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剛
(新疆天雪律師事務所,新疆 庫爾勒 841000)
2018年4月5日,王某某受聘于新疆某市福某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從事駕駛拖拉機噴灑農藥的工作,雙方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口頭約定月工資為5000元,每天按照規(guī)定時間上班、下班。2018年5月31日,王某某上班時,因新疆某市福某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拖拉機農藥罐設備出現(xiàn)故障,王某某從拖拉機上下來觀察,拖拉機農藥罐鐵架掉落將王某某腰部、右腿砸傷,當時被送往當?shù)厝嗣襻t(yī)院救治。福某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沒有依法給王某某辦理社會保險,王某某受傷后福某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開始否認與王某某之間的勞動關系。住院治療期間,福某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支付了一部分醫(yī)藥費后,開始對王某某置之不理,致使王某某多次在病情危急時被停藥、停止治療,經過王某某親朋好友接濟,勉強治療完畢王某某腿腰均形成殘疾,后王某某因治療費用、殘疾賠償?shù)扰c福某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產生糾紛,王某某申請工傷認定,但因雙方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工傷認定機關以無法確認勞動關系,暫定中止認定,王某某只好向新疆某市勞動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請確認其與新疆某市福某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有勞動關系。
2019年4月30日,新疆某市勞動仲裁委員會作出仲裁裁決書,裁決確認王某某與福某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福某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因不服新疆某市勞動仲裁委員會仲裁裁決,向新疆某市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沒有勞動關系。一審法院作出民事判決,判決王某某與福某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之間存在事實勞動關系,駁回福某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的訴訟請求。福某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不服一審判決,于2019年8月20日向新疆某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期間揚言要把官司打到底拖死王某某。
2019年8月26日,王某某就該勞動爭議二審案件向新疆某市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法律援助。經了解,王某某經濟困難,家庭貧困,符合法律援助條件,新疆某市法律援助中心作出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并指派新疆某某律師事務所指派律師作為此案二審階段的代理人。
二審案件在法定三個月內經過庭審審理,最終裁定駁回新疆某市福某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的上訴,維持王某某與福某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之間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的判決。整個勞動關系認定用時近11個月。期間勞動者生活幾乎斷絕,只能寄住在妹妹妹夫家中,拖著傷腿拄著拐杖無助地生活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相關規(guī)定,可以明確勞動仲裁的含義是指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當事人申請仲裁的勞動爭議糾紛依照一定的原則與程序居中公斷與裁決的活動。
國家制定了申請勞動仲裁的具體程序和操作規(guī)則,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和第四十八條、第四十九條、第五十條的規(guī)定除終局案件外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上述規(guī)定對申請勞動仲裁的具體程序和操作規(guī)則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并體現(xiàn)了勞動爭議處置程序的特性即勞動爭議仲裁與人民法院審理相結合,但對工傷賠償勞動爭議案件此種結合給弱勢群體工傷職工帶來了極大的程序障礙。
首先:確定了勞動爭議處置即勞動爭議仲裁的前置性。勞動爭議的雙方若不能通過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解決爭議或欲不通過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解決爭議時,必須先申請勞動仲裁,只有在對勞動仲裁裁決不服的情形下,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即先裁后審——勞動仲裁是勞動爭議訴訟的前置程序。勞動仲裁所具有的這一特點使得其與一般的民商事仲裁區(qū)別開來。在一般的民商事爭議中,當事人可以在仲裁與訴訟這兩種并無先后順序的爭議解決方式之間進行選擇,且由于仲裁協(xié)議具有排除法院管轄權的效力,因而除了法定情形外,當事人選擇了仲裁就不能通過訴訟來解決爭議。
其次,規(guī)定了申請勞動爭議仲裁的時效性。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fā)生之日起一年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逾期將不予受理。
由于勞動爭議處置具有以上特性,才會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種種不良行為,例如:在通常情況下,如果當事人對勞動仲裁裁決不服,特別是用人單位不服的情況下,絕大多數(shù)用人單位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并利用訴訟策略增加勞動者的訟累,試圖在時間上“拖垮”勞動者,向人民法院起訴并走完兩審程序,特別是工傷勞動爭議,勞動關系認定仲裁、一審、二審民事訴訟;行政工傷認定、行政復議、一審、二審行政訴訟;工傷殘疾登記鑒定、復議;工傷待遇賠償勞動仲裁、一審、二民事訴訟;強制執(zhí)行;程序可長達13個,由于程序繁雜、時間過長必然會給勞動者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費用支出,以致勞動者可能會為了盡快獲得一個較為確定的結果、免除精神壓力和減少費用支出而被迫接受用人單位提出的不平等條件,進而出現(xiàn)廣大勞動群眾在自身合法權益在受到侵害時不能有效進行自我保護的結果,給用人單位在發(fā)生爭議過程中利用程序、時間的拖延給勞動者施加壓力,迫使勞動者就范,進而形成委曲求全的“和解方案”。
勞動仲裁前置和非終局性的規(guī)定,導致勞動爭議在沒有經過勞動仲裁裁決的情況下,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由于工傷待遇爭議非終局性和不適用《仲裁法》,無形中增加了勞動爭議處理的程序,造成此類勞動爭議案件處置期限比其他案件期限要長、程序要復雜,同時,一方當事人有意拖延甚至提出勞動仲裁人員回避、仲裁管轄異議等,更加造成勞動爭議案件處置期限的延長。
同時,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勞動者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一旦權利被侵犯,拖著病殘的身軀勞動者往往會基于各種生活費、治療費、短期獲取全部賠償?shù)痊F(xiàn)實考慮而忍氣吞聲,不會立即申請勞動仲裁;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可以給勞動者各種各樣的虛假承諾而贏得時間拖延所有期限期滿,如15日的起訴、上訴期限、不服工傷認定的行政訴訟的6個月的起訴期、勞動仲裁、民事一二審、行政訴訟一二審等等,勢必會造成工傷群眾帶來法定期限上實體的傷害,對以付出勞動力獲取生活資料、養(yǎng)家糊口的勞動者來講是極其不公平的,如果此種現(xiàn)象成為普遍現(xiàn)象,必定會因此帶來巨大負面社會影響。
針對特殊的工傷待遇賠償勞動爭議糾紛案件,糾紛的弱勢一方全部是勞動者,作為需要通過勞動獲得生活、生存物資的弱者,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保障是和諧社會的基礎,筆者強烈呼吁和建議:
第一,改變工傷待遇賠償勞動爭議案件的勞動仲裁程序的必要前置和非終局性的規(guī)定,將工傷待遇勞動爭議仲裁或全部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確定為可選擇的爭議處置方式,即由工傷受害人(含近親屬)即勞動爭議申請人選擇申請勞動爭議仲裁還是起訴至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擇其一,同時規(guī)定如選擇勞動爭議仲裁的,為“一裁”終局制,選擇勞動爭議仲裁在裁決后不得提起訴訟;選擇民事訴訟的,適用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在選擇民事訴訟后不得再申請勞動仲裁[1]。
第二,在工傷待遇勞動爭議中規(guī)定工傷勞動者或其近親屬對工傷的認定,可以選擇申請由人社局認定,也可申請仲裁在仲裁機構或起訴民事訴訟到法院后,由仲裁機構或人民法院在工傷待遇賠償案件中直接認定,類似于離婚可以在民政局辦證,也可以到法院判決或調解離婚,但在法院的離婚案件離婚及分配財產可一并處理[2]。在仲裁或訴訟過程中,由仲裁機構或人民法院委托進行勞動能力鑒定,適用司法鑒定的規(guī)則,進而縮短處置程序和時間。
勞動爭議實質上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權益糾紛,由于長時間的用工不規(guī)范、農民工、臨時工與正式工概念上及實際生活中金錢價值觀的扭曲和理解偏差,造成當今社會中存在著大量的用工待遇歧視現(xiàn)象,為了能夠有效遏制用人單位通過各種虛假承諾來拖延時間的不誠信行為,真正達到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目的,維護社會的和諧,勞動爭議處置制度應當及時被補充被完善,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一種能及時、便捷處置勞動爭議的方法和制度,進而構建和諧社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