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藝凡
(西安培華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2)
《詩經(jīng)》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以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簡潔的敘述風格、質(zhì)樸的表達方式,多視角、多方位、多層面地呈現(xiàn)出早期人類社會的生活場景和精神面貌。春秋之后,《詩經(jīng)》成為中華文化的神圣經(jīng)典,對此后兩千多年中國士人的政治品格、人倫修養(yǎng)、生活情志等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新時代背景下,《詩經(jīng)》“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對培養(yǎng)大學生重天地情懷、重人生關(guān)照、重群體交流和重情緒表達上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號召下,《詩經(jīng)》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歷久彌新的。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其中首要的便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綿延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鮮明主題。當代大學生擔當著民族復興的時代使命,弘揚和踐行愛國主義責無旁貸?!对娊?jīng)》中有許多戰(zhàn)爭詩,充滿戰(zhàn)斗豪情和樂觀精神。如《秦風?無衣》就是一首秦國的軍中戰(zhàn)歌。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王先謙《詩經(jīng)集疏》:“王于興師,于,往也。秦自襄公以來,受平王之命以伐戎?!薄拔魅謿⒂耐?,于是周室諸侯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敵王所愾,故曰同仇也?!睋?jù)考證,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內(nèi)訌,導致戎族入侵,攻進鎬京,周王朝土地大部分淪陷,秦國靠近王畿,與周王室休戚相關(guān),遂奮起反抗。此詩在這一背景下產(chǎn)生。面對外敵入侵,他們積極響應(yīng),齊心備戰(zhàn),統(tǒng)一服裝,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行動,表現(xiàn)了秦國人民團結(jié)友愛、同仇敵愾、英勇抗敵的昂揚斗志和愛國精神。
《鄘風?載馳》以“載馳載驅(qū),歸唁衛(wèi)侯”發(fā)端,一開頭就把讀者帶入那個不同尋常的戰(zhàn)禍時代。載,語助詞,這里可釋為“又”。馳,策馬急驅(qū)之意。一輛馬車急馳而來,道路上塵土飛揚,焦灼加鞭的女詩人,就在一片馬嘶車鳴聲中上場了。她為什么行色匆匆、迫不及待?“歸唁衛(wèi)侯”一句點明了事情的原委。祖國遭受了禍難,在祖國風雨飄搖的危亡時刻,她毅然返衛(wèi),吊唁衛(wèi)君,此舉遭到許國君臣的阻撓,許穆夫人在憂憤之際寫下了這首詩?!凹炔晃壹危荒苄?。視爾不臧,我思不遠?!薄凹炔晃壹?,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痹娙诉\用排比句式,四句一頓,鋪排而下,將自己內(nèi)心斗爭的結(jié)果,山洪暴發(fā)般地推涌而出,勢不可擋。愛憎對比之下,更把女詩人雖遭許國大夫阻撓卻不屈于君命、非返衛(wèi)不可的決心,表述得斬釘截鐵?!翱赜诖蟀睿l因誰極”是全詩的主旨,許穆夫人是一個頗有主張的人,她為救國奔走呼號,她的救國之志、愛國之心始終不渝。許穆夫人是一位有識有膽的愛國詩人,這首詩歌哀而不傷,一種英邁壯往之氣充溢字里行間,因此有人評價“許穆夫人的行止,固已貽愧須眉,其詩亦迥出流輩之上”。
《衛(wèi)風?伯兮》是一位女子思念遠征丈夫的詩。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始則首如飛蓬,發(fā)已亂矣,然猶未至于病也。繼則甘心首疾,頭已痛矣,而心尚無恙。至于使我心痗,則心更病矣。其憂思之苦何如哉?!比姴捎脤舆f手法,從發(fā)已亂到頭已痛再到心已病,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相思之情深入骨髓。但這首詩歌和其他相思詩不同,詩中的妻子是上層社會人物,除了對久戰(zhàn)不休的現(xiàn)實有哀怨、對久戍不歸的丈夫有刻骨想念外,妻子對于丈夫的孔武有力、身先士卒也是毫不吝嗇地贊嘆。在古代社會,男人就是女人的全部,丈夫奔赴疆場,生死未卜,也許有去無回,但她明白,個人及小家的命運和國家休戚相關(guān),國家危難當頭,男人“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就顯得極其可貴,女人心底的榮光也必是對其的認同和油然而生的敬佩。
當代大學生生活于多元社會中,民族意識的削弱、家國情懷的缺失,導致其愛國主義思想淡化,《詩經(jīng)》中的愛國詩篇能喚醒大學生的愛國豪情,喚醒其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并將愛國主義根植于每個人的內(nèi)心,鼓舞其保衛(wèi)祖國而奮斗、獻身,發(fā)揮其現(xiàn)實作用。
教育強則國家強,人才興則民族興。大學時期是個體道德意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形成的道德觀念對人的一生的影響深遠。《詩經(jīng)》中含蓄、樸素的政治道德思考初步確立了政治倫理觀念、政治倫理目標、政治倫理原則和政治主體倫理規(guī)范等,經(jīng)先秦儒家學者的整理、提取和改進完善,逐步形成先秦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对娊?jīng)》中的“尚德”思想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婚戀詩是《詩經(jīng)》的精華所在,這些詩中有的寫約會歡聚的快樂,有的寫熱戀相思的痛苦,有的寫遭受迫害的悲憤,有的寫無端被棄的怨恨。這悲、樂、苦、怨等是青年男女們追求幸福生活愿望的不同的形式的具體表達。對待愛情“發(fā)乎情而止乎于禮”的態(tài)度,自尊自愛、不卑不亢的精神,執(zhí)子之手、永結(jié)同好的誓言,對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有積極意義。
《周南·關(guān)雎》是《詩經(jīng)》的首篇,是一首貴族青年的戀歌。聞一多在《風詩類鈔》中說:“《關(guān)雎》,女子采荇于河濱,君子見而悅之?!辈绍襞尤缭?,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便產(chǎn)生了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一種強烈、專一的感情,這就是愛情。男子對愛情的渴求來自人類內(nèi)心深處最自然、最淳樸的呼喚,當雎鳩雌雄和鳴的聲音響起時,便勾起了他追求淑女的心緒,于是就有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追求。不管是現(xiàn)實中的“寤寐思服”“輾轉(zhuǎn)反側(cè)”的焦急向往之情,還是寄托在想象中的“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樂幸福之情,詩中主人公的感受十分真摯細膩,同時這兩句仿佛也把上昭神明、下告父母的莊嚴氣氛寫了出來,把夫婦之間的琴瑟和諧的倫理之情寫了出來。這首詩中,詩人的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自然景物與社會風俗相互交映,孔子所說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道出了此詩的基調(diào)。
《鄭風·褰裳》是一位女子責備、戲謔情人變心的詩?!白踊菟嘉遥缴焉驿?。子不思我,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全詩以富于個性的口語描摹,干凈利落,毫不拖泥帶水,如滔滔江水般的傾吐中,女子獨立、潑辣、爽朗的性格躍然紙上。“子惠思我,褰裳涉溱?!泵纨g《毛詩寫官記》:“女子曰:子思我,子當褰裳來。嗜山不顧高,嗜桃不顧毛?!彼鶒鄹羯胶?,山海皆可平。女子的埋怨以自己的真誠付出為前提,以對愛情的忠誠和熱烈來衡量?!白硬凰嘉遥M無他人?”女主人公并未看輕愛情,重情之人更不會輕易釋然,倘若她真的被心上人拋棄,也未必能做到詩中所說的那樣隨意、曠達。但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自信、自強的愛情觀,以及縱遭挫折也不頹喪的勇氣,卻是頗能令溺于情者警醒,而給天下弱女子以鼓舞的。最后一句寓反抗于嘲諷之中,完全是一種優(yōu)勝者的姿態(tài),因此孫礦《批評詩經(jīng)》云:“‘狂童之狂也且’,語勢拖靡,風度絕勝?!边h古的接近自然狀態(tài)的男歡女愛,同現(xiàn)代建立在個人獨立意識基礎(chǔ)上的男歡女愛固然有許多不同,但在符合人性的自由選擇這一點上,卻是沒有太大差別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其精神也是現(xiàn)代的。大學生戀愛中也要端正戀愛態(tài)度,調(diào)整戀愛心態(tài),尊重對方選擇,正確看待失戀問題。
先秦儒者在《詩經(jīng)》中以《關(guān)雎》《褰裳》這類的詩歌正例引導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又輔以《氓》這一反例警示受教育者在情感問題上切勿草率行事,以免失足成恨。戀愛作為一種人際交往,它必然受社會道德的約束。戀愛的大學生,要始終把學習當作首要任務(wù),處理好婚戀矛盾,當然作為獨立的個體,每個人有獨立選擇的自由權(quán)利,選擇即自覺承擔相應(yīng)的責任,恪守社會公德,文明相親相愛,最終將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內(nèi)化為道德自律。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詩經(jīng)》作為儒家的經(jīng)典作品,其體現(xiàn)出來的對自然的尊重、對社會集體的奉獻、對勞苦大眾的悲憫都是符合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它對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也是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的。
《詩經(jīng)》涉及鳥獸草木之名者眾多,周人生活于自然之中,也在對自然的體知和觀察中觀照自我、體驗生命,以期達到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豳風·七月》是一首農(nóng)事詩,詩中描寫了農(nóng)民一年四季的勞動過程和生活情況,表達了農(nóng)民對收獲的向往,透露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衣食所安、自足和順的農(nóng)業(yè)精神。崔述說:“讀《七月》,如入桃源之中,衣冠古樸,天真爛漫,熙熙乎太古也?!边@首淳樸的詩歌,沒有精雕細琢,撲面而來的是一種自然的親切感。人依附自然,尊重自然,順應(yīng)天時來安排農(nóng)事活動,把握規(guī)律進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這既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也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
春秋時期,《詩經(jīng)》的主要功用不是文學性的,而是政治性、社會性的?!安稍娪^風”,進行“溫柔敦厚”的詩教,以感化人心,規(guī)范德行,維護封建統(tǒng)治制度。雖然有些人對《詩經(jīng)》的過度解讀背離了其本意,但其中反映的關(guān)注現(xiàn)實民生的悲憫情懷、高度的集體意識等對現(xiàn)在的大學生都有潛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段猴L·伐檀》以伐木場景起興,以義正詞嚴的反問句“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有力質(zhì)問,以辛辣諷刺的口吻作結(jié),既反映了伐木者心中難以平復的憤怒和不平,也彰顯著對底層勞動者艱辛生活的同情和憐憫。
《豳風·七月》中農(nóng)夫“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的呼喊,時時回響在寒冷的北風中,讀來令人斷腸?!夺亠L·東山》是一首寫征人還鄉(xiāng)時在途中思念家鄉(xiāng)的詩歌?!拔裔迻|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既寫出途中跋涉的辛苦,也奠定了全詩悲傷的基調(diào),一路上看到的滿目瘡痍、破敗不堪的景象勾起征人的牽掛和擔憂,而想象中妻子灑掃待歸又增添了幾分心酸?!捌湫驴准?,其舊如之何”含蓄表達了征人悲喜悵懼的心情,以及人們對于征役的憎惡、對和平團聚生活的強烈要求和美好愿望?!墩倌稀げ赊馈贰氨恢踪祝硪乖诠斌w現(xiàn)了為公奉獻的品質(zhì),《小雅·鹿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顯示了和諧的歡聚場面,這都是溫文爾雅的禮樂文化對社會和諧的映射。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諧”是儒家文化的目的,而架起二者之間的橋梁則是“行禮”。當代大學生要心懷悲憫之心,以國家和社會利益為重,與人為善,改過遷善,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進而同環(huán)境、同他人、同自己達成一個和諧的狀態(tài),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大學已經(jīng)成為當今文化建設(shè)的重要陣地,大學生是重建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加強思想道德建設(shè),激發(fā)愛國熱情,培育正確的價值判斷,肩負道德責任,外化于行,內(nèi)化于心,在投身崇德向善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道德素質(zhì),是大學生在今天獨有的歷史擔當,又是社會發(fā)展對大學生提出的必然要求。作為時代的中流砥柱,通過《詩經(jīng)》的學習,大學生能夠培養(yǎng)一種感于天地萬物而胸懷萬千氣象的生命情懷,感受其中的個人、邦國、天下這樣深廣的文化內(nèi)涵,在家庭、社會與國家的命運體中,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