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斌
(新鄉(xiāng)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在后民法典時代下,相關研究領域與學術界應該深入研究知識產權法的標準范式,并且對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進行深入探討。但在《民法典》頒布后并沒有對知識產權進行獨立設置,而且頒布的《民法典》中也沒有知識產權的重點內容,在此背景下,確立知識產權的標準范式具有一定的難度,導致知識產權法的理論體系構建存在一定的難度。雖然上述背景沒有為知識產權法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利條件,甚至是造成了一定阻礙,但是相關研究人員更應該直面困難,解決相關難題[1-2]。為此,應該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知識產權法的基礎上,理性面對當前面臨的問題,然后承擔起知識產權法保護的責任,堅定自信,爭取在實踐中打破固有體系的缺陷,為知識產權法研究范式的建立提供堅實的根基。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明確建立獨立法學科的理論基礎,以一種堅定、自信、積極的態(tài)度迎接當今時代對知識產權法造成的挑戰(zhàn),積極解決后民法典時代知識產權法面臨的問題。
知識產權法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一個利益平衡機制,知識產品屬于知識產權法的客體,其具備雙重屬性,分別為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利益平衡機制在知識產權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知識產權法中存在著大量的平衡模式,并且具有與其相適應的制度[3]。比如,知識產權人同時具備權利和義務,這是一種平衡;知識產權人同時具備私人權利與公眾利益,這也是一種平衡。再比如,專有權保護最終會進入共有領域,在此過程中需要保證公平平衡[4]。在知識產權研究領域,利益平衡已經被公認為是知識產權法的基礎問題。因此,在后民法典時代要想深入研究知識產權法,必須建立全面、科學、合理的知識產權法理論體系,以此促進知識產權法的發(fā)展,從而為形成一門成熟的學科提供基礎,進而形成一個獨立的知識產權法研究范式[5]。
利益是從客觀角度出發(fā)從而形成的一種理論范疇,法律的形成、深入發(fā)展以及實際運作均會受到利益制約,而利益則會受到物質條件制約,并以滿足客觀主體需求為目的,為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與方法得到利益。換言之,利益是權利的實際存在形式,有學者曾指出,由法律承認并受其保護的利益即為權利。因此,在法律層面,利益可以表現為法律權利。由于在任何集體或社會關系中,不同主體之間都會存在一定的利益關聯和沖突,一旦表現為利益沖突關系,就會使利益雙方處于對立面,造成矛盾或法律事件。為此,必須通過法律手段對各種利益沖突進行合理調控,以此保證利益的形成與發(fā)展,確保利益雙方能夠形成和諧的關系[6]。這一點在知識產權法中也有一定體現,這是因為雖然知識產權法歸屬于民法典,但是其作為一種特殊的民法,規(guī)定知識產權當事人可以自主設定受讓權利,而知識產權法會對產權人所擁有的權利進行保護。從這個角度來看,在知識產權法設立過程中仍然需要對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沖突進行合理調控。
根據上文分析可知,知識產權法的受眾面較廣,其可以保護個人與公眾的利益。從理想的角度出發(fā),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可以實現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可以保證知識產權人與受讓人之間構建和諧關系,但實際上,這種利益統(tǒng)一并不是可以時刻實現的,如果在此過程中處理不當,甚至會產生更為嚴重的沖突問題。一方面,如果對知識產權過度保護,會造成公眾與知識產品之間的障礙,拉開二者之間的距離,對知識的傳播與使用造成負面影響,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對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fā)展造成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若是對公眾利益進行過度保護,那么就會削弱知識產權的功能,知識產權法就不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這樣會造成整個社會形成知識匱乏,不積極創(chuàng)造知識產品的局面,從而阻礙社會整體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進而導致社會發(fā)展緩慢。
通常情況下,知識產權中的利益平衡表現在多個方面,但本文從以下兩方面對不同的平衡關系進行闡述:
一方面,在國內實現知識產權權利與壟斷的平衡。即對知識進行保護以及對知識所有權進行限制,這是知識產權法的兩種具體職能。知識產權具體包括知識產品的使用權與許可權,商標的優(yōu)先申請與優(yōu)先使用權。知識所有權限制是指以相關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對知識產權所有人的權利進行規(guī)定與限制。通過保護與限制之間的協調實現知識產品所有人與受讓人以及公眾之間權利的協調。
另一方面,從國際角度出發(fā),實現知識產權權利與壟斷之間的平衡。在當今國際環(huán)境下,部分發(fā)達國家將他們的知識產權標準強加給發(fā)展中國家,通過各種手段迫使發(fā)展中國家對其知識產權實行強保護,這種做法造成了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知識侵略,對實現國內以及國際知識產權的和諧具有破壞作用,因此,需要對知識產權人的權利進行有效限制,不能賦予不合理的知識產權保護權利,必須在知識產權保護層面實現不同國家之間的平衡,在面對這個問題時,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需要共同努力,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從法律經濟學角度出發(fā),將利益平衡機制引入到知識產權法中,有利于調解知識產權沖突,是知識產權中利益沖突調解的基礎。基于利益平衡機制對知識產權人的權利與義務進行合理分配,幫助實現利益的選擇與評估,從而實現知識產權人與受讓人以及公眾的利益合理化,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知識產權是知識產權人專有的利益,而社會公眾對知識產品有個人需求,因此,這兩者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利益矛盾關系。要想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就應該在充分考慮二者利益需求的基礎上確立利益平衡原則、構建利益平衡機制。因此,在知識產權法設置中,應該充分考慮產權人與社會公眾雙方的利益需求,建立一種平衡機制以實現二者之間利益的合理劃分。
雖然在知識產權法中追求一種利益之間的協調,但是這種協調并不是指利益雙方的完全利益對等關系,而是將知識產權作為一種制度進行設計,在設計中對其中的利益主體的利益進行充分考慮,同時考慮雙方的利益目標,不能以犧牲任何一方的利益來達到表面上的利益和諧。在實現利益均衡的過程中,可以將制度救濟作為一種補充手段,保證知識產品在發(fā)揮作用的過程中實現產權人與社會公眾的利益均衡,這顯然是知識產權中利益平衡的最終追求。
要想實現知識產品的合理使用,必須在知識產權法設立方面充分考慮知識產權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關系,不能一味地偏向任何一方,而是應該在充分保證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實現知識產權的公共價值。特別是在后民法典時代,更需要設立一個面向知識產權法的利益平衡機制,不僅有利于保護知識產權人的利益,而且有利于構建專有知識與公有財產之間的和諧關系。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要對知識產權中專有權與公有財產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期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利益平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