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遺失物”背后的法律問題"/>
文 徐 嵩 王爍豪
“路不拾遺、拾金不昧”本是中華民族歷代相傳的優(yōu)秀品德,而在近日,來自浙江省湖州市的陸先生卻因“拾金不昧”惹來事端,陸先生不禁苦惱,自己明明是做好人行好事,主動將遺失物歸還失主,為何后續(xù)又會引發(fā)糾紛?本文將以該事件為切入點,從我國民法典相關規(guī)定出發(fā),通過法律視角對該事件進行評析,以期讓大家進一步認識“遺失物”背后隱藏的法律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妥當?shù)靥幚硪蜻z失物引發(fā)的相關糾紛。
2021年8月20日夜間,陸先生拾得一臺蘋果牌平板電腦,第一時間便拍照記錄,并通過朋友圈發(fā)布失物招領信息,隨后又在多個本地微信群發(fā)布消息尋找失主。第二天,失主姜女士根據(jù)失物招領信息前來認領其遺失的平板電腦,陸先生亦予以歸還。令陸先生意想不到的是,姜女士在領回平板電腦后,又主動通過電話聯(lián)系陸先生,并對平板電腦攝像頭遭受損壞、附著在平板電腦上的手寫筆未能找回等情況向陸先生提出質疑,并懷疑系陸先生在拾得平板電腦后,故意毀壞攝像頭,并將手寫筆丟棄。
面對失主突如其來的質疑,陸先生倍感無奈,即使其在拾到平板電腦后第一時間便拍照記錄平板電腦的狀況,照片亦顯示當陸先生拾到平板電腦時,平板電腦的攝像頭就存在損壞情況,且未附有手寫筆。但失主姜女士堅稱攝像頭的損壞、手寫筆的遺失均為陸先生所為。面對失主的無端指責,陸先生百口莫辯,又頓感氣憤,一時情急便將此事以及雙方通話錄音曝光至社交網(wǎng)絡。
在陸先生的曝光下,該事件在社交網(wǎng)絡上引發(fā)熱議,“路人撿ipad歸還卻遭失主質疑”的熱搜詞條在短時間內被大量點擊、轉發(fā)、評論。陸先生的遭遇得到廣大網(wǎng)友的同情,人們紛紛指責失主姜女士的不當言論及行為,為陸先生鳴不平。隨后,姜女士的多個社交平臺賬號被網(wǎng)友扒出,更有大量網(wǎng)友在其所經營的網(wǎng)絡店鋪留言差評。最終,姜女士就自身的不當行為,于8月23日通過短信形式向陸先生正式道歉,該事件才逐漸平息。
一、本事件中的平板電腦符合遺失物的相關法律屬性,應適用遺失物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當事人糾紛進行評價。
從學理上說,“遺失物”主要具備兩大構成要件,一是從財產性質而言,遺失物應為動產,具備可移動性,不具有固定的位置,存在被遺失的可能性。二是遺失物有別于物權人故意丟棄的拋棄物、無主物,遺失物源自于失主的遺失行為,而非丟棄、遺棄行為,而失主的遺失行為系因疏忽大意等過失因素或地震、水災等不可抗力因素所導致的。綜合上述構成要件可知,本案涉及的平板電腦本身屬于可移動、易丟失的動產,該平板電腦的遺失系因姜女士的疏忽大意,符合遺失物的相關法律屬性。因此,對于事件中圍繞該平板電腦所發(fā)生的相關糾紛,應適用遺失物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評價。
二、拾得人無法通過拾得行為獲得遺失物的所有權,拾得遺失物后應當返還失主,陸先生主動歸還的行為符合法律規(guī)定及道德要求。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條規(guī)定:“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痹撘?guī)定沿用了原物權法第一百零九條規(guī)定,秉持拾得遺失物者無法通過拾得這一事實行為取得該物所有權的制度精神,規(guī)定拾得他人遺失物者,應當返還權利人,符合中華文化歷來所倡導的“拾金不昧”的傳統(tǒng)美德。陸先生在拾得平板電腦后,第一時間通過各種途徑發(fā)布失物招領信息、及時將平板電腦歸還失主的行為,足以體現(xiàn)其對我國法律法規(guī)的遵守以及對中華文化優(yōu)秀品德的傳承。
三、陸先生除負有向失主返還遺失物的主要義務外,還負有通知、保管、送交等附屬義務。
首先,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條規(guī)定,拾得人在拾得遺失物后,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在本事件中,陸先生在拾得平板電腦后,雖不知失主下落,但依然通過朋友圈、微信群等合理途徑履行自身通知義務,正是陸先生積極發(fā)布失物招領信息的行為,失主姜女士方可及時尋回平板電腦。假設陸先生在履行通知義務后,失主仍未前來領取的,陸先生應及時將平板電腦送交公安機關等有關部門妥善保管。這便是上述規(guī)定中提到的通知、送交義務。
其次,關于保管義務,根據(jù)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六條規(guī)定,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對遺失物負有妥善保管義務。該規(guī)定將拾得人承擔保管義務的時間界定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因此,如陸先生未將平板電腦送交有關部門,則他需要繼續(xù)承擔保管義務,若陸先生選擇將平板電腦送交有關部門,則保管義務將隨之轉由有關部門承擔。
通知、送交、保管等附屬義務均屬于拾得人在拾得遺失物后產生的法定義務,其中,保管義務應引起拾得人的重點關注,其地位并不亞于返還遺失物這一主要義務,因拾得人未妥善保管遺失物,造成遺失物毀損、滅失的相關糾紛,系司法實踐中的常見糾紛之一。
四、如陸先生的確存在毀損、滅失遺失物的行為,應承擔相應責任。
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六條規(guī)定,拾得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歸責原則屬于侵權法律關系領域的“過錯原則”,過錯既包含故意,也包含重大過失。因此,認定拾得人是否應當對遺失物的毀損滅失擔責,關鍵在于認定拾得人是否存在過錯,即:遺失物毀損滅失是否為拾得人故意為之,或者遺失物毀損滅失是否因拾得人疏忽大意等過失所導致。在現(xiàn)實生活中,拾得人的過錯主要表現(xiàn)為:故意毀壞、丟棄遺失物;將遺失物置于高度危險場所,應當預見到遺失物可能遭到毀損滅失而未能預見,或已預見到遺失物存在毀損滅失危險而未采取必要防范措施,最終導致遺失物毀損滅失。但對于遺失物保管費用過高,易于腐爛、難以保存的,拾得人已盡通知、保管、送交義務的,則不宜苛責拾得人,進而認定其存在過錯。
在本事件中,若雙方因糾紛引發(fā)訴訟,姜女士主張平板電腦攝像頭的毀損、手寫筆的丟失均為陸先生所為,則應當在訴訟程序中提出相應的證據(jù)證明陸先生對上述物品的毀損、丟失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否則將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
另外,關于拾得人因過錯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賠償責任,應當遵循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條有關財產損失計算方式的規(guī)定,按照損失發(fā)生時遺失物的市場價格或其他合理方式計算,但應考慮遺失物的折舊情況及拾得人過錯程度,對賠償額度予以相應調整。
(漫畫/趙曉蘇)
除前述民事侵權責任外,拾得人故意毀損遺失物的,還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規(guī)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绷砀鶕?jù)《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一)》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造成公私財物損失五千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币虼?,若拾得人故意毀損遺失物,價值達到五千元以上的,其行為將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
“失而復得、失而不得”的事件在我們身邊不斷發(fā)生,對于拾得人而言,在拾得遺失物后,應妥善保管、及時歸還,避免民事糾紛、刑事風險的發(fā)生。“路不拾遺”是對先人優(yōu)秀品德的高度評價,但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中,人民群眾能夠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妥善處理因遺失物所引發(fā)的一切糾紛,才是法治成果的最好體現(xiàn)。
在當下社會,一臺掉落在地的ipad,承載的并不只是中華民族歷代傳承的優(yōu)秀品德,承載更多的是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法治意識以及孕育新生的社會主義法治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