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夢雅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即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行為主要指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具備嚴重社會危害性以及刑事違法性的社會行為。無論是對于國家的發(fā)展還是對于家庭的未來,未成年人犯罪都會造成尤為惡劣的影響。
目前,我國已經逐漸將刑事責任年齡進行了合理下調,該種下調的成效尚未在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中體現出其效果[1]。但是,不得不承認,這種調整進一步加強了社會各界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視,尤其是對于有孩子的父母來說,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法律教育。但當下的一部分未成年人明知自身是行為違法的,仍然知法犯法,不僅對自己造成了傷害,還對他人造成了傷害,而我國的矯正機構針對未成年違法犯罪也缺乏針對性的處理措施。尤其是在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中,未成年人接收社會信息的方法愈發(fā)多元化,當他們接觸到自身無法消化并理解的事件時,就有可能實施違法犯罪行為,而這些行為有的是為了在不危險的狀態(tài)下保護自己,或者在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以違法犯罪的方式來滿足自己。
在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部分未成年人的家長十分忙碌,無法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陪伴他們,這也就導致了未成年人情感方面的缺失[2]。這種缺失是難以通過友情以及校園教育彌補的,很大概率會造成兩種結果,一種是成為違法犯罪的受害人,另一種則是成為違法犯罪的實施者。無論哪一種,都會對未成年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尤其是在青春期階段,這一時期的未成年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并且對世界有了基礎的認知,如若這個認知是錯誤的,就需要家長進行糾正,而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導致未成年人在錯誤的認知上越走越遠,無法自我審視與自我糾正。他們可能會在日常生活中,對一些不良行為進行模仿,并且將其作為人生的標桿,如若真的發(fā)生了違法犯罪行為,那么對于未成年人的成長來說,便是一次不可逆轉的打擊與傷害。
部分教師仍然秉承著應試教育的舊思想,按照成績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部分未成年人不能在成績上得到教師的關注,會選擇一些極端的方式,違法犯罪便會由此引發(fā)[3]。除此以外,大部分學校都并未針對法治教育展開專項教學活動以及普法宣傳,導致大部分未成年人并不能認識到什么是違法的,違法行為會對自己造成什么樣的損害。這也就間接導致了未成年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時,無所顧忌。
目前,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guī)中,明文規(guī)定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以及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范圍,其中,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行使相關權利時,需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4]。其中已然全面考慮到我國青少年的成長規(guī)律以及年齡特征,為其提供了一定的保護與約束。在刑事責任年齡方面,已滿十四周歲未滿十六周歲的人,需為故意殺人罪、強奸等惡劣犯罪行為擔負刑事責任,經由近些年的社會環(huán)境變化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率的變化,于2020年12月26日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對刑事責任的年齡進行了下降調整,將原本的滿十四周歲未滿十六周歲的范圍調整至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范圍。通過該種調整,雖然并不能完全保障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得到控制,但是卻能夠有效地遏制當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概率。除了對刑事責任年齡進行調整以外,還需要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情況,制定更為細致的法律法規(guī)加以約束,進而實現有針對性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發(fā)生。另外,司法部門應當著手加強對未成年人犯罪矯正部門的建設,僅以未成年人犯罪為目標,有針對性地展開矯正工作,并且對已經實施了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給予特殊的處理。
想要真正意義上降低并逐漸杜絕當下社會環(huán)境中的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不僅需要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還需要社會力量以及各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地方政府應當加強法制的宣傳,嚴格整治文娛場所以及社交軟件等不利于未成年成長的內容,但是在進行專項整治時,不應“嫌麻煩”而“一刀切”,完全杜絕社會上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長的因素顯然是不可能的,應當在此基礎上,加強對青少年的引導,加強對未成年的法律普及,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法治,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除了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各行業(yè)的努力以外,還需要加強公安部門的監(jiān)管力度,一方面需要公安部門加強對各行業(yè)的監(jiān)管,另一方面,通過信息網絡技術以及自媒體等方式,加強普法宣傳,對于當下的未成年人來說,通過自媒體了解到的法律知識遠比法律講座更加直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導致當下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家長應當考慮到自身教育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從改變自己開始,通過轉變自身的教育方法,來控制未成年的犯罪心理[5]。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應當充分認識孩子的需求,“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經成為落后而無知的教育方法,想要真正意義上讓未成年人茁壯成長,就必須要正確認識他們的成長規(guī)律、年齡特征、生活與心理上的需求。但是,這并不代表者家長要過度的溺愛子女,家長應當認識到,即便是七八歲的“小孩”,其也能正確理解正確與錯誤的概念,對于未成年人做出的惡劣事件,家長要及時制止,并予以批評,從源頭打消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能。除此以外,家長需要尤為重視子女的精神需求,未成年人的世界與成年人的世界是不同的,他們對世界與事物的認知仍然不夠全面,想要讓他們正確看待事件,只是單純地滿足其物質需求是遠遠不夠的。家長應學會如何與子女溝通,愿意去理解他們的世界,在他們的世界中,家長才能真正認識到子女的需求,進而展開合適的教育,以便能夠最大程度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父母陪伴的,未成年人犯罪大多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只有做好家庭教育,才算邁出了減少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第一步。
未成年人的很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而教師也便成了人們學生時代的第二個監(jiān)護人。教師應當為人師表,以自己的行為帶動學生的行為,教師應當明確自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年齡越小,教師在他們心中的形象也就越高大。比如,在與學生對話時,教師要保障自己不說臟話,不用惡劣的言語攻擊學生。另外,針對部分做出惡劣行為的未成年人,教師也嚴禁使用暴力行為進行糾正,通過科學的指導教育,來幫助他們正確看待自己的行為。在教育觀念方面,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教師不應再以學生的考試成績?yōu)樵u判標準,應當重視起他們的人格培養(yǎng)與心理成長,確保他們能夠健康成長才是當下教師的首要任務。除了上述內容以外,學校還要定期開展法治教育活動,以突發(fā)事件演習等方式,向學生展示惡劣行為會導致的后果,讓他們正確認識到違法犯罪行為會為自己帶來的損失。也可以同地方公安局進行商討,開展普法講座等,對于未成年人來說,警察或者軍人英武的形象能夠給他們帶來的沖擊更強,他們在學習部分法律知識時,也會更加細心。
總而言之,想要杜絕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在現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仍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為了祖國的未來以及未成年人的未來,必須要讓社會各界參與到其中,為未成年人提供一個健康安全的社會環(huán)境,方能有效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