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泗水縣高峪小學 馬 燕
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說話,還要幫助學生在表達之前先進行思考、分析、概括、整合語言,并將自己的看法借助口語表達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一切機會來激發(fā)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引導學生對口語交際技巧進行掌握,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進行有效的訓練,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教師對教材的解讀能力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效。在語文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口語表達欲望,讓學生能學會主動表達,就需要立足語文教材,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來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口語表達,增強互動交際的能力。在運用語文教材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來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口語表達的方向,并在師生互動中加深對問題的思考,鍛煉口語表達能力。例如,在講到《山中訪友》時,教師需要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研究,運用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表達。教師先提出問題:大家通過朗讀課文,能感受到作者對山中朋友的深厚情感嗎?大家找一找作者表達感情的方式和方法。通過這樣的問題,不僅能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思考,讓學生將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對學生的學習來說十分重要,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有了興趣學生才能更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要運用多種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口語交際興趣,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有助于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各具特色的民居》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相關圖片和小視頻展示給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來調(diào)動學生的熱情,讓學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掌握優(yōu)美的詞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能認識到這些特色鮮明的民居展示了中國文化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魅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開展以“我的房子”為主題的演講活動,讓學生借助網(wǎng)上優(yōu)質(zhì)資料,先寫出演講稿,之后進行演講活動。這個過程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在六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能有效拓展學生的口語訓練范圍,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教師在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進行訓練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學生通過交流、討論、探究來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例如,在學習《詹天佑》時,教師利用小組來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和探究。為了引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深度學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xiàn)教學問題,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最后學生求同存異,一起得出口語交際的結(jié)果。口語交際除了需要對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行鍛煉外,還需要展示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等。但是,有的學生比較內(nèi)向,不善于表達,不敢開口,對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分層合作的形式來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例如,學習《辯論》口語交際內(nèi)容,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對辯論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隨機應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找到一些辯論視頻讓學生觀看,之后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后感。再借助教材《兩小兒辯日》的內(nèi)容,讓學生說一說故事的發(fā)展、辯論的觀點。在對辯論有了充分解讀之后,利用分層合作法來進行主題辯論活動,這樣能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信心。
在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將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貫穿始終,從而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教學手段,以幫助學生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