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玲
(陜西省青少年體育運動學學校:文科教研室 陜西 西安 710000)
親愛的,下雪的早晨你都會干什么呢?如孩童般興奮地在外面堆雪人、打雪仗?還是啜飲一杯香茗,坐在火爐旁,悠閑的欣賞窗外的雪白?讓我們一起跟著艾青的筆觸,去感受艾青在下雪的早晨有何思?有何憶?
《下雪的早晨》是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上冊十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第二次和學生共同學習這首詩時,恍然間我有了不同的感受,一種淡淡的憂傷在心間彌漫開來,揮散不去:這分明就是一首向我們終將逝去的童年致敬的詩呀!
本詩創(chuàng)作于1956年11月,在那段文學圖解政治的火熱時期,這首詩猶如一朵清新淳樸的花兒,散發(fā)著自然樸素的芬芳,觸動著人心最柔軟的部分——逝去的童年。第一小節(jié)是這樣寫的:
雪下著,下著,沒有聲音,
雪下著,下著,一刻不停,
潔白的雪,蓋滿了院子,
潔白的雪,蓋滿了屋頂,
整個世界多么靜,多么靜。
“下著,下著”簡單的重復,白描的寫法,卻為我們營造了一種連綿不斷的飄落感,讀起來節(jié)奏分明,又有著視覺的沖擊感;后兩句“潔白的雪”更是加深了美好的意象,靜態(tài)的村莊畫面,無邊無際的潔白在我們面前展開。短短的幾行詩,動靜結合,冬天的氛圍彌散開來。
雪是潔白的,雪掩蓋了大地上的一切不美好,在這純潔且純粹的環(huán)境中,詩人不由浮想聯(lián)翩,由冬天的雪花想到夏天的清晨,想到了那段如雪花般純潔的童年,想到了那個天真爛漫的孩子。你看,他來了!在燦爛的晨光中,一個充滿朝氣、自由自在的農村小孩向我們走來。他光著腳,臉上散發(fā)著光芒,眸子一片澄澈,哼著歌兒,在夏天的清晨尋找知了。接著,詩人用一個電影中的特寫鏡頭展示了孩子的勞動成果:
他的另一只小手,
提了一串綠色的東西,
——一根很長的狗尾草,
結了螞蚱、金甲蟲和蜻蜓,
這一切啊,
我都記得很清。
詩人的內心都是豐滿的,強烈的畫面感不禁讓人想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而恰好,作為本文作者的艾青也是一位畫家,而且是留過洋學過油畫的。那么為何時過境遷,作者還能將孩子的動作、樹林的環(huán)境記得如此清晰?如不是珍藏于心,心心念念,又是什么?這種通過細節(jié)抒情的手法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比比皆是,如杜甫在成都草堂寫下“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做釣鉤”,好像只是紀實,卻是顛沛流離后渴望平穩(wěn)生活的訴說。
正當我們沉浸在這種美好當中時,作者又把鏡頭拉回了現實:
我們很久沒有到樹林里去了,
那兒早已鋪滿了落葉,
也不會有什么人影;
但我一直都記著那小孩子,
和他的很輕很輕的歌聲。
漸行漸遠的童年,躲在記憶中一個塵封的角落,雪白的世界讓作者的思緒暫時遠離了塵世的紛擾,樹林中的男孩從記憶的閘門哼著歌兒慢慢走來,作者在回憶中想象著男孩此時也在注視著紛飛的雪花,想象著他可能在拋雪球,在滑冰……而想象中的男孩卻“絕不會知道,有一個人想著他,就在這個下雪的早晨?!币环N時空變換的重疊,現實、回憶、想象交織,是莊周化蝶,還是蝶幻莊周?連作者似乎也分不清了。
在作者眼中,男孩代表的是逝去的童年,代表的是一切已經消逝而遙不可及的美好事物,詩中也體現出作者對這種美好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落和憂傷,我們仿佛看到經歷過人生跌宕起伏后的詩人,在下雪的早晨,帶著淡淡的憂傷,惆悵著,嘆息著,為那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人生是一條不可逆的線段,有起點,有終點。長大、變老、逝去,是人逃不掉的宿命。與茫茫宇宙相比,人生之短暫如蜉蝣于天地,一粟于滄海。故蘇軾在《赤壁賦》中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李白在《把酒問月》中感慨“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而在人這短暫的一生中,最值得留戀的時光就是童年,童年是單純而美好的,即使是那些當時認為不愉快的過往,在回憶里總是充滿溫情的,但人的可悲之處正在于:逝去了才懂得珍惜,即使扼腕嘆息也是空悲切,“生活在別處”已是人生常態(tài),當你為錯過星星而悔恨的時候你也會錯過太陽??赡苓@也是《下雪的早晨》入選小學教材的原因吧:讓正處于兒童時期的孩子們珍惜當下,珍惜不可逆的童年時光!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善待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