三,明確了審判長的指引提示義務,同時防止了法官對人民陪審員的過度干預;第四,完善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的支持制度,建立人民陪審員獎懲制度、補貼制度和人身保障制度。[2]
《人民陪審員法》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參加七人合議庭審判案件,對事實認定,獨立發(fā)表意見,并與法官共同表決;對法律適用,可以發(fā)表意見,但不參加表決?!睋?,人民陪審員在事實審和法律審模式分離中的應用僅限于七人或七人以上的大型合議審判模式。但是對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模式如何在實踐中運用并未進行相應的細化分析。
在學術界很少提及事實審和法律審之間的區(qū)別,并且很少有關于制度考慮的相關討論。本文在前期的基本定義中已經就該部分審判過程中的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作出了概念意義上的劃分。但從邏輯上講,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之間沒有本體論差異。下面本文以案例的形式對事實審與法律審的這一特征予以表述。
被告D系農村居民,Z系從事門窗加工行業(yè)人員。2017年,被告D需對其所有的房屋進行鋼構鋁塑保溫罩安裝,被告D找到被告Z,讓其購買鋼構鋁塑保溫罩所需材料,并安排工人進行安裝工作。由于安裝工作需對鋼構材料進行焊接,被告Z在征得被告D的同意后找到本案死者L,由其進行鋼構材料的焊接工作。2017年8月29日早晨,L在焊接工作期間不小心從卡凳上跌落死亡。L死亡后,L的近親屬以被告D與被告Z應對L的死亡承擔責任為由訴至法院要求賠償。
在案件審理期間,被告D辯稱其與L沒有任何關系,其與被告Z為承攬關系,Z應對L的死亡承擔全部責任。被告Z辯稱其系介紹人、中間人不應承擔責任,而被告D與L系個人勞務關系應承擔全部責任。
上述案例不難看出三方當事人的核心爭議焦點在于死者L與被告D與被告Z之間存在何種法律關系,這最終影響案件責任的劈分。本案實際案情較為復雜,一方面三方當事人都無法提供充足的客觀證據,對自己的觀點加以證明;另一方面對于案件的基本事實如:死者L工資的支付以及二被告是否存在對死者L的指揮行為等問題,三方均從各自利益出發(fā)對于案件事實進行了有利各自的闡述,更造成了案件的事實難以判斷。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對于基本事實部分,在法律審和事實審分離的情況下,人民陪審員就可以進行依照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進行判定,但是對于三方之間誰與誰存在承攬關系以及個人勞務關系需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法律適用。這部分實質是對案件事實的判斷,但事實應該是一種基于法律關系的判斷,也就是說在審判過程中“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存在混同的問題。
案件的事實應根據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進行檢驗,以符合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并進一步判斷其是否成為裁判的依據。因此,有必要在參與專業(yè)活動的過程中建立健全適當的法官指導制度。
第一是告知爭議的焦點,并指導人民陪審員提出有關案件事實的問題。關于當事人的矛盾可能存在許多相關事實,但并非當事人所說明的所有事實都與案件所涉及的糾紛有關。因此,在準備會議和審判期間,法官必須向陪審員澄清與案件有關的事實。避免陪審員被各方灌輸很多不相關的事實,影響陪審員對爭議事實的判斷。
第二是解釋證據的有效性。法官必須對與事實相關的證據以及證據的證明資格作出必要解釋,并提醒陪審員區(qū)分合法證據和非法證據。這確保了陪審員的事實調查依據是正確的。
第三是規(guī)范法律指導方針,向陪審員通報可能涉及的案件的法律規(guī)定,并將事實與法律規(guī)定相關聯。為了讓陪審員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審判過程中與法律有關的事實,應該同時告知人民陪審員審理案件的程序及審判程序中法官、人民陪審員的分工。如果陪審員調查并提出超出審判事實的問題,主審法官不得中斷審判,并在合議時解釋。雖然陪審員不需要對法律的適用發(fā)表意見,但陪審員的所有活動都與司法的形象和事實的準確性有關,有必要在陪審過程中為陪審員提供適當的法律指導。
綜上所述,人民陪審員制度已經建立了一種試驗模式,將大型合議庭下的事實和法律審判分開。但是對于如何細化該項制度尚需學界以及實務界的具體研究,本文僅從細化我國《人民陪審員法》實務工作的角度對該項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一項制度在推行之初難免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我相信隨著《人民陪審員法》的逐步落實以及司法實務中各項制度的完善,陪審員制度將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開,無疑將發(fā)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