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光
(山東省五蓮縣第一中學 山東 日照 262300)
物理作為高中的重點和難點學科,不僅考察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也考驗著學生在平日生活中的觀察和想象能力。學生在剛開始接觸力學、電學等板塊時,往往會因“不入門”、“毫無頭緒”而產(chǎn)生焦躁、緊張的情緒。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中學都在積極嘗試一些新型教學方案,以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此處的高效課堂,指的是讓學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種內有所得,以便考出一個令自己和家長滿意的物理分數(shù),讓物理學科不再“拖后腿”。
在高中物理學科教學中,教師需要在上課之前細心的為學生進行教學設計。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樣教師才能夠尋找最好的途徑,讓學生擁有清晰的學習思路,把握學習目的。例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時,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細致分析。本節(jié)課程會涉及到勻變速直線運動以及學生對于運動學相關知識的復習和鞏固。當然在學習本節(jié)課程之前,教師已經(jīng)對于相關知識點有了初步的了解,物體自由下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見到的一種現(xiàn)象,這樣就便于學生了解,所要學習的重點就是重力加速度以及自由落體運動的相關知識內容,把握自由落體運動的相關規(guī)律,而整個教學中自由落體運動于質量的關系是重難點。從而明確本節(jié)課程學習的三維目標。在教學中,學生應掌握的知識技能,學生需要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相關歷史知識,以及驗證的有效方式。而且研究過程方面,需要讓學生借助伽利略的實驗,從而真正的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一般規(guī)律。而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念方面,教師可以結合史料培養(yǎng)學生學習良好的意志力,使學生擁有更加科學的物理學習觀念。在教學重難點方面,教師可以運用探究式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地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有效解決途徑。
高中物理課本上的一系列晦澀難懂的公式和理論難免讓學生打退堂鼓、不敢面對困難,無論教師講的解題方法多么高效,倘若學生不理解問題的本質,不理解每一個物理現(xiàn)象的由來,那么再多的應試技巧也是無濟于事。而此時教師應當換一種思路,實現(xiàn)物理實驗與物理課堂的有機融合,從最基礎的物理現(xiàn)象入手,讓學生不再感覺物理學科是“高高在上”的,給剛從初中步入高中尚未適應高中學習模式的學生吃下一顆“定心丸”。與數(shù)學不同,物理是以大量的基本實驗作為學科基礎的,這種通過直觀易懂的物理實驗來“旁敲側擊”,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的方法,無疑是教師構建高效課堂的絕佳選擇。
具體來說,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的高校物理課堂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在課堂中采用實體演示實驗或者以短視頻的形式將一些學校條件不允許做的實驗展現(xiàn)給學生,另一方面,教師也可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實操,通過親自探索掌握當堂課所學知識點。值得一提的是,高中生不像小學生那樣活潑好動,大多數(shù)高中生在高考的壓力和父母的看管下已經(jīng)不想在探究與思索中學習了,尤其是一些在考試中物理分數(shù)特別不理想的孩子,他們只想讓老師講授應對考試、快速提分的方法,而這種想法對學生物理思維的開拓是極其不利的,教師應當盡可能鼓勵所有的學生“動起手來”,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诖?,教師在組織物理實驗的教學時應當盡可能地保證課堂是“生動鮮活”的,可由物理組年輕教師的奇思妙想,找到一條平衡好“應試”與“實踐”二者的最佳道路,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保證教學基本任務完成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xiàn)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舉個例子,在學習用打點計時器測加速度數(shù)值這一課本實驗時,教師在做完演示實驗并將基本操作介紹給學生后,應當將課堂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物理實驗的“科學家”。每個人桌面上都有和打點計時器用法有關的說明書,學生在遇到問題向老師求助時,教師應當先鼓勵學生自己查閱說明書上的介紹,這樣做可以大幅度提升學生物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對紙帶的分析過程中,教師應當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一個物理思想:不能通過實驗測出來的量應當借助例如公式等其它手段求出來,這一思路對學生在高三階段面臨的創(chuàng)新型物理實驗來說非常有幫助。在最后的繪圖、描點過程中,更能鍛煉到學生數(shù)形結合的能力,讓學生借助數(shù)學中學到的知識來處理物理問題。
上文提到的讓學生通過動手實操來掌握新的物理知識,針對這一舉措,教師在課堂中可采取小組討論的授課模式帶領學生“探究式學習”。近些年,小組討論越來越成為中小學提倡的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無論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的理論課,還是以實踐創(chuàng)新為主的實驗課,它既能確保小組內的每個成員依次分工、各司其職,在交流中思考,在探討中鉆研,又不完全破壞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起引領作用的基本原則。以小組討論的授課模式來打造優(yōu)質高效的物理課堂,需要注意班內學生分組的原則:表面上,教師是遵循學生的個人意愿自由成組,讓學生選擇和自己關系較好的伙伴一起,但同時教師還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動手能力、物理成績、性格愛好等多方面的因素,巧妙地對班級學生的分組情況進行調整,盡量避免出現(xiàn)“強強聯(lián)手”或者“弱弱聯(lián)手”的局勢,讓每個同學都能成為所在小組的關鍵人物。以學習向心力一課為例子,教師可采用以下方案:
學生分好小組后,教師在講臺上做出指示,讓每個小組成員選擇自己的“職務”:一個同學在桌子上用筆畫出一個圓圈作為“軌跡”,另一個同學負責用繩子將小車、彈簧測力計連接起來,其他同學負責觀察、記錄和計算。在做完實驗后教師正式開始授課,帶領學生根據(jù)所做實驗學習圓周運動的物理知識,進而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向心力。有一點需要說明,教師可給予完成質量較好的小組一定的獎勵,這樣能大幅度提升學生的“勝負欲”,進而實現(xiàn)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神奇的物理世界,既能體現(xiàn)出物理學科以實驗為本的專屬特點、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又能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增強團隊協(xié)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等等。與之相對的,如果教師堅持采取傳統(tǒng)的“三尺講臺”的教學模式而不懂得與時俱進,便不利于高效物理課堂的打造,甚至讓學生對物理學科產(chǎn)生厭煩感。
在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學習情況也不盡相同,為了深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檢驗方式,比如可以通過考試測驗或者課堂問答的形式,摸清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教師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有一些學生的物理水平非常高,物理基礎知識比較扎實,在面臨物理問題的時候,不僅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所學實現(xiàn)最快的解題還能夠發(fā)散自己的思維,運用多種物理知識進行解題,實現(xiàn)知識的靈活運用,這一類學生可以歸為A類;還有一些學生物理基礎知識比較扎實,但是知識的應用能力比較差,不能靈活的運用所學知識,成績比較穩(wěn)定進步空間比較大,但是物理成績不是特別高,可以把這類學生歸為B類;在另一方面,有一些學生的物理基礎知識比較差,成績比較差,在班級內稱之為后進生,在面臨這一類學生的時候,教師可以把這類學生歸為C類。
針對A類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多給學生出一些考查思維能力的問題不要僅僅局限于物理教材,要發(fā)散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給學生提供一些優(yōu)質的教育資料,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豐富的物理知識,可以多給學生布置一些開放性的作業(yè),讓學生在刻下時間完成,這樣可以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思維活動。針對B類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增加物理試題的難度,在學生解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物理知識運用到物理解題當中,提高學生的物理知識應用能力。眾所周知,物理知識的重要部分就是公式和實驗,教師可以增加中等學生做物理實驗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驗中得出物理結論,讓學生掌握物理知識的真諦。在針對C類學生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從最基礎的知識學習,鼓勵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根據(jù)學生的水平進行層次的劃分,可以提高物理課堂的學習效率,這樣既能夠節(jié)約物理課堂的學習時間,又能夠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當然在課后的教學評價,也是非常關鍵的。教師在進行評價過程中,要注重其真實性、及時性和層次性。不僅需要表揚學生的進步,還需要從側面了解自身的不足。當然還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地調整學習狀態(tài),高效學習。
打造高效物理課堂、切實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已經(jīng)刻不容緩,高中物理學科的教師應當極力重視學生物理邏輯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的提升,把握好“實驗探究式教育”與“應試教育”二者的平衡點,讓學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分數(shù),為祖國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新一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