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源源
當前,“95后”“00后”已成為大學生中的主流群體,他們主要有以下思想行為特征。
“95后”與“00后”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居多,因此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其成長環(huán)境相對優(yōu)渥,導致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弱。由于具有一定程度的獵奇心理,大多數“95后”或“00后”大學生不尊重權威,習慣反叛傳統(tǒng),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并且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懷,但極度討厭被干涉。由于他們的年齡較小,“三觀”尚未完全定型,成長于互聯網經濟蓬勃發(fā)展的時代,面對世界各地不同社會思想和文化的影響,很容易失去自身的價值觀與信念[1]。
高校學生黨員作為大學生中的優(yōu)秀代表,具有學生和黨員的雙重身份,在發(fā)揮模范先鋒作用和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應以人為本,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吸引力。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固守傳統(tǒng),以灌輸理論為主的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則無法適應當前多元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以及大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為創(chuàng)新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新時期大學生的行為、心理狀況和多媒體的學習形式進行調研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增強高校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的建議。
本研究采用的測量工具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調查”問卷,采用單項選擇和多項選擇題結合形式。在本校在校生中抽取186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年級分布:大一學生占比89.19%;大二占比0.54%;大三占比3.78%;大四占比6.49%;就讀學段:本科生占比91.35%;??粕急?.65%;政治面貌:群眾占比5.95%;共青團員占比67.03%;入黨積極分子占比9.73%;中共黨員(含預備)17.30%。
通過對調查結果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將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總結為四個方面。
1.多種教學載體之間的配合度較低。在對黨的知識的學習途徑調查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學習途徑在學習效果和受歡迎程度上有一定區(qū)別。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黨校、團課與“形勢與政策”課,占總體的27.18%;電視、報紙、互聯網占總體的26.36%;黨組織的活動占總體的21.42%;與同學和老師的交流、辯論、講座等分別占16.14%和8.90%。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在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方面仍然起著關鍵作用。然而,各種載體都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和劣勢,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互相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如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或主題辯論賽等活動之后,可以利用黨組織生活的機會進一步總結研討,加深同學們的思考。亦可以在報紙、廣播、自媒體平臺上進行宣傳展示,擴大黨員教育活動的影響力。
2.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連貫度與實踐性較弱。在學校開展思政教育活動的形式和效果的調查結果中發(fā)現,由于組織生活中黨員和團員的發(fā)展需要,以培養(yǎng)黨員黨性為目的的傳統(tǒng)政治教育活動比例最高(26.32%),通過一流的文獻,報紙和流行雜志進行教育的占24.10%,圍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時事政治開展相關討論(占比23.08%)也是常見的教育實踐活動的形式,而邀請專家、學者舉辦講座和外出參觀、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活動形式占比相對較小。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效果調查結果中發(fā)現,學生對教育活動的認可度較高,共有89.79%的學生認為所在黨組織的思政教育活動效果明顯,鍛煉了黨性,提升了工作能力,基本能夠完成預定任務,達到預期效果;有6.99%的學生認為該類活動存在走過場的情況,效果不明顯;只有0.54%的學生認為該類活動沒有效果。由此可知,在活動組織過程中需要引入豐富而貼近實際的內容,杜絕形式主義。此外,在調查中發(fā)現,通常在黨有了新的理論或政策時,各級組織會較為集中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這些活動的內容大多為片段性的教育。傳統(tǒng)的黨史黨規(guī)黨紀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tǒng)學習和鞏固,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和長期的機制,導致學生不能及時吃透并運用黨的新思想、新理論,將其傳遞給普通同學的可能性更小。
3.學生的閱讀習慣受社交新媒體渠道的影響較大。學生對于思政教育內容的興趣分布相對均勻,主要包括黨史、黨的理論知識、黨務工作技能、時事熱點解讀、法律法規(guī)、歷史與文化、經濟管理、科學知識、業(yè)務技能、行政管理、領導方法、機關文化和禮儀等幾方面。從側面反映出學生期待更加多樣化的知識資源。因此在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有包容的精神和兼容并蓄的氣魄。主動縮短與學生的觀念距離,積極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由于學生對于時事熱點解讀的興趣占比最大(25.44%),則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需要強化潮流意識,以此增強學習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關于影響力的調查結果顯示,有91.36%的學生則認為,在思政方面的教育活動當中,新興的媒體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因此在教育工作中需要充分利用和開發(f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例如學生常用的社交媒體平臺有微信朋友圈、QQ以及微博等,則可以通過建立黨組織的公眾號、微博自媒體,向學生推送他們較為關注內容,同時還可以建立個人工作微信、微博和QQ群,提升學生在思政教育活動中的發(fā)言和討論的參與度。
在網絡渠道影響力調查中,社交網站、APP客戶端和專業(yè)新聞類網站是學生了解時政新聞的主要渠道,其中前者占比最高,這一結果與前面的新媒體影響力調查結論相吻合。搜索類網站和學校網站的占比基本持平,主旋律網站占比最低。根據這一結果可知在工作過程中需要了解學生真正的關注點和行為習慣,有目的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活動,對定向的推廣、關注、點擊量等數據過于依賴。相反,在活動中需要真正融入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
4.黨員教育活動在形式上與常規(guī)的學生活動區(qū)分度低。在調查結果中發(fā)現,有55.91%的學生黨員能充分體現自身的先進性,32.26%的學生黨員有時能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10.75%的學生黨員則被認為很一般,與普通學生不存在任何區(qū)別,另外,還會有較少部分的學生認為,這些學生黨員甚至不及普通學生。這一結果證明了黨員的發(fā)展需要更加嚴格的標準,吸收思想、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素質都比較突出的優(yōu)秀學生加入黨組織。并且要考慮到學生黨員身份角色的雙重性,在保證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同時,根據其專業(yè)、年級的不同,根據其不同的階段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關于高校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影響因素和改進建議,本研究在問卷中設計了三個反映學生個人看法的問題,皆為多項選擇。將調查結果按照各項所占比例從大到小進行排列,為思政教育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認為當前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學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工作能力較低、無法將思政教育工作貫徹落實、治理和教育投入不足。
學生認為影響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有:教育觀念因素、社會和家庭環(huán)境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素質、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教育的地位。
學生認為最為有效且可以長期堅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大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用身邊典型教育身邊人;重大節(jié)假日期間開展義務奉獻日活動;每月確定一天作為“黨員活動日”進行集中活動;黨團知識教育專題講座或專家輔導報告;每年重溫一次入黨誓詞。
結合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研究分析,提出相應對策,以提高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新形勢下的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工作不可局限于從上至下的傳達模式,而應從實際情況著手,尊重學生的想法和個性。摒棄死板的說教與灌輸,把學生最關心的問題歸入教育內容當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最終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教育內容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按照建設學習型政黨的要求,建設黨員經常性教育機制,以此加強黨員文化知識的學習。將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熱點問題與學校改革與發(fā)展、教學科研等具體問題結合起來組織黨員進行學習,使學習內容豐富化;在學習功能方面,要將傳遞政治信息與經濟、技術、教育和改革信息等方面進行有機結合,通過信息的傳遞與交流,達到開拓視野、活躍思想以及豐富知識的目的。
新的信息技術手段拓展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但有時傳播效果卻不佳。為達到傳播目的和最終效果的統(tǒng)一,則需要遵循輿論學、傳播學的基本規(guī)律,秉持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原則,從高校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fā),利用學校主網站和二級學院網站舉辦一些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緊密相關的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并利用學生興趣巧妙地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例如,可以通過官方網站、微博、微信、QQ等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和對話;積極在互聯網上形成詳細的評論和輿論,并盡快傳播已形成主導的輿論;利用校園新聞資源,整合學校報紙,廣播,電視和其他媒體,為校園網絡新聞創(chuàng)建3D平臺;利用熱點觀點和輿論領導力做好工作,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與滲透力。
綜上,筆者針對當前高校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在各方面的效果進行了調查研究,根據現階段高校學生黨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