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教版必修二《開辟新航路》一課是本冊書當中世界史的開端,通常也被視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因此本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再此且以本課為例,談談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做到趣味性和思考性相統(tǒng)一。
關鍵詞:歷史,趣味,思考性
一、框架總領,培養(yǎng)思考力
一本書的目錄是非常好的了解一本書,梳理一本書結構的工具,歷史教材也不例外。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目錄的寶貴作用。通過大目錄可以了解整冊書的框架結構,通過單元目錄又可知曉本單元的基本內容。分析子目錄之間的關系還可以理解單元構成的內在聯系。
首先指導學生用2分鐘瀏覽第二單元單元目錄與5至8課課題,看看本單元到底講了什么,思考這幾課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
學生通過思考分析基本可以找出本單元核心是在講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這便是本單元的基本線索),推測四課之間應該是逐步遞進的關系,是否能找出這種遞進關系并不重要,本單元學完后自然能得出準確的歸納,關鍵是鼓勵學生思考,把這個問號種在學生腦海里。
通過帶領學生分析本單元目錄結構,培養(yǎng)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對本單元線索有基本印象,以便在后來的學習中更好的理解各課內容。
二、倒推史料,步步深入
根據課程標準《開辟新航路》一課,學生需要掌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開辟新航路的原因。在探索原因的時候我們一般會直接問促成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或者讓學生通過史料的分析得出根本原因,再會去講其他的原因。但其實往往根本原因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學生就算通過史料知道了這個原因是根本原因,大多數情況下他其實也沒有理解,或者說不能理解這個原因為什么會是根本原因。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從社會現象入手,倒過來推理根本原因,讓學生參與推導的過程,抽絲剝繭真正的去理解為什么這個是根本原因而不是其他的。
例如:
【史料研讀】 閱讀以下材料你發(fā)現當時的歐洲出現了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fā)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
—— 恩格斯
黃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寶貴的,黃金是財富,誰占有黃金誰就能獲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時也就取得把靈魂從煉獄拯救出來,并使靈魂重享天堂之樂的手段。
——哥倫布
學生:大家都很想要黃金。
教師:很好,當時社會上出現了一股尋金熱潮,大家對財富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渴望。
此時學生已經知道了引發(fā)新航路開辟的社會誘因是什么,這時候我們進一步提出問題:
【問題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歐洲社會會出現如此強烈的對金錢的渴望,出現尋金熱呢?
【史料研讀】請通過以下材料回答。
“15世紀末的歐洲,社會分工不斷擴大,商品經濟日益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城鎮(zhèn)迅速增多,貨幣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于是,西歐的國王、貴族、商人到處追求黃金白銀,形成一股貴金屬熱”
——王斯德《世界通史》
這時學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引發(fā)這種社會現象的根源在于商品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自然而然的得出開辟新航路的更深層次原因也就是根本原因。
從社會現象中反過來推理其產生的經濟根源,探索根本原因,這個過程充滿思辨性比一開始就直接告訴學生根本原因是什么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力。
三、趣味對聯掌握航海史實
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最害怕的就是機械記憶,枯燥無味沒有任何趣味可言。機械的記憶不僅使學生學歷歷史的興趣大打折扣,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擊巨大,對學生的思考力、創(chuàng)造力也是一種無視與抹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學生能力有充分的信任,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記憶。例如在新航路的學習中,開辟新航路的人物、國家對學生來說已經很難直接記憶了,更別提記住誰先誰后?去往哪個方向?最終到達哪個地點?誰又是在哪個國家的支持之下進行航海探險的?學生更是一團亂麻,全混在一起,問一個錯一個。我們可以試著用遍順口溜,編對聯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找規(guī)律,去聯想。
【自主學習】閱讀教材23-24頁文字與地圖完成表格(時間,航海家,方向,支持國,航線).
完成表格后教師介紹基本史實,引導學生總結,此次開辟新航路一共有兩個國家,四個航海家沿著兩條不同的航線分別探索去東方的道路。
接著給學生時間分小組動手按照支持國家、航向、人物、航線等因素等順序試著將四個航海家的基本史實編成一副對聯。
學生按照教師引導的順序會編出各種各樣的版本,教師展示自己的版本:
上聯:葡東迪達望印度。(葡萄牙向東航行,支持的航海家有迪亞士、達伽馬,迪亞士最終到達好望角,達伽馬最終到達印度。“葡東”可以聯想識記為“浦東”,“迪達”可以聯想記憶為“滴答”。)
下聯:西西哥麥美環(huán)球。(西班牙向西航行,支持的航海家有哥倫布、麥哲倫,哥倫布到達美洲,麥哲倫船隊最終完成環(huán)球航行。“西西”可聯想記憶為人物,“哥麥”可聯想記憶為“割麥”。)
橫批:開辟新航路(或找新航路)
本對聯純屬筆者自己創(chuàng)作,屬于簡潔版,意在拋磚引玉,鼓勵學生可以添加更多因素加以編輯。課堂設計自編對聯環(huán)節(jié)不僅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增加學習歷史的興趣外,更是培養(yǎng)學生將復雜的知識線索簡單化,主動學習的一種方式。
課堂既有趣味性又能啟發(fā)學生自己思考,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2]劉文霞.個性教育論[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雷蘭(1990- ):女,漢族,陜西商洛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附屬中學歷史教師(中學二級),研究方向為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