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晟基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知識產權是創(chuàng)作者通過自己的智力勞動成果換取的相關權利,具有排他性、地域性、時間性。知識產權涉及范圍較廣,如著作權、專利權及商標權等,基于人力思考所得成果,國家利用知識產權制度保護產權持有人的創(chuàng)造力,鼓勵新技術的發(fā)明,促進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知識產權應用不受限制,相較于傳統(tǒng)線下管理多了一份廣泛性,在傳播速度上更是傳統(tǒng)的幾百倍不止,互聯(lián)網的范圍廣、傳播快的特點對于知識產權具有極大的威脅。據統(tǒng)計,我國知識產權被侵犯現(xiàn)象不斷增加,鑒于此,接下來筆者重點分析互聯(lián)網時代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不足之處。
按照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而言,管理范圍遠不足以保護產權持有人的權益,目前《刑法》中有7個侵權知識產權的罪名,這7個立法條款主要用于保護著作權、商標權等其他專利權[1]。在整個刑法系統(tǒng)中,知識產權保護法的范圍是較為狹窄的,遠不足其他方面法律體系的分支?!吨R產權法》只能規(guī)制大約三分之一的知識產權犯罪,也就意味著三分之二的專利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導致侵權者有機可乘,導致創(chuàng)作者受到產權威脅,也間接降低了《刑法》的維權度。在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化占據了人們的生活,上網門檻低,《刑法》難以根據互聯(lián)網平臺的發(fā)展趨勢、操作程序、使用規(guī)范等方面予以管理,更難以對新型的著作商標權以及各項專利權進行充分的保護。管理范圍狹窄造成了侵權者肆無忌憚地剽竊原創(chuàng),基于互聯(lián)網時代,更是造成了這種情況的一發(fā)不可收拾,導致部分侵犯者的不自覺,鉆《刑法》漏洞,對原創(chuàng)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當前《刑法》在互聯(lián)網侵犯知識產權定罪方面存在局限,形式也過于單一?!缎谭ā吩谥贫壬蠂栏駚碇v只保護了著作權3項,而著作權有17項受保護權益,《刑法》在知識產權上給予的保護少之又少,僅有不到五分之一,也就證明在著作權受到威脅時,《刑法》能起到的作用甚微,難以使侵權者受到應有的制裁[2]。而這一局勢導致在網絡侵權中的《刑法》實施程度有限,無法保護知識產權持有者的相關權益。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上,侵犯知識產權出現(xiàn)了全新的模式,將目光投向了更多的板塊,例如不法分子販賣游戲的外掛軟件獲利,又或者利用大量渠道在網絡上播放影視內容、體育節(jié)目、動漫等,非法獲取利潤,這一點較為常見,如同電影院上映的影視作品,僅短短幾個小時網絡就會出現(xiàn)山寨版軟件可以登錄觀看,不僅對編劇導演帶來影響,還為電影院以及相關部門的收益帶來極大的影響;抑或假冒網絡賣家銷售偽劣產品,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利用不當手法獲利。據大數據顯示,互聯(lián)網平臺侵犯知識產權的情況占據法院總案件的一半,不僅如此,比率還在逐年上漲?;ヂ?lián)網侵犯知識產權路徑豐富多樣,《刑法》定責較為單一,對于網絡管理知識產權缺乏實質性且健全的制度,一旦出現(xiàn)知識產權侵犯的現(xiàn)象,在未觸及法律底線的情況下,難以及時制止[3]。
目前對于知識產權侵犯行為國家以自由刑為主,通常處以罰金,因此無法進行合理的管控和預防。上述說到我國《刑法》在制度層面設計上并不十分完善,國外對于知識產權侵犯者一般是資格刑,罰款僅為輔助條款。資格刑具體指剝奪侵犯者二次實施知識侵權的能力,杜絕同樣的事情再次發(fā)生,在刑法中規(guī)定了侵犯者的職業(yè)禁止條款及侵犯者在實施犯罪后不可從事相關行業(yè)或者組織涉及的一切業(yè)務,也就是從根本上制止了侵犯者的二次犯罪行為,這一法律制度可以在極大程度上解決知識產權侵犯問題,此外,還能解決缺乏合理的刑法配置問題。對于知識產權侵犯者而言,僅對其實行罰金處罰一則難以執(zhí)行,二則對于侵犯者達不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因此,國家《刑法》在對知識產權侵犯者制裁的過程中,應先沒收其非法盜竊的產品,并及時追回相關損失,確保創(chuàng)作者與廣大人民的利益[4]。
在互聯(lián)網時代,侵犯知識產權與傳統(tǒng)犯罪特點有所不同,從犯罪手段、犯罪心理等方面都發(fā)生了極大改變,這一現(xiàn)象對刑罰的制定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筆者針對互聯(lián)網的特點現(xiàn)對知識產權犯罪總結出下述三點:第一,在虛擬空間內,犯罪更為隱秘。上述提到互聯(lián)網門檻低,這一點正是犯罪分子攻克的突破口,利用網絡覆蓋范圍廣、信息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攻擊盜取知識產權,并且在虛擬的空間內做到銷毀信息,只有在知識產權受到實質性的損害之后,方可察覺到不法分子的犯罪行為[5]。同時,范圍廣與傳播快的特點導致侵犯者在虛擬空間中無跡可尋,為調查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第二,侵犯知識產權對原創(chuàng)者造成的損失難以衡量,侵犯產權數額難以確認。在實施調查時,難以確定知識產權數額是刑罰的關鍵部分,同時,犯罪分子能通過網絡技術抹去互聯(lián)網的數據印記,導致在調查中難以收集有用數據,刑罰調查將再次陷入困境。第三,侵犯知識產權網絡技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犯罪組織極其嚴謹且隱秘,犯罪團隊逐漸增加,犯罪手段在數次作案下變得更為高明,已經完全走向代碼化侵犯模式[6]。
基于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技術為刑事立案與調查帶來了困境,我國法律制定以人民的權益為主,在知識產權方面存在漏洞,導致犯罪分子蔑視法律,任意侵犯現(xiàn)象逐漸嚴重。鑒于此,接下來筆者就互聯(lián)網時代下對于知識產權的刑法保護措施展開研究,力求打消侵犯者的犯罪意識。
在互聯(lián)網時代,《刑法》在維護知識產權的同時,首先要擴大其保護知識產權的范圍,站在《刑法》的立場上,同時以《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及其他相關法對其展開補充,并且根據相關案件對法律的空子重新填補,結合互聯(lián)網時代的特點再次修訂《知識產權法》,經過不斷的補充和修編形成一套完備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7]。此外,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要適度,一旦出現(xiàn)過度保護的現(xiàn)象極易影響市場的正常秩序,進而阻止新產品的產生,因此,在《刑法》修訂上還應為知識產權留有保護的邊界。互聯(lián)網時代刑法保護知識產權需要在制度上進行改善,將上述的17項全加進去,避免知識產權侵犯者利用法律空子實施犯罪。
基于互聯(lián)網背景下,對于知識產權的侵犯罪狀,不能僅描述與盈利相關的問題,如不能單純描述以盈利為目的,在擬定相關法律上也不能這樣描述,因為并不是每一個侵犯知識產權的不法分子都是以盈利為目的,部分就是為了危害社會,部分則為了名[8]。部分則受人指使等,作案動機各有不同,但是對于社會和諧發(fā)展都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性。由于《刑法》的性質,對于《知識產權法》的擬定并不能將每一項有可能的因素都記錄在冊,因此,必須對犯罪分子的犯罪目的深究,探索其犯罪心理。同時需要定期對網絡平臺進行觀察和監(jiān)管,對于部分不以盈利為目的在對知識產權進行侵犯與攻擊的同時,觀察其下載的渠道與次數,或者追蹤網絡瀏覽量,確定其犯罪目標,避免不法分子過度使用知識產權。
基于互聯(lián)網時代,刑罰結構設置合理化可以從下述三點展開建設:第一,對于侵犯知識產權的犯罪分子無論出于哪種心態(tài)或犯罪手段,一旦犯罪目的達成,必須平等對待。例如當前的《刑法》對于侵犯著作權的犯罪分子設定的刑罰為7年有期徒刑,但是侵犯專利權最高是3年有期徒刑[9]?!缎谭ā穼τ谥R產權的侵犯方面設定依然存在不平衡的區(qū)域,如果在知識產權方面設定的刑罰能夠平衡,也能在絕對公平的制度下提升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第二,可以參照外國在知識產權方面制定的法律,利用從業(yè)禁止原則對侵權者進行制裁,侵權者一旦犯罪,將責令禁止其從事相關行業(yè)資格,杜絕二次再犯,為知識產權保護夯實基礎,為維護社會和諧發(fā)展保駕護航。法律在制定上總會出現(xiàn)不同層面的漏洞,難以做到全面,因此我國在擬定相關法律的同時,可以適當借鑒一些發(fā)達國家的法律制度,規(guī)范現(xiàn)代人的言行舉止。第三,就是在經濟處罰方面亟須加大力度,當前我國《刑法》在處理知識產權侵犯問題上規(guī)定的罰金數額較低,侵犯者在面臨著高額回報的利益誘惑時極有可能二次走向侵犯路徑,心存僥幸,無視罰金處罰。因此,國家在面對知識產權侵犯者犯罪行為處罰時,應加大罰金力度,使接受處罰者受經濟制約,無法再次從事知識產權侵犯等違法亂紀活動[10]。這種舉措能夠在知識產權侵犯案件的處理上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還應酌情處理,規(guī)避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近年來,受互聯(lián)網平臺的影響,國內知識產權被侵犯的現(xiàn)象已經屢見不鮮,互聯(lián)網違法活動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也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對于涉嫌侵犯知識產權案件的不法分子將直接移交司法部門制裁,并且要求檢察機關對不法分子展開行為上的監(jiān)督,在行政執(zhí)法與刑事司法相互合作的模式下對犯罪分子能進行更好的治理,也能在相互協(xié)調下完善工作機制。但是,就目前解決趨勢來看,刑事案件中知識產權侵犯案件依然將其列為一般案件。由此可見,國家在處理涉及他人經濟利益、名譽等方面的案件時應充分重視,不能對其只做簡單的記錄,按照尋常案件進行處理。知識產權侵犯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犯罪分子在虛擬空間活動已成為其一貫伎倆,《刑法》在治理上難以做到斬草除根,侵犯者長期從事此類工作,具有豐富的盜取經驗,同時互聯(lián)網技術也達到登峰造極。這類犯罪者對于法律意識已經完全淡化,因此新時代《刑法》需要努力的方向除了加大執(zhí)法力度之外,還應拓寬教育平臺,為公民普及法律意識,時刻關注本國違法亂紀的行為,對互聯(lián)網活躍用戶加大監(jiān)管力度,一經發(fā)現(xiàn),馬上追蹤。
上述提到的并非所有犯罪行為都是建立在盈利的目的之上的,為了更好地完善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加強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诨ヂ?lián)網背景下需要做的不僅是對犯罪分子展開追蹤,而是了解互聯(lián)網平臺犯罪分子的一貫手段,在侵犯知識產權常用的軟件、代碼、頁面等多方面,邀請專業(yè)的技術人才對其展開分析,挖掘有可能造成信息流失的軟件或平臺,通過先進的技術探索侵犯者可能會使用的相關網址,對于互聯(lián)網平臺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做到保護知識產權?;ヂ?lián)網背景下《刑法》修訂應遵循網絡技術發(fā)展的趨勢,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相關刑罰,例如完善以盈利為目的的限制性刑法保護。在改變部分條款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執(zhí)法制度的恒久不變性,《刑法》在修改的過程中,應充分挖掘有用資源,采取科學合理的司法措施對其進行修改和完善。
綜上所述,由于互聯(lián)網的特點導致知識產權被侵犯的現(xiàn)象逐漸嚴重,線上犯罪手段、技術等都遠超于線下活動,犯罪渠道更加廣泛,犯罪更是無跡可尋,虛擬的平臺將調查工作帶入了困境。多種多樣的犯罪方式為刑法管理帶來了難度,直接導致刑法制度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存在滯后狀態(tài)。基于此,本文重點對互聯(lián)網背景下刑法保護知識產權存在的不足進行了詳細分析,建立在問題上,進一步研究出了治理措施,希望對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