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卉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qū)第十七小學)
將成語學習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是提升他們語文基礎的關鍵手段,也是深入學習我國文化的需求。中國人喜歡用成語表達觀點,且加上其含義博大精深,為我國文化的魅力所在。小學生需理解其所表達的含義,進一步學習傳統(tǒng)文化。在閱讀教學中,成語為構建語言的材料,想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文章出現的成語,需站在作者的角度展開思考,提升閱讀表達能力。另外,學生自身具備較豐富的知識儲備,且理解及學習的成語較多,對寫作的幫助會很大??偠灾?,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及寫作能力上,成語教學具有關鍵的作用,可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除此之外,成語教學便于發(fā)展學生思維。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加強思維活動的訓練,使其清楚掌握概念含義,分清楚內涵及外延,真正理解成語。多學習一個成語,對于小學生而言是自身能力的提升。通過講述一些小故事或小典故,在小學語文成語教學中,可積極拓寬學生思維。
另外,我國很多成語出處均有較多典故,成語教學可迸發(fā)出學生的愛國熱情。在學習成語中,學生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知識,還了解了其中的故事,激發(fā)熱愛祖國的感情,使其認識到漢語言的豐富、優(yōu)美。
基于學生讀懂故事,便可進行復述故事的特點。學生理解成語故事后,教師可教給學生復述故事的主要方式:首先,歸納總結段落大意,再依據事件的經過、結果及起因概括內容,串聯(lián)起段落大意,同時概括其內容。學生復述水平存在差異性,一些學生的復述雜亂無章、平淡無奇,另一些學生的復述條理清晰、繪聲繪色,因此教師需對學生明確提出復述故事的要求。注重條理性,讓學生依據一定的步驟進行,先說題目,再講故事情節(jié)。第二次講故事可配上動作、表情,便于把故事講生動。
例如,在復述《自相矛盾》時,教師可在課堂上展示道具矛和盾,便于學生實現對楚國人的神態(tài)、動作的模仿。如果一些內容不可復述,則要求講解故事的梗概及某些段落。除此之外,也可通過提問的方式,教師積極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便于學生再次復述。
說成語是學生自我消化的行為,基于他們聽取成語之后。在特定場合下,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口說成語,鍛煉他們應用成語的能力。例如:當看到春天蔚藍的天空及美景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戶外,讓他們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通常選擇的都是“滿面春風”“風和日麗”等成語?;诓煌瑘鼍跋?,教師可讓學生更熟練地應用成語,同時不斷說出自己掌握的成語。教師還可在班級中舉行看動作猜成語、說成語故事大賽等趣味活動,學生復述聽過的成語故事,看誰說得成語故事最多。
例如,班級中開展游戲——“說成語,猜人物”。將他們分為兩人一組,一位學生說出成語,另一位同學說出成語典故中的人物:望梅止渴——曹操、完璧歸趙——藺相如等,學生對游戲充滿興趣,同樣也提升了對成語的熟練應用能力。
教師在幫助學生學習成語故事時,可采用課本劇或小品的形式,促使學生將關鍵片段表演出來。這樣,不僅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提升了學生的表演、對故事理解及表達能力。
像“濫竽充數”“畫龍點睛”等均是適合進行表演的成語,在復述之后學生表演得極好。另外,通過小話劇的形式表演“負荊請罪”這一成語典故似乎更加形象,最終取得的效果也很好。其一,學生及教師需做充分準備。學生在表演前自由組合表演小組,選出其中的“導演”和“演員”,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展開分工討論,提出合理化建議,擔任“評委”的是無演出任務的小組成員。之后,成員間進行討論,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構思劇本、分配角色、研究臺詞及動作,討論后開始排練。學生的合作、自主學習能力在此過程中得到培養(yǎng)。教師在表演中可適當地指導,結束后恰當地評價。且對于學生而言,教師合理的評價極其關鍵,使得學生有滿足感,明確自己的不足,便于取長補短。
對成語典故的表演,可厘清文章的層次,幫助學生步步深入,突破重難點,理解文章的寓意。除此之外,這種教學形式可以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便于學生產生求知欲及新鮮感。
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小學生頭腦中會有一幅幅相關畫面浮現出來,教師讓學生畫出聽到的成語,實現對他們思維能力的提升。另外,動物、人物、植物等大多是小學生學習的關聯(lián)性成語,畫成語是實現遷移的過程。從文字向圖像出發(fā),在聽、說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繪畫表現成語的使用,可以了解他們對成語的理解程度。
例如,學生對“山清水秀”的學習中,會把流水、高山等風景畫出來。畫出一只烏龜與一只兔子,在小小的跑道上跑步,用于實現對“龜兔賽跑”這一成語的學習。教師可以在教室中為學生舉辦成語畫廊,增添教室文化氛圍,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聽無疑是他們接受知識的關鍵行為,且在教學的時候,教師需保證在傾聽中提升其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習慣思維。對于小學生而言,愛聽故事是他們的天性。很多成語來自于神話傳說、歷史佳話、寓言故事等,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同時生動有趣。所以,教師可向學生講述成語典故,便于小學生真正體會其中的樂趣,分析思考典故。
例如,在“鐵杵磨針”這一成語典故的學習中,教師先講述故事的來歷,也就是追溯其發(fā)展發(fā)生的淵源。李白玩耍中看到一位老婆婆拿著棒子般粗細的鐵杵進行打磨,說是要讓其成為繡花針。經李白的疑問,老婆婆回答道:“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弊源酥蟮睦畎自趯W習上極其用功,開始奮發(fā)圖強,最終成為偉大的詩人。在聽了這些故事之后,學生從中獲得啟發(fā),了解其來源,樹立起堅持不懈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