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志堅
(山東省平原縣第三中學 山東 德州 253100)
初中生物知識由于其自身非常抽象,涉及了許多微觀和宏觀上不被青少年所認知了解的東西,這就注定了初中生物是較為枯燥無味的。授課時全憑同學們自己想象,所以在授課過程中就會非常容易讓學生在理解上出現(xiàn)誤區(qū),從而無法透徹的掌握老師所講的知識內容。實驗教學是讓學生通過所學的概念知識和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操作中,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有一個系統(tǒng)的理解。所以老師應該減少對書本概念的片面解說,而是增加與學生在實踐中的互動交流,營造更好的生物實驗學習氛圍,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生物學習的知識內容更深入的了解。
1.1 實驗頻率少。一方面,由于教師沒有意識到實驗在初中生物教學的重要價值,認為生物實驗與其他學科的實驗來說,操作起來耗時長、過程麻煩———比如種子發(fā)芽實驗,需要至少三天時間且要定時觀察記錄,而一個物理的電路實驗或阻力實驗,只需要幾分鐘即可完成,而化學反應試驗則可能用時更短———所以,不如單一地講授“效率高”;另一方面,有些生物實驗的材料不如其他學科那么容易實現(xiàn)標準化,失敗率高———還如種子發(fā)芽實驗,學生自己準備的種子發(fā)芽率的差異非常大。因而,不如直接用語言表述或圖片展示“準確”。在這種認知之下,教師組織實驗的頻率非常少,只是為了應對中考,而不是為了助學、助教。
1.2 用多媒體與黑板進行單一的實驗課程教學。據(jù)有關調查顯示,雖然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方式相比之前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目前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一部分教師對實驗課程教學的認知不足,加上教學任務繁重,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忽略了實驗課程的重要性,因而教師不得不簡化實驗過程的教學,導致初中學生的生物實驗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生物教師常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實驗步驟或者直接在黑板上板書實驗過程及結果,而學生也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沒有真正并明確掌握實驗課的內容。這樣導致學生被動接受實驗過程以及結果,可能會使學生喪失了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等,從而使初中生物實驗的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提升。
2.1 充分利用當?shù)刭Y源開展探究實驗。目前中學生物實驗教材中,大部分實驗是動物、植物、生態(tài)以及人口調查等,都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這些都為中學生物的實驗課提供了自然資源。初中生物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源,積極開展探究實驗,不僅傳授了知識,而且更加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習植物的種類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樹林或者草地上,在戶外真真實實接觸大自然,這還起到了引入新課的作用。在學習遺傳與變異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觀察身邊親戚朋友的一些身體特征,比如,觀察大家是否都會卷舌,他們的父母或兒女又是否都會卷舌,或者是觀察身邊朋友有無耳垂,他們的父母又有無耳垂,從而得出遺傳與變異的關系及其異同的初步結論。這樣不僅有利于生物實驗課程的開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所以,教師應創(chuàng)立這樣一種可以促進學生成長的教學環(huán)境,在實地取材中學到專業(yè)知識,并對生物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2 以問題導入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實驗興趣。雖然當前的生物課本內容比較具體生動,但對于學生來說,生物知識的學習不能僅停留在對表象的認識,而是要深入了解其本質,注重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首先,教師在上課前要認真?zhèn)湔n,可以從生活常見現(xiàn)象入手,根據(jù)教材內容設置層具有次性的教學問題,要注意使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思考,挖掘更深一層的知識,然后再引導學生用實驗現(xiàn)象進行驗證。其次,教師也可把實驗現(xiàn)象分成多個小節(jié)內容,通過趣味性提問激發(fā)學生的實驗興趣。因此,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性格特點,所呈現(xiàn)的問題和實驗現(xiàn)象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和想象,以便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潛力。
2.3 以小組展開學習,優(yōu)化教學結構。老師在展開課堂教學時,可以讓同學們進行自行組隊劃分不同的小組,以便推動生物實驗教學課程效率,并且也可以在一定意義上幫助初中學生加深對生物知識點的理解。而且在學生通過小組內部對教學問題的討論和分析,可以讓同學們都能夠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發(fā)現(xiàn),通過同學們思維邏輯的碰撞及時的進行查缺補漏,同學們在激烈的討論中可以樹立相應的生物邏輯思維,并且改正自己對部分知識點錯誤的認知,加深對生物課本知識的理解和印象,并且以小組展開教學可以激發(fā)同學們對生物實驗課程的熱情和學習興趣。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老師們應該積極的轉變自身的思路,為學生們開辟一條新的學習途徑,讓學生們真正的認識到初中生物學習的價值,合理的運用相關的學習手段,鞏固自身的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