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戰(zhàn)利
(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武術散打可以說集結(jié)了中國武術多年發(fā)展的精華,將各類武術的長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極具攻擊性的運動技巧。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武術散打作為一種運動項目,更加重視強化學生體魄的作用。此外,在散打競技活動中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意志力。武術散打的攻擊技巧包括打、踢、摔3種,這3種技巧中還包含了很多中國武術的特點,具有較為鮮明的民族性特征,其功能特點就是對抗性較強,具有較高的實戰(zhàn)價值,同時還具有健身價值以及觀賞價值。高校武術散打的發(fā)展能夠進一步推動全民運動,有利于將中國武術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下去[1]。
武術散打的基本特點包括快、準、狠3點。武術散打的第一個基本特點是快。要求在競技比賽中將對手快速擊倒,使對手不再具備攻擊能力。這對于運動員的戰(zhàn)術要求較高,要在攻擊的過程中找準時機、出手快速,在先發(fā)制人的同時還要注意防守,最終取得勝利。但武術散打的快并不是沒有章法地胡亂出擊,而是要保證出擊能夠準確到達得分部位,才能夠減少自身體力的浪費。武術散打的第二個基本特點是準。在快速出招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出招的準確性,若是不能夠準確擊中對手,就不能有效破壞對手的防守,武術散打的威力也就無法體現(xiàn)。武術散打的第三個基本特點是狠。狠要在快和準的基礎上才能夠體現(xiàn),在擊中對手的同時,攻擊的力度要強,能夠給予對手較大的沖擊性,使對手受到重創(chuàng),最終失去攻擊能力[2]。
跆拳道運動是一種極看重腿法訓練的運動,據(jù)統(tǒng)計,在跆拳道技術當中,腿法的技巧功能占70%以上,而拳法的技巧功能占比不足30%。這種使用腿部技巧作為主要攻擊方式的運動,對于腿部肌肉力量和協(xié)調(diào)性的訓練也是極為看重的,因為腿部攻擊與拳法攻擊相比難度更大,但腿部攻擊的范圍和力度要遠遠強于拳法攻擊,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跆拳道也多是以腿部訓練為主,拳法的訓練用于格斗時的防守,在競技過程中,也能夠?qū)崿F(xiàn)拳腳并用。
跆拳道的腿法十分華麗,但跆拳道運動不是花架子,而是極看重實用性的運動。在格斗的過程中,以攻擊為主、防守為輔,跆拳道的拳法防守也具有一定的攻擊性,腿部攻擊講究力度強、出腳快、擊打準確。因此,在體育教學訓練的過程中,也多以擊破性訓練為主,為了測試訓練結(jié)果,常常將擊碎木板作為判定標準,木板越厚則跆拳道擊破性越強,訓練效果越明顯[3]。
跆拳道訓練的過程中,為了提高運動員的氣勢,能夠在競技中給予對手威懾力,通常訓練者還要進行發(fā)聲訓練,用洪亮的聲音來顯示出自身的威懾力。研究顯示,人在發(fā)聲時,肌肉的收縮速度會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肌肉的負荷工作效率,跆拳道運動正是運用了肌肉的這一特點,在喊聲中可以進一步提高攻擊的強度,使運動員的出擊速度更快、力道更強、注意力更加集中,發(fā)揮出更佳的攻擊效果。因此,高校跆拳道訓練中也會訓練學生的喊聲,同時還會訓練呼吸技巧,保證學生的呼吸平穩(wěn),聲音才能夠更加洪亮[4]。
跆拳道的運動精神就是迎難而上、不畏艱難,因此,在跆拳道運動比賽中,也講究直來直往,直接出擊,攻擊技巧雖多但十分簡單,防守技巧和閃躲技巧較少,在戰(zhàn)術上也是十分直接,一般都是直線攻擊和連續(xù)性攻擊,運用快速、連貫的動作在短時間內(nèi)擊倒對手。在高校跆拳道教學中,也是采取反復練習的方式來訓練學生的出腳速度和力度,沒有特別多靈活取勝的技巧。
3.1.1 內(nèi)容上的差異性
武術散打是中國武術的一種,其技術內(nèi)容包括摔、打、踢等攻擊性和防御性技術。武術散打講究的是拳腳之間的結(jié)合,在競技過程中要見招拆招。武術散打中的拳法和腿法技術都十分重要,因此,在高校武術散打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也要著重鍛煉學生拳法與腿法之間的協(xié)調(diào)配合。而跆拳道的技術內(nèi)容更加看重腿部技巧,其腿法的訓練占據(jù)了一大半,在跆拳道體育競技中,拳法的主要作用是在受到對手攻擊時進行格擋和防守,而在主動進攻時,通常使用力道強勁的腿部招式,在跆拳道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也更加偏重于學生腿法的訓練[5]。
由此分析可以看出,高校體育教學中武術散打?qū)儆谌?、腳都可攻、可守的競技類運動,而跆拳道運動多是由腿部進行攻擊,拳法主要負責防御功能,從技術內(nèi)容上就有著明顯的差異性。
3.1.2 實用上的差異性
武術散打與跆拳道都是極具獨特風格的競技項目,但由于兩者技術的側(cè)重點不同,其戰(zhàn)術風格也存在較大差異,因而實用性也不同。
在散打競技項目中,注重將自身的優(yōu)勢所在與戰(zhàn)術相結(jié)合,形成“一手多法、一法多變”的戰(zhàn)術模式。武術散打競技過程中要保證將自身的受傷害程度降到最低,在這個基礎上出招攻擊對手,達到可攻、可防的競技效果。而跆拳道在競技的過程中較為直接簡單,極少使用閃躲的技巧,更多的是使用簡單的拳法進行防御,在攻擊時較為狠辣,是一種以進攻為主、防御為輔的戰(zhàn)術模式。
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武術散打的戰(zhàn)術風格可以隨戰(zhàn)況做出靈活改變,武術散打腿部和拳部的招式也十分多變,武術散打更加適用于防身,在面對他人的突然襲擊時,能夠通過拳腳結(jié)合的特點防范攻擊,也能夠主動出擊。而跆拳道的實用性主要體現(xiàn)在競技類比賽中,其戰(zhàn)術多是直來直去,通常情況下適合正面對抗,在擊打方式上以腿部的攻擊為主[6]。
3.1.3 效果上的差異性
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武術散打和跆拳道還是以鍛煉學生的體魄為主,因此,更加看重兩者學習后體能上的效果。
武術散打運動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具有較為規(guī)范性的訓練系統(tǒng),其手臂、手腕、腿部以及腳部力道的訓練效果都較為明顯,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的腿部和手部肌肉的強勁度都會上升。而跆拳道更加看重于各種技法的訓練,其技法也多為腿部技法,受到跆拳道基礎技法的限制,跆拳道訓練一段時間后,腿部的訓練效果會有著驚人的進步,但身體其他部位的訓練效果并不明顯。
武術散打是中國武術衍生出來的一種競技運動,中國武術的根本在于“形變而意不變”,不僅能鍛煉人身體肌肉的柔韌性、力量以及承受能力,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人的心智,學習武術散打能夠進一步促進高校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在這一點上,跆拳道的作用效果與武術散打相比較弱。
3.1.4 方式上的差異性
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武術散打和跆拳道在教學方式上也存在較大差異。武術散打技法繁多,其主要包括了3個類型的技巧,分別是腿部技巧、拳部技巧以及摔打技巧,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也是圍繞這3種技巧展開訓練的。
武術散打的腿部技巧包括正蹬腿、鞭腿、前掃腿、后掃腿、側(cè)踹腿、轉(zhuǎn)身后擺腿以及騰空后擺腿等,腿法訓練具有快速、靈活的特點,不僅能夠?qū)崿F(xiàn)邊打邊踢,還能夠?qū)崿F(xiàn)踢摔結(jié)合,講究的是以巧取勝,具有極高的競技價值。
武術散打的拳部技巧包括勾拳、直拳以及擺拳3種。一般情況下3種拳法要組合使用,組合拳法可以在擊垮對手防守的過程中展開攻擊,在出拳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要與腿部步法相結(jié)合,保持身體的平衡性,根據(jù)實戰(zhàn)狀況實現(xiàn)連擊,連擊的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時間差問題,盡量減小時間差才能夠使連擊拳的效果更佳。
武術散打的摔打技巧有無把位摔法和有把位摔法兩種。有把位摔法就是利用手臂技巧將對手身體各個部位完全控制住,然后利用手臂力量摔倒對手。有把位摔法的技巧也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包括抱腰摔、抱腿摔以及夾頸摔。無把位摔法就是指不使用手臂控制對手,主要運用腿部力量達到摔倒對手的目的。無把位摔法包括近身勾踢摔和騰空時剪腿摔兩種。
根據(jù)跆拳道運動的特點,高校體育教學中的跆拳道技巧訓練側(cè)重于腿法的訓練,拳法的訓練只是作為輔助性訓練。跆拳道中的腿部技巧也是種類繁多的,主要包括橫踢、下劈、前踢、后踢、推踢、側(cè)踢、后旋踢以及雙飛踢等。而拳法的訓練卻較為單一,只有出擊式的直勾拳訓練。
跆拳道腿法訓練與武術散打腿法訓練的最大差別就是具有提膝動作,不管是哪種腿法在出招的過程中都要首先進行提膝。根據(jù)散打腿法訓練和跆拳道腿法訓練的特點可以看出,跆拳道的腿法直接簡單、在攻擊上較為迅速,腿法在使用的過程中給人一種較為華麗的觀賞感。而武術散打的腿法力度較大、肢體幅度較大,具有較高的破壞性,從抗擊打能力來分析,武術散打的抗擊打性要強于跆拳道。
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武術散打與跆拳道從性質(zhì)上來說是相同的,兩者在體育項目中都屬于格斗類項目,兩種運動對于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要求也十分相近。從兩者的技術特征分析,兩者都包含了腿法和拳法的訓練,在進行格斗過程中,都是用自身的技巧優(yōu)勢來攻擊取勝,兩者的主要技巧都是攻擊和防守兩種,兩者的訓練目的都包含強身健體和制敵取勝。武術散打和跆拳道都要求訓練者具有較高的空間感和時間感,在使用技巧時都講究判斷快、反應快以及動作快,攻防的身體平衡感也同樣重要,兩種運動都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綜上所述,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武術散打和跆拳道從性質(zhì)上來看,都屬于競技類運動,但兩者的技巧特征也存在著明顯差異。分析可知,高校武術散打與跆拳道技術特征的差異性包括內(nèi)容上的差異性、實用上的差異性、效果上的差異性以及方式上的差異性,也正是由于存在差異,兩種運動都能夠個性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