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念,徐磊健,張長思
當今,體育的國際交流成為世界文化融合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民族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進入國際體育大家庭,為世界人民所共享,成為該民族增強文化影響力和軟實力,提升世界話語權的重要路徑。世界體育自古存在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體育和以古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體育兩大體系。研究兩者如何更好地融合,以利于豐富世界體育文化,造福全人類,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命題。奧運會誕生于希臘,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體育盛會,代表著“更高、更快、更強”的拼搏精神;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重要形式,是東方體育文化的代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命題。因此,如何站在國家、民族高度和體育部門角度提出中國武術入奧規(guī)劃及具體策略乃當務之急。
奧運五環(huán)旗象征著“所有國家,所有民族”都能以體育相聚一堂的美好愿景,但時至近日,“奧運大家庭”仍在“增員”的同時,武術的入奧之路卻似乎遙遙無期?;仡欀袊湫g入奧百年史,我們在兩次失敗經(jīng)歷的背后體會到了國人的巨大努力,也感受到了他們的深深遺憾,然而,我們也未曾停下前進的腳步?!皩殑︿h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近年來我們欣慰地從國家政策層面感受到武術入奧的“暖意”:1)國家部署體育強國建設戰(zhàn)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鮮明提出“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增強為國爭光能力”、“促進體育文化繁榮發(fā)展,弘揚中華體育精神”[1];2)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發(fā)布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19年度課題指南》(體育學)明確列出“武術申奧的對策研究”選題方向[2];3)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印發(fā)的《中國武術發(fā)展五年規(guī)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武術國際推廣渠道拓寬,大力推進武術申奧進程”[3];4)2020年1月8日,武術成為達喀爾2022年青奧會新增正式比賽項目[4]。莊子曰:“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北狙芯客ㄟ^對世界格斗武技“原態(tài)化”—“文明化”的二元格局中有代表性的幾種競技項目進行比較研究,以期為中國武術入奧之路提供參考。
武技也稱武藝、武術,是在人與自然進行斗爭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技能;格斗又稱搏擊,有“打斗、戰(zhàn)斗”等競爭的意思。格斗武技是區(qū)別于表演(藝術)武技、康養(yǎng)武技等的一類武技項群。
優(yōu)勝劣汰是大自然(此為廣義上的大自然,也含括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競技”是人類社會實現(xiàn)優(yōu)勝劣汰的途徑和方式。而人與人的直接搏擊則是“競技”的最初級、最基本的方式。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都一直堅持著各種各樣的搏擊運動,如西方的摔跤、拳擊、巴西柔術、桑搏、MMA(綜合格斗),東方的中國各派武術、日本柔道、空手道、跆拳道、越南武、泰拳等?!皬娜诵越嵌确治?,競技是人類攻擊性本能的宣泄、重復和升華的游戲。人類攻擊的本能是先天具有的,它根植于物種之間和種族之間的生存競爭法則和保護種族的自私的本能。它具有強烈的破壞性,必須加以控制、平衡和調節(jié),否則就是惡的,甚至使人難以擺脫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但是,人類的攻擊性是最原始、最富有活力、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因此也要理性地保護?!盵5]可見,對人類的“攻擊”天性,應采取大禹治水的策略——“宜疏不宜堵”,充分運用現(xiàn)代化的競技平臺,揚“善”避“惡”,以引導合理的競爭,讓“格斗武技”產(chǎn)生文明的價值。
世界格斗武技總體上表現(xiàn)出二元格局:一種是在現(xiàn)代文明框架下盡可能保持其“原態(tài)化”,極大保留其搏斗、實戰(zhàn)功能,如MMA、泰拳、巴西柔術等;另一種是在保留一定程度格斗技擊前提下盡可能使其“文明化”,保證競技項目的安全化、人文化,例如柔道、跆拳道、空手道等。事物總是處于普遍聯(lián)系和不斷發(fā)展過程中的,世界格斗武技的二元格局導致競技項目發(fā)展方向“背離”,但從時間維度來看,二元格局下的競技項目也有一個總體的演變規(guī)律存在:朝各自“志向”生存空間的方向發(fā)展,并對其他“搖擺項目”產(chǎn)生“磁吸效應”。
1.2.1 “原態(tài)化”格局下的“小眾”競技項目 世界格斗武技的“原態(tài)化”格局是在現(xiàn)代文明框架下相對而言的,此類競技項目“志向”于小眾,然其志向雖“小”但定位清晰明確:滿足小眾的“暴力審美”趣味,追求商業(yè)最大化,走職業(yè)化道路。這類“小眾”運動的最大看點是盡可能地接近實戰(zhàn)、格斗競技激烈、場面“火爆”。盡管現(xiàn)代化改造使之不是更加殘酷,而是逐漸文明化,包括通過逐步詳盡的規(guī)則來保證比賽的公平和選手的健康,但是,極大保留的實戰(zhàn)功能使其依然顯得“激烈動人”,如MMA、泰拳、巴西柔術等。現(xiàn)在被西方炙熱追捧的綜合格斗被稱為“野蠻的打斗”,比賽時將比賽雙方置于八角鐵籠之中,參賽者可以使用任何技擊動作,打斗的場面激烈,在經(jīng)過一次比賽后會給參賽選手身體、心理上造成很大的沖擊[6]。UFC是世界最大的MMA模式的比賽,中文叫做“終極格斗冠軍賽”,也常被叫做“籠斗”。UFC賽事格斗體系更加豐滿,規(guī)則更加開放,比以往任何格斗賽事更加暴力,掀起的運動狂潮更令人癡迷,曾一度因規(guī)則過于開放而被禁止[7]。同樣,巴西柔術即便源于日本柔道,但與日本柔道“文明化”的改造大相徑庭,甚至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之,保留了大量絞殺技,BIJF(國際柔術聯(lián)盟)規(guī)定了競技巴西柔術比賽規(guī)則,規(guī)定任何壓制對手并使對手無法移動的動作、窒息技術、反關節(jié)技術,以及使用投技使對手摔倒的動作都將視為有效動作[8]。從規(guī)則上可以看出,巴西柔術更接近原態(tài)化的真實搏斗。有學者認為,“這類運動就是為了滿足人們尋求刺激的欲望?!盵9]然而,人類社會發(fā)展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文明的,極少數(shù)的此類原始化的“籠斗”“綜合格斗”等商業(yè)化“賣座”項目注定只是極少數(shù)人參與而多數(shù)人觀賞的小眾項目。即便泰拳在泰國如此興盛,似乎成為泰國文化的標符,但是,那也是極少數(shù)人(一般是經(jīng)濟情況較差的人)為了謀生而訓練比賽以供觀眾欣賞的搏擊運動。而中國武術散打雖幾經(jīng)規(guī)則的調整,但終未成功實現(xiàn)大眾化、文明化的改造,從而堅守著它的小眾角色,這雖然不失為中國武術運動進行現(xiàn)代競技項目改造的一種形式,但仍屬“小眾路線”。盡管“原態(tài)化”項目的格斗實戰(zhàn)功效顯著,商業(yè)“錢景”光明毋庸置疑,但就大眾參與及人類文明化的需求而言,顯然背道而馳。對大眾而言,現(xiàn)實中很少有人親身參與其中。
因此,“原態(tài)化”格局導致其競技項目遠離人類文明趨勢、背離社會主流文化,除了能滿足小眾的“暴力審美”和少數(shù)訓練“以暴制暴”技能(例如維持社會治安等)的需要外,在代表著社會未來的廣大青少年群體中顯得格格不入,難以對應奧運會所倡導的維護人類和平、教育青年、促進文明進步的大眾化傳播之價值取向。
1.2.2 “文明化”格局下的“大眾”競技項目 在世界格斗武技的“文明化”格局下,競技項目的“志向”高遠,其理念符合人類文明發(fā)展趨勢,其追求與奧運會“拼搏向上”“教育青年”的使命不謀而合。奧運會歸根到底是人的比賽,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是奧運會發(fā)展的基礎,將體育生活化、將健身日?;菉W運會發(fā)展的目標[10]。因此,此類項目與奧運會志同道合,越發(fā)“大眾化”,例如柔道、跆拳道、空手道等眾多奧運項目。
“現(xiàn)代柔道之父”嘉納治五郎最大的貢獻不是使柔道更“厲害”了,而是成功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柔道的現(xiàn)代化改造,使其適應當時日本乃至整個世界文明進程的需求?!坝尚g到道,嘉納治五郎提到老子《道德經(jīng)》中幾句話對他的啟發(fā),即‘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搞。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待,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梢姡嵝g可作為一切生物的養(yǎng)生之道。所以,嘉納治五郎把單純武打的柔術改革成‘修身養(yǎng)性’的身心功法。柔道的精髓定為‘體育、修心、護己,就是以柔順求生存發(fā)展?!盵11]“日本柔道從成立國際柔道聯(lián)合會到正式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這一過程僅用了22年。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全世界有194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展了柔道項目,并加入了國際柔道聯(lián)合會?!盵12]日本空手道則干脆“點到為止”,這正是中國武術一直以來用以展示自己更加文明道德的標簽,卻被日本成功借入,改造成為世界最為流行的現(xiàn)代搏擊運動之一,現(xiàn)在又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韓國跆拳道亦是如此,其“不準拳擊頭部”等人性化競技規(guī)則使得創(chuàng)始于1955年的跆拳道后來者居上,在2000年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如果把符合人類文明發(fā)展趨勢看作一種“道”的話,那眾多競技運動項目也可以說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歷史表明,越是大眾化的文化越有生命力,越是代表大眾取向的競技項目越為人們接受和參與。
1.2.3 兩個“原態(tài)化”項目的奧運身份解讀 繼續(xù)討論以上論題需要穿插對兩個問題的解答:第一,為何格斗武技中“原態(tài)化”格斗項目拳擊依然在奧運會大家庭中?第二,奧運會摔跤項目為何命運多舛,被“請出”又被“納入”奧運會?
了解奧運會歷史和文化不難發(fā)現(xiàn),拳擊是典型的西方傳統(tǒng)體育代表項目,是體現(xiàn)西方體育精神的文化遺產(chǎn),這個意義上講它是西方競技文化的象征項目,自然享有奧運的“特殊照顧”。拳擊早在公元前的古代奧運會上就是正式比賽項目,隨著西方社會文明化的進程,拳擊這一激烈的對抗項目也在不斷經(jīng)歷規(guī)則化的改造,“人類拳擊比賽在英國曾經(jīng)是赤手空拳的暴力格斗,1743年,著名的拳擊手杰克·布勞頓推出一套包括7條內容的規(guī)則,使拳擊運動向文明化方向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到1838年制定的《倫敦職業(yè)拳擊規(guī)則》進一步降低了拳擊野蠻色彩。”[13]盡管如此,到了現(xiàn)代奧林匹克時代拳擊依然出師不利,首屆現(xiàn)代奧運會1896年在雅典召開的時候,組委會認為它太危險取消了這個項目,直到1920年奧運會之后,拳擊在奧運會比賽項目中才確立下來?,F(xiàn)代化的改造使得拳擊運動已經(jīng)不再是原始的讓人望而生畏的暴力格斗,為了順應奧運會精神,西方“拳擊”最大努力地控制格斗雙方互相沖擊的程度,其規(guī)則只允許直、擺、勾3種拳法。然而,拳擊作為非常古老、古典的搏擊運動,在奧運賽場雖然“穩(wěn)如泰山”,但在現(xiàn)代西方社會民眾的搏擊運動中并無多少群眾基礎,我們在歐洲多國和美國進行調研時鮮見拳擊俱樂部,而柔道、跆拳道、空手道俱樂部比比皆是。因此,“拳擊”主要依靠西方競技文化的象征身份而留在奧運會大家庭中,其對古奧運印跡的傳承意義更大一些,然其本質仍是“小眾化”格斗運動項目。
奧運會摔跤項目指的是西方摔跤,包括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摔跤是第一屆奧運會就設立的項目,是人類最古老的競技運動之一。然而,這不代表其可以“高枕無憂”。奧運會摔跤項目一度被國際奧委會“踢出”奧運會大家庭,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不能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對于體育運動游戲性的需要[14]。兩名運動員“纏抱”在一起“頂牛”,觀眾看起來昏昏欲睡,場面毫無活力和激情,等稍有動靜,便突然判定勝負,總讓人“莫名其妙”,而其“大尺度”的“拼命式摔法”更是令大眾望而生畏。摔跤的奧運會底蘊深厚,算是創(chuàng)建之初的元老級“會員”。也正是因為它的古老,導致它于當今文化略顯時宜不通,加之缺少與時俱變,險被“淘汰”出局。被宣布“踢出”奧運會之后,國際摔跤聯(lián)合會立即作出反應,對規(guī)則進行了大幅修改,由過去的三分鐘兩局,改為兩分鐘三局,積分改為累加制,得分多者獲勝;嚴格處罰被動消極,摔倒對手得分會更多。這樣修改規(guī)則以后,比賽更為精彩激烈且更容易看懂。另一方面推出“男女平等”的理念,減少男子項目、增加女子項目,以爭取奧委會委員的歡心。對此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送上贊揚:“國際摔聯(lián)清楚了被除名的原因,他們的對策很有針對性,這雖然不能保證摔跤一定能留在奧運會,但對自身不足予以糾正,這值得肯定?!焙髞淼氖聦嵶C明,摔跤因其游戲性的重新充實,讓奧運會對其重新接納[15]。摔跤作為資格最老的奧運項目都難逃被“改造”的命運,主要原因之一是沒有緊跟大眾的審美需求,包括娛樂、游戲、趣味的需求,我們從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英文名稱——OLYMPIC GAMES可以明顯看出,西方人自始便把奧林匹克運動定位為一項具有娛樂性的游戲活動。
奧林匹克主義的宗旨在于純粹追求教育,它的對象不只是那些參加“體育運動的人”,還包括“人民大眾”?!靶輵?zhàn)思想”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基本特點之一,顧拜旦希望能為象征忠誠和文明的奧林匹克理想而停止一切戰(zhàn)斗,反對一切為了滿足統(tǒng)治欲和占有欲的爭斗?!秺W林匹克憲章》明確指出,奧林匹克的目標是將體育運動置于為人的和諧發(fā)展服務的位置,以期建成一個和平的維護人的尊嚴的社會[16]。古奧運會所倡導的“公平競爭”既為個體的自由發(fā)展、欲望實現(xiàn)提供了充分的機會,也為限制盲目和膨脹的欲望追求建立了理性的法則[17]。奧林匹克運動作為一種具體的文化形態(tài),與西方主流文化息息相關,奧林匹克競技運動項目絕大多數(shù)創(chuàng)立于西方國家,其體現(xiàn)的是西方文化所具有的競爭精神、勇于冒險的性格,崇尚精英至上、騎士精神……競爭機制成為西方體育文化的靈魂與核心。競爭性強的運動項目成了體育活動的主要形式,這是源于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所獨有的[18]。西方的尚武精神由來已久,典型代表是由殘酷的軍事訓練逐漸演變?yōu)椤百F族氣質”象征的騎士精神。“這種精神從其構成和表現(xiàn)來看便是一種游戲精神的反映。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比武已經(jīng)演變?yōu)橐环N帶有玩耍嬉鬧意味的娛樂游戲表演。也許正是這種娛樂游戲精神的注入才使得騎士比武能夠為當時社會廣大群體所接受,積極效仿并加以傳承,同時也正是這種娛樂游戲精神使得騎士比武暴力色彩不再那么濃重,反而在輕松的游戲中,將騎士精神進一步升華為一種榮譽、追求,從而為后世現(xiàn)代西方體育發(fā)展奠定了相應的基礎?!盵19]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應以開放的姿態(tài)進行學習、反思,“靜觀世界體育發(fā)展的走向,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今西方的體育文化始終引領著世界體育文化的主流方向。如果要分析西方體育為什么能成為大多數(shù)人崇尚的、堅持的一種文化,恐怕并不是因為它的高深,反而恰恰是因其簡單。而一種文化能夠產(chǎn)生一定影響力,成為流行文化,最為關鍵的也正是由它的普及程度和它的流行程度所決定的。因而體育的主流文化就是大眾文化、流行文化,也就是受大部分人歡迎的文化,這就是當今世界體育文化的主流。從這一點上說,武術要想成為世界體育的主流,也必須要走一條大眾化的發(fā)展道路。”[20]客觀地講,東西方文化碰撞時,包括中華武術在內的整個中華文化之癥結絕非層次境界問題,而是活力不足問題。已經(jīng)發(fā)展到更高層次的中華文化、已經(jīng)非常博大精深的武術技術,只有通過引入競爭機制,解決活力不足問題,才能夠健康發(fā)展[21]。
文化自信不代表孤芳自賞,更不代表文化自負,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敢于走出去,敢于“中流擊水”于世界文化之林。武術文化自信亦然,融入世界體育并“勇立潮頭”,這是自信的最高境界。從《奧林匹克憲章》規(guī)定來看,公認的國際基礎是各運動項目入選與離開的核心標準?!胺彩橇腥胂募緤W運會比賽項目的至少要在75個國家和地區(qū)及四大洲的男子中以及至少在40個國家和地區(qū)及三大洲的女子中廣泛開展;運動小項也要至少在50個國家和地區(qū)及三大洲的男子以及35個國家和地區(qū)及三大洲的女子中開展、且至少兩次被世界錦標賽或洲際錦標賽列入才可具有入選資格?!盵22]《奧林匹克憲章》告訴我們,國際化的一定是大眾化的。中國武術的未來也必然接受國際化、大眾化的考驗。
因此,中國武術要走入奧運這一世界舞臺,就應像海綿一樣,善于吸收奧運會武技項目的成長養(yǎng)料和成功元素,走符合國際傳播規(guī)律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路線?!按蟊姟甭肪€是世界格斗武技入奧所遵循的根本途徑,在這一大方向的指引下我們繼續(xù)深入討論它們所蘊含的共同特質。
相比于“柔”“跆”“空”的順利入奧,中國武術早在1936年就接觸了奧運會,在柏林奧運會上做為表演嘉賓的國術(武術)隊以其精湛的功夫震驚了世界[23]。而今80多年過去了,中國武術依然沒有成功入奧。這種鮮明對比是否表明后發(fā)的格斗項目有某些“特質”,使之更能夠適應時代趨勢?
時代發(fā)展需要與之“氣質”相符的體育運動形態(tài),隨著“生命意識與平等觀念的高漲,使得體育競賽也在歷史的累積中發(fā)生了質變,高尚道德牽引在前,嚴厲規(guī)章約束在后,猶如兩根縛繩制約了競賽者暴力情緒的肆意宣泄,把野蠻的競賽方式升華為體系完善的現(xiàn)代體育文明競賽機制”[13]?;谇笆龇治觯覀儼l(fā)現(xiàn),“柔”“跆”“空”之所以相斷成功入奧,共同經(jīng)驗就是:將歷史悠久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格斗武技進行現(xiàn)代“文明化”的改造,使其成為一個有利于國際傳播的“大眾”競技運動項目,具備五大共性特質:安全文明性、民族獨特性、攻防技擊性、寓教于樂性、易學易練性。
2.2.1 安全文明性 奧運會的口號是“更高,更快,更強”,其核心活動即體育競賽的形式是競爭,是角逐,并且這種競爭和角逐異常激烈,這是舉世公認的。然而,它又是通過“友誼、團結、公平競爭”,最終追求人類社會的和平和友愛,進一步說是為了人的發(fā)展和福祉服務。因此,奧林匹克首先要保證人的安全,一切違背人的安全和利益的因素都是奧運會至少主觀上所不容許的。文明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縱觀東西方體育發(fā)展史,古往今來的體育競技均有文明的基因。羅馬時代漫長的角斗行為成為時時在我們耳邊敲響的警鐘,人類只有遠離暴力才會迎來光明[24]。可見,文明首先要保證安全,卻又不限于安全,還要在安全的基礎上讓人進一步得到提升和進步。因此,項目的安全性、文明性既是影響項目普及的重要因素,也是決定其能否進入奧運會的關鍵所在。在奧林匹克格斗類運動中,后來者“柔”“跆”“空”比起西方原有的拳擊、摔跤更具有文明化“氣質”,這在前文均有論證。在現(xiàn)實中也鮮明可見,“柔”“跆”“空”更符合現(xiàn)代社會大眾對格斗運動參與的需求,這從遍布歐美國家的空手道、柔道、跆拳道道館可見一斑。并且,這些項目并非入奧后才受到民眾的喜愛,而恰恰是因為它們受到了大眾普遍的歡迎才為奧運會所接納的。當然,入奧又促進了他們進一步的傳播和發(fā)展。
2.2.2 民族獨特性 日韓武技挖空心思、殫精竭慮營造其東方獨特武技的形式,如柔道以“柔”命名,意在“以柔克剛”,與“崇剛尚力”的西方武技形成區(qū)別。而實際上競技柔道運動并沒有非常成功地體現(xiàn)此理,柔道運動員仍是“膀大腰圓”“力大不虧”者為優(yōu)。盡管如此,柔道運動仍通過各種技術規(guī)則的限定與西方武技盡可能地“撇開距離”,如身穿頗有和服風格的“道服”,以及“壓技”“絞技”“一本定勝負”等。跆拳道則干脆與拳擊“背道而馳”——你用拳,我限拳,你不用腿,我專用腿,等等??帐值缹嵲凇盁o計可施”了,更加干脆——你們不管怎么打,到底不還是要打嗎,我則干脆不打了,誰打上了不是挨打的丟分,而是打人的丟分——實為對東方文化“點到為止”之武德精神的極致標榜!
除此之外,奧林匹克運動大家庭對其準入的新項目有一個“獨特性”的要求,即新加入的項目不能與現(xiàn)有項目雷同,否則就沒有了存在或者至少說在奧運會中存在的必要了。從社會受眾的角度來講也是這樣,一項文化,特別是后入文化,如果沒有獨特之處,則沒有吸引力。后來登上世界舞臺的柔道并沒有變成西方搏擊術的復制品,而是更加著力于彰顯“以柔克剛”的技術特點。跆拳道則與拳擊“反其道而行之”,嚴格限制拳的使用,而以輕快迅捷的腿法打點得分。而源生于儒家文化圈的空手道則以“仁者愛人”“止戈為武”為指導思想,形成“點到為止”的技術特性。不僅在技術層面,日韓武界將各自武技盡最大可能地突出特色,還在外在服裝、禮儀,乃至場地環(huán)境,甚至口令、氣氛(有的甚至原本并不一定必有,反而是為了彰顯差異而有意加入)等都盡可能地突出其民族特點和文化特質。
2.2.3 攻防技擊性 1988年亞奧理事會正式確定“武術”為奧林匹克運動的法定用語。對當代的“武術”概念可以有以下3個層次的判斷:(1)武術是技擊術,(2)武術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3)武術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25]。因此,武術的主要內容為技擊攻防,這是世界格斗武技的共同本質,無論日本的柔道、空手道等搏擊運動,還是韓國的跆拳道,都毫不松懈地堅守這些項目“武”的本質,格斗對抗是這些項目最基本的呈現(xiàn)方式和內容。
2.2.4 寓教于樂性“現(xiàn)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提出的奧運發(fā)展理念是“增強體質、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發(fā)展的一種人生哲學。謀求把體育運動與教育和文化融合起來,創(chuàng)造一種在努力中求歡樂、發(fā)揮良好榜樣的教育價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則為基礎的生活方式?!逼渥谥际恰秺W林匹克憲章》所提出的“通過沒有任何歧視和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相互理解的奧林匹克精神的體育實踐來教育青年,為建立一個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盵26]因此,教育意義是現(xiàn)代奧運會追求的價值。畢竟,從格斗項目來看,人們學練一項格斗運動最可能的用途不是在于其實際生活當中的運用,趣味性則尤為重要,正如美國體育史學者阿倫·古特曼的觀點:體育脫胎于人類的游戲,是本能游戲(Play)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有組織”的游戲(Games)[27]。如果說缺乏文明性會使人望而生畏的話,缺乏趣味性則會令人“感而生厭”?!芭d趣”之于運動是一顆種子,西方人將各種體育運動稱為“Games”,趣味性和游戲性對于一項現(xiàn)代體育運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2.5 易學易練性 跆拳道、空手道等在各個國家中小學風靡的原因除了安全文明之外,還在于其習練方式和競賽規(guī)則簡單明了又有觀賞性,從而易于習練和參與。中國武術主要以競賽套路及武術演藝而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功夫”,其豐富的動作素材和高超的技藝水平令人贊賞不已。然而,贊賞只是贊賞,參與起來卻很難,例如中小學生們喜歡看武術老師展示武功卻不愿意練習(“喜歡武術卻不喜歡武術課”[28])。這種“悖論”導致武術普及度遠遠落后于跆拳道、空手道,原因并不是武術老師的武藝不高,而恰恰在于不夠“簡單”。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推動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入奧同樣也需要一個有力支點。從世界格斗武技二元格局著眼,對比“柔”“跆”“空”等入奧格斗武技現(xiàn)代化的啟示,我們發(fā)現(xiàn),只有將中國的傳統(tǒng)武術進行“文明化”改造,賦予其“安全文明性”“民族獨特性”“攻防技擊性”“寓教于樂性”“易學易練性”的特質,探尋最成熟、最有力的突破形式作為“入奧先鋒”,方能擔負和實現(xiàn)民族和世界賦予中國武術的使命和期待。歷經(jīng)多年實踐的“磨合”和理論的“雕琢”,日益科學化、體系化的競賽規(guī)則使得太極推手越來越符合了現(xiàn)代格斗武技運動的發(fā)展趨勢和奧運會武技項目現(xiàn)代化改造的成功規(guī)律,從而成為中國武術入奧的最佳形式之一。
2.3.1 規(guī)則安全,技術雅觀 太極推手競賽不僅只保留了摔法,且不準抓衣服,不準抱腿,這就大大降低了對抗時硬性的撕扯和挫傷,同時也更加文明。先后倒地逐漸不受鼓勵,目前大多比賽已明確互不得分,這樣一來,又減少了“摔砸”的傷害,從而進一步降低了運動員受傷的風險。因而太極推手訓練和比賽中,哪怕對抗非常激烈,雙方可能體力消耗較大,但基本不用擔心受傷。太極推手技術性極強,盡量減少對先天體能的依賴,競賽中鼓勵使用“引化發(fā)放”,“四兩撥千斤”,高水平發(fā)揮的技法令人賞心悅目,心馳神往。
2.3.2 陰陽相濟,舍己從人 太極拳不僅是中國武術的一個拳種、一種形式,實為中國武術的“最佳代表”和中國文化的“全息影像”[29]?,F(xiàn)代化改造的太極推手作為一項獨具中國特色的競技項目,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陰陽相濟、仁愛泛眾、推己及人的文化內涵。太極推手競技時,雙方以圓圈為界,出圈失分,除兩腳外第三點著地即為倒地失分。不準踢打擒拿,不準抓扯抱腿,同時倒地無效,講究粘連黏隨、引進落空、借力打力。二人推手時,“須向不丟不頂中求玄妙,于不即不離中討消息,量彼勁之大小,權彼勢之長短,前進后退,處處恰合,相機善變,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30]驗證技術優(yōu)劣以及水平的高低是以控制對方受傷程度甚至不讓對方受傷為前提,是一種“仁者之藝”的君子之爭[31]。既力求中國文化之“道”、又極盡中國文化之“德”,全面深刻地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涵和價值主張。
2.3.3 摔法見長,勁力開放 盡管太極推手運動僅以摔法競賽,但是,一方面,“摔”本來就是武術技擊的重要技術;另一方面,雖然僅以“摔”來競賽,但是,這已經(jīng)可以“倒逼”運動員練出太極拳的“問勁”“接勁”“化勁”“拿勁”“發(fā)勁”等用勁方法及“柔勁”“剛勁”“整勁”“分勁”“合勁”“冷彈勁”“寸勁”等勁力形式,即便用之于踢、打等功防方法,經(jīng)過一定的技法練習亦可將功力水平發(fā)揮出來。王璐璐、徐亞奎等許多太極推手運動員迅速“轉行”泰拳、武術散打并取得優(yōu)異成績便是實際例證。
2.3.4 游戲為本,寓教于樂 首先,太極推手作為一種體育競技運動,本質是一種游戲,其結果的偶然性和過程的可訓練性使對人們參與其中產(chǎn)生吸引力;其次,太極推手可謂是檢驗太極拳“以柔克剛”“舍己從人”“無過不及”智慧是否能夠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徑,具有追求“中正”“和諧”“自強不息”的教育意義。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32]雖然堅持不懈是成功收獲的關鍵,然而沒有興趣何談堅持,更免談收獲。太極推手“既是練習者以武會友、切磋交流和比賽的好形式,又是安全、文明、有趣味的雙人對抗練習和健身運動?!盵33]既是一項充滿趣味游戲性并適宜于競技的格斗運動形式,又符合奧運會“教育青年”的社會宗旨。
2.3.5 易于參與,便于評判 盡管傳統(tǒng)武術有“太極十年不出門”之說,但隨著人們對于太極拳現(xiàn)代訓練方式的探究(如我國首屆武術博士田金龍總結了“三搖三擺”的高效訓練方法、筆者構建了以“十二功法”為主體的太極拳教學訓練體系[34]),太極拳核心技術及獨特用勁方式的獲得變得愈加簡便,其教學和訓練方式也愈加系統(tǒng)清晰。盡管競賽規(guī)則仍未獲得完全統(tǒng)一,但無不簡單易懂,禁用踢、打、擒拿反關節(jié),在保持自身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站立的前提下迫使對手產(chǎn)生有效的位移或倒地即可得分,規(guī)則清楚,便于參與,便于判別,富有觀賞性。
誠然,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當中,滿足上述“特質”,能夠作為入奧“支點”的格斗運動項目不止太極推手,諸如短兵、中國式摔跤,乃至近年來愈加引人注目的“長兵”頗具上述“特質”(也正因為如此,這些項目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的參與人群和影響力都與日俱增)。但是,比起上述項目,太極推手至少具有如下優(yōu)勢:第一,它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在全球擁有數(shù)以億計受眾的太極拳的子項目,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巨大;第二,太極推手參與人群廣眾,體現(xiàn)在地域分布廣泛,其愛好者不僅在全國范圍,乃至在全世界都廣為分布,且參與年齡階段廣泛,可謂“老少咸宜”;第三,太極推手是新中國最早構建的對抗性運動項目之一,其競賽活動雖然因為種種原因在官辦領域時斷時續(xù),卻在局部地區(qū)和所謂的“非正式”比賽(如太極拳界非常認可的“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和“中國·邯鄲國際太極拳交流大會”)中越來越“火”,水平越來越高,甚至出現(xiàn)了“大青山”“梓潼山”等專門性的太極推手“賽事”,雖缺乏所謂“運作”,卻往往觀者如潮,為武術界內外所矚目[35]。當然,所謂優(yōu)勢與劣勢也是辯證的、動態(tài)的,我們在這里權作提出一個例證,對于更多更好的“支點”還可在研究和實踐工作當中進一步探討和努力。
當前,中國社會經(jīng)濟各項事業(yè)已進入新時代的歷史征程,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現(xiàn)代化體育機制是體育人包括武術人的擔當,對于中國武術來說這項工作更是刻不容緩。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大潮流下,中國武術“孤芳自賞”“固步自封”“閉門造車”是下策,而探討使之適應時代、煥發(fā)強大生命力,在與國際接軌的同時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方為良計。
綜上,世界格斗武技鮮明存在著“原態(tài)化”“小眾化”和“文明化”“大眾化”的二元格局。其中,“文明化”項目的“方向選擇”和“特質修養(yǎng)”可為中國武術入奧提供啟示。經(jīng)過數(shù)十年跌宕起伏、歷久彌新的競技太極推手運動,日益吻合大眾化、國際化的發(fā)展趨勢,具備世界“文明化”格斗武技的共性特質,作為探尋武術入奧有力支點過程中的優(yōu)良選項,可望為中國武術走進世界、融入現(xiàn)代,真正地進入奧運帶來新機。限于篇幅,本文在推動太極推手入奧具體的、操作性的實施策略上沒有展開深入論證,我們將繼續(xù)思考和探索這一課題,也期待學界同仁一起致力于此,同時給予我們批判和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