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上蘭,劉桂海
梳理文獻發(fā)現(xiàn),學界常將“學生體質健康連續(xù)30年下降”“喜歡體育不喜歡體育課”“12年體育課未掌握一項熟練運動技能”等作為體育課程、體育教學以及體育教師教育評價等相關研究的靶問題,這些問題不斷重復的提出表明:這些問題的重要性或牽扯到學校體育根本性問題;隱含著這些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或是當前學校體育不盡人意。在全球化和現(xiàn)代化所形成的巨大“漩渦”中,任何一項改革能否達成終極目標尚不可知,貌似平常的3個問題卻從另一個層面上揭開了當前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現(xiàn)狀與窘境。實際上,從歷史演變視角考察學校體育,其本質與價值被人類社會不斷地“規(guī)訓”和塑造。因此,學校體育改革相關問題的解構需要有一種“歷史學的想象力”,糅合空間與時間的“立體化”思維,才能更加深入地認識和把握這些問題。從水平角度而言,為什么同為基礎教育課程的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沒有產生類似“悖論”,如“學生喜歡閱讀卻不喜歡語文課”。從垂直角度而言,某種程度上,學校體育的改革過程也是一個“異化”的過程,馬克思曾將“異化”視為歷史的必然產物,肯定了它進步意義,認為異化是過去歷史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列斐伏爾則具體闡釋了體育的“異化”:去觀看比賽的人,把賭注下在他們青睞的馬匹身上的人,正式地應該被叫作“體育運動愛好者”;每一個足球俱樂部都有它的支持者,支持者可能一生都沒有踢過足球;他們開著他的小車或者乘坐公交汽車或地鐵去看比賽;他通過一個媒介參與體育活動或體育項目……這是一種奇妙的“異化”[2]。
從歷史來看,體育發(fā)生了從“身體的文化”到“身體相關的文化”的泛化,特別是在體育納入教育范疇后,體育所聯(lián)結的就不再僅是個體的“私人身體”,而是主動納入到社會、國家的結構體系中。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廣播體操運動就可以找到“印證”,如第5套廣播體操開頭部分: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提高警惕,保衛(wèi)祖國……[3]。此外,“勞衛(wèi)制”在學校的推行更加表明體育不僅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政治動員的重要形式。學校體育體系的變革,受制于一個國家宏觀的體制與結構,這也符合全球范圍內教育體系現(xiàn)代化的2種戰(zhàn)略發(fā)展模式,即國家中心戰(zhàn)略與市場導向戰(zhàn)略。為此,只有更加深刻地領會新時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這一國家宏觀教育目標,才能更好地貫徹“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4]的學校體育中觀教育目標。從而擺脫學校體育作為傳授運動技能、提升體質等工具論的影響,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并正確處理學校體育改革中的內在關系。本研究通過剖析40年來我國教育改革與學校體育改革的歷史互動關系,探索國家宏觀教育目標對學校體育教育目標的影響機制,總結學校體育改革歷史經(jīng)驗,為當下學校體育改革中存在的困境提供歷史智慧。
“培養(yǎng)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和根本問題,決定著學校體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方向,即國家宏觀教育目標,具體體現(xiàn)為黨的教育方針。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形成是一個歷史演進的過程,變化中的國家宏觀教育目標及國內外環(huán)境是學校體育改革的推動力,學校體育體系的建構受國家宏觀教育目標的影響,二者形成一種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宏觀教育目標為適應不同時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及政治體制、教育體制改革的需要,主要經(jīng)歷了“三個面向”教育目標、“素質教育”教育目標、“教育現(xiàn)代化”目標3個發(fā)展階段,這也是不同歷史時期黨的教育方針對“培養(yǎng)什么人”問題所作的回答。據(jù)教育部文獻記載,自1979年以來,黨的教育方針都是在全國教育大會討論、審議和通過的,該全國教育大會是由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且是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并發(fā)表重要講話的最高規(guī)格教育行政會議。特別是2018年第五次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培養(yǎng)什么人”問題作出了新論斷與新發(fā)展,為學校體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理論。因此,分析40年中國家宏觀教育目標的演進,可以進一步促進和深化學校體育工作者對國家戰(zhàn)略和自身改革之間互動關系的認識與實踐。
在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引領下,1985年教育體制改革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當年5月召開全國教育大會并出臺《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簡稱《決定》),該《決定》成為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明確了改革開放初期“三個面向”的國家宏觀教育目標。在學校教育目標的認識上實現(xiàn)了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向“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轉變,指出教育現(xiàn)代化是我國全方位教育改革的方向,并在基礎教育領域逐步全面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具體而言,雖然《決定》并未涉及到學科的改革內容及要求,但卻為教育領域乃至學校體育領域的“改革開放”指明了方向,學校體育改革也隨之進入新時期。
時隔9年,1994年召開第二次全國教育大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簡稱《綱要》)被視為教育事業(yè)的“五年計劃”,至20世紀末,基本完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向新世紀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框架的搭建,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還就學校體育工作指出,應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學校體育衛(wèi)生工作,動員社會各方面和家長關心學生的體質和健康;切實解決師資、經(jīng)費、體育場地、設施問題,逐步做到按教學計劃上好體育與健康教育課[5]?;谶@一《綱要》的認識,對學校體育改革產生的影響主要有2個方面:促進全面發(fā)展,強調體育是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身體是德、智之基,學校體育應為學生的體質與健康服務,同時學校體育發(fā)展所亟待解決的師資、經(jīng)費、場地、設施等問題也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重視。
事實上,關于學校體育該如何適應和服務“三個面向”的宏觀教育目標,反映在1990年頒發(fā)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簡稱《條例》)中所提出的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目標上,該《條例》也成為早期學校體育改革的重要指導,有力地推動了學校體育工作的快速發(fā)展。雖如此,學校體育改革也未擺脫經(jīng)濟體制改革初期“效益第一”的影響,如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中出現(xiàn)的“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高考“指揮棒”效應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在面對“成績第一”的學校教育中,學校體育改革并未很好地找準自身的定位,反映在學校體育思想上出現(xiàn)了體質教育、技能教育、快樂體育、終身體育、主動體育、和樂體育、成功體育和挫折體育等“百花齊放”的盛況。歷史經(jīng)驗表明,顯然數(shù)量多并不等于質量好,且容易造成認識上的“混亂”,學校體育改革在取得成效的同時,卻對“體質”問題顯得“力不從心”。
為了進一步打破“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弊端,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在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大會上,緊緊圍繞“提高國民整體素質”這一根本宗旨,提出培養(yǎng)“四有”新人的國家宏觀教育目標,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此次全國教育大會上,在關于學校體育改革問題上,一方面,強調學生“健康體魄”的重要性,指出應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另一方面,在對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時間場地的保證、體育活動的數(shù)量等微觀層面也進行了詳細討論。說明學校體育改革本身已經(jīng)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推動學校體育改革對實現(xiàn)國家宏觀教育目標至關重要,是增強學生的競爭、合作以及毅力等心理、精神層面教育的重要保證。原因在于,按照當時的說法,學生的體質已經(jīng)連續(xù)下降10余年;應試教育所產生的“高分低能”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學生的心理素質也在同步下滑,面臨較為嚴重的身心健康問題。
2001年開始,我國學校體育改革以“第八次體育課程改革”為抓手,將體育課更名為“體育與健康課”,將“健康第一”定為體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健康”成為此次改革的關鍵詞?!敖】档谝弧币馕吨匦禄貧w體育教育本身,一方面,“健康”概念在學校體育改革(特別是體育課程改革)中的運用很自然地超越了“傳統(tǒng)”的體質、三基、身體素質等,一躍成為體育課程改革最核心的概念;另一方面,強調“大健康”概念規(guī)避了學界多年來“增強體質”還是“掌握技術”的課程目標爭議,容易在學校體育界達成共識[6]。然而,體育課程改革只是學校體育改革眾多環(huán)節(jié)中的一環(huán),在實踐中,學校體育的具體實施和效果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在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方面的作用并不明顯;學校體育政策在全國范圍內貫徹實施并不徹底;學校運動會以及運動訓練隊規(guī)模相對縮小;少數(shù)體育教師并沒有完全遵循當時的新課標體系進行體育課程教學等諸多“并發(fā)癥”。
直到改革開放30年之際,學校體育思想觀念發(fā)生了多次變化,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體質教育”思想,到90年代末期“快樂體育、技能體育、終身體育”等多元化思想,再到21世紀初素質教育為導向的“健康第一”思想?!敖】档谝弧彼枷朐?010年第四次全國教育大會再次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簡稱《規(guī)劃綱要》),圍繞“到2020年,基本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zhàn)略目標,提出加強體育,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確保學生體育課程和課余活動時間,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7]。“健康第一”思想的確立,打破了傳統(tǒng)對學校體育改革目標認識相對模糊的局面,促成了學校體育改革新局面的形成,如進一步改變中央與地方、高校與中小學在學校體育改革中認識長期不統(tǒng)一的問題,以及所造成的“理論”與“實踐”相分離、改革成果無法“落地”等困局,即以一種更加宏觀的視野來看待我國學校體育改革,同時在具體的實施路徑上又能更加細致入微地落實到培養(yǎng)人上。
隨著“陽光體育”、校園足球運動以及“健康中國2030”等戰(zhàn)略的深入貫徹,當前學校體育發(fā)展面臨諸多新形勢、新問題與新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指出,教育應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展開;應將“立德樹人”融入到教育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任務目標中,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4]。為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改革頂層設計提供了框架,明確應貫徹“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及“四位一體”的學校體育目標,為構建中國特色學校體育學科體系提供理論指導,開啟新時代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學校體育改革新路。
綜上所述,黨的教育方針對“培養(yǎng)什么人”問題的回答,在不同時期人才培養(yǎng)的社會屬性、價值取向與素質結構上具有一貫性,即強調培養(yǎng)的人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集體主義、愛國主義、艱苦奮斗的精神。為此,無論是“教育強國”還是“體育強國”,都對學校體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國家戰(zhàn)略的視角來看,構建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新體系,是建設現(xiàn)代化強國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路徑之一。在學校體育改革過程中,其目標也從“增強體質”向“健康第一”漸次轉化。一方面,反映了在國家教育戰(zhàn)略層面對學校體育的價值認同和地位賦予;另一方面,說明學校體育改革的深度和廣度無不受到國家宏觀教育目標的影響,學校體育改革呈現(xiàn)出適應和服務宏觀教育目標的特征。就學校體育改革的歷史背景和現(xiàn)實語境而言,一定程度上國家意志決定了學校體育改革的思維路線與行動路線。
從歷史角度來看,學校體育似乎有一個打不破的“魔咒”,即在國家宏觀教育目標層面,體育作為教育重要內容之一逐漸寫進了國家教育戰(zhàn)略目標體系的眾多文件之中,并做出了詳細的規(guī)定、要求及安排;在學校體育政策、課程改革、學術研究等中觀層面,也做出了相應的努力。但結果是,無論以1979年揚州會議所提出的“體質教育論”,即增強學生體質是唯一標準;還是以“健康第一”為目標,學校體育的改革與實施效果在改革開放的前30年里都“不容樂觀”。根源在于,對學校體育的目標和任務認識始終含混不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的:應堅決克服唯分數(shù)、唯升學、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應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8]。就教育評價而言,一方面,強調學校體育應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應育德于體;另一方面,學校體育的評價指標往往落實在“體質健康”指標上,表面看來二者并不矛盾,但卻造成了學校體育事實上的困境。
回顧我國學校體育改革走過的征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在西方現(xiàn)代體育的框架下進行趕超發(fā)展,這一思想脈絡或可追溯到“追英趕美”的歷史當中。由于我國民主主義革命要比西方國家大概晚了200年的時間,某種程度上,我國現(xiàn)代化也相對落后了200年。在“落后就要挨打”的沉重歷史教訓和受害者心理中,從“強國強種”的體育救國,到“為國爭光”的舉國體制,都投射在學校體育改革中,如學校體育改革首先服從于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以及競技體育發(fā)展。表現(xiàn)為運動場成為學校體育建設的重要“標識”;學生競賽成績成為評價“標尺”;訓練有素的課堂成為示范“標桿”。學校體育課遮蔽了體育課個人發(fā)展、精神享用、道德價值等本體功能,導致學校體育存在錦標現(xiàn)象、面子工程,體育僅僅滿足于傳授技藝與增進體能,體育的精神意義和體育的崇高境界卻被淡化和遺忘了[9]。
現(xiàn)實的情況是,我國學校體育改革歷程亦可被視為體育的“異化”。如早期“效法蘇聯(lián)”轉而又推崇“英美模式”,都源自于一種與中國傳統(tǒng)割裂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思路,具體表現(xiàn)為急于求成、夸大主觀意志的作用,進而漠視學校體育的“內生動力”。部分改革者與教育者甚至未能理清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盲目踐行一種跳過基礎思維、道德教育,過于強調學習技能的體育,失去了體育的應有之義。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極易造成“體育考什么,學生就練什么”的問題,以分數(shù)成績來證明身體素質的好壞,顯然有悖于體育教育的初衷。如古代“六藝”中的射、御,也不僅僅是為了讓人單純地掌握身體技藝。不可否認,當今社會體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長期被“邊緣化”。在體育領域關于“第一”有2個說法:“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和“健康第一,學習第二”,而實踐中卻往往是“第一”的難以實現(xiàn)。多年來,學校體育在國家政策的強調下,教育界也出臺了諸多對策,如提出將體育中考加試、納入高考等,體育教育才被逐漸“重視”起來,但究其本質還是一種工具化的學校體育價值理念。
馬克思曾討論工人工作的“異化”問題,認為,當工作成為達成某種目標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時,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一旦停止,人們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勞動[10]。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孩子們愿意在游戲中跑到滿頭大汗,卻對體育課上的熱身慢跑頗感倦怠。我國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也長期存在教育異化的現(xiàn)象,如“新課改”倡導過程性評價,強調應更加關注個體在體育鍛煉過程的進步與發(fā)展,而不是將重點放在體育的分數(shù)以及名次上,以此達到“學科育人”“全面育人”的目的。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運用“過程性評價”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良好過程性評價的形成對教師自身水平有較高要求,需要教師有較強的觀察、紀錄、對比、分析等能力。更重要的是,過程性評價主要集中于學習態(tài)度和行為,而較少關注運動技術和技能,偏離了評價最初的旨意。給學生戴高帽子的評價根本不能給學生以真實的信息反饋,對學生學習體育運動也起不到鼓勵和幫助的作用,使學生無法了解真實的自我,也不能起到促進學生發(fā)展的作用[11],更無法培養(yǎng)學生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那種“咬咬牙就挺過去”的能力,如果用單一的教學目標遮蔽了體育的目的,用部分代替整體,將學校體育視為一門課程,用以完成“某一育”的功能,最終導致體育育人功能的弱化。
對學校體育發(fā)展規(guī)律和我國教育基本情況認識不夠,存在生搬硬套的問題,急于求成,過于依賴國家意志的驅動力量。如五四新文化運動后,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東漸”,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天才教育、興趣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等。據(jù)此,民國政府頒布“新學制”,提出適應社會進化,謀個性之發(fā)展,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縮余地等教育標準。當這種思想燭照到學校體育中時,一方面,囿于彼時師資、設施等硬件原因;另一方面,則是對“兒童中心”的錯誤理解,對兒童興趣和愛好的片面追求反噬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逐漸形成“放羊式”的體育課,造成事實上的“放任自流”。
熊斗寅[12]認為,體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以身體與智力活動為基本手段,根據(jù)人體生長發(fā)育、技能形成和機能提高等規(guī)律,達到促進全面發(fā)育、提高身體素質與全面教育水平、增強體質與提高運動能力、改善生活方式與提高生活質量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活動。袁敦禮也提出,體育應以人的整體為中心,認為“身體之教育”者,即傳統(tǒng)的二元之遺毒,亦即以人之身體視為解剖臺上尸體之見解也,因人系一個整個的機體,不能解剖式的分之也,教育之方法亦不能割分為何者為身體活動,何者為精神活動?[13]即教育不能分為人的身體不同部分的教育,而應將其視為人的整體教育,這一看法才符合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整體觀的認識,即整體不是局部的簡單相加,整體要大于局部之和。為此,如果把學校體育的價值限定為知識、技能的授受,這一“教條主義”思想嚴重削弱了體育的功能和地位。
綜上所述,我國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模式經(jīng)歷了從建國初期的“蘇聯(lián)模式”,后又對西方現(xiàn)代體育理念“樸素模仿”,簡單地與當時國家政治需要相耦合,缺少對學校體育育人價值的文化自省與文化自信,以“功利主義”為基點的學校體育無可避免地成為學生體質健康指標下的“替罪羊”。通過對學校體育改革問題的再次追問,可以提高我們對學校體育本體問題的學術警惕。誠如阿斯平[14]所說:“我看還存在著一個根深蒂固的概念上的錯誤,進行某種灌輸,而忽略了對事物固有屬性的分析?!睘榇耍岢觥耙蓡枴辈⒉皇菫榱恕胺穸ā背删?,而是為了對“真理”保持一種不斷探索的精神。
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發(fā)生的,馬克思認為,歷史是這樣創(chuàng)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15]。趙家祥[16]在分析馬克思及其唯物史觀時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在因果決定論的基礎上,認為由社會要素的“交互作用”的“合力”推動了歷史“螺旋式”發(fā)展,應將人類社會當作一個有機整體進行考察。在馬克思主義合力論視域下,國家意志正是由眾多的個體意志合力而形成,如毛澤東同志于1945年提出“人民”一詞,并賦予了“人民”新的歷史意義,成為國家意志的代表者,即國家意志必須以符合人民的利益為標準,也即“以人民為中心”。楊一鳴[17]認為,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提出,都是基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夢想,貫徹國家意志與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學校體育改革在貫徹國家意志方面不僅體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的服從上,而應切實解決如何“立德樹人”的根本,以回答黨和國家所提出的“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新時代教育命題。同時,解決體育“立什么德”“何以立德”的根本問題,從而找到學校體育回歸育人的根本宗旨和目標。就此而言,我國學校體育改革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如馬克思所言:未來的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18]。為此,學校體育也應回到人的全面發(fā)展這一起點,通過學校體育的綜合改革與治理,剝離應試思維,褪去功利色彩,讓體育的育人價值得以回歸與重構。
我國中小學“三好學生”標準,源于1953年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青年們“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要求。隨后,在1955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生守則》中提出,努力做個好學生,做到身體好、功課好、品行好,準備為祖國服務,為人民服務。1957年,毛澤東同志發(fā)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講話中,再次強調了黨的教育方針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等幾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即是后來所說的德、智、體三好學生的標準。以上標準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學校體育在學校教育中重要地位的同時,也為我國學校體育育人思想奠定了基礎。雖然在后來的學校教育實踐中,“功課好”被曲解為單一的智育課程,體育課程并不在內,品行也基本上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完成,顯然是對學校體育功能及育人本質的理解不夠深刻,又或許是當時“趕英超美”的時代緊迫感,“重育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凌駕與“重育人”之上。在1958年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關于體育運動10年規(guī)劃的報告》中變成了:體育運動的根本任務是增強體質為勞動生產和國家建設服務[19]。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國家、教育部頒發(fā)的系列文件中都將學校體育目標視為增強體質,服務生產和國防。顯然,在實踐中,目標的重點被設定在了服務生產和國防上,導致學生體質的提升效果不明顯。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確立,解放思想、事實求是的思想路線逐漸深入人心。1979年,教育部召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即“揚州會議”,會后教育部、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聯(lián)合下發(fā)《中、小學體育工作暫行規(guī)定(試行草案)》,指出評定中、小學體育工作的成績,最根本的是看學生的體質是否有所增強[20]。它的意義在于,一方面明確了學校體育的根本目標任務;另一方面,確立了學校體育改革的評價標準。自此,“本土化”的體育新課程理念開始形成,開拓了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新局面。雖如此,在“增強體質”是否唯一標準,學術界、教育界以及國家層面都有不同的認識。如《十年制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提出,以發(fā)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為主;1987年《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強調,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個性、身心發(fā)展?!爸赜w”還是“重育人”,一直是那10年間關注的焦點問題,具體則表現(xiàn)為“重育人”思想初見端倪,“重育體”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受到挑戰(zhàn)。如在1990年學界展開的“育人為本,還是育體為本”學校體育目標大討論中,有學者提出,學校體育目標應與學校教育的目標一致,即“以體育人”。1992年,中日學校體育大會再次驗證了這一趨勢,認為學校體育要為育人的總目標服務,學校體育在為實現(xiàn)育人的總目標中,亦有自己追求的具體目標[21]。隨后國家下發(fā)的試驗《“體育兩類課程整體教學改革”的方案》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體育教學大綱(供試驗用)》中都提出,應建立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課程體系,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競爭意識的育人目標[22]。在國家政策層面進一步明確學校體育教學基本原則的同時,為學校體育“回歸育人”奠定了制度與思想兩方面的基礎。
總體而言,隨著21世紀“新一輪”課改的深入,終身體育、素質教育、健康第一等理念逐漸受到教育界、體育界的重視,“學科中心論”不斷地被反思,“人文體育思想”受到更多的關注,為學校體育“重育人”思想的貫徹形成積淀。“增強體質”不是體育唯一的功能,學校體育的重要目標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中就涵括了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內容。體育是德育、智育發(fā)展的基礎,體育教育中蘊涵著豐富的育人價值,結合當前我國學科思政教育思想來看,體育更有利于通過身體的直接感知,培養(yǎng)諸如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愛國主義精神等,而不是“填鴨式”的口頭說教,體育的具身化教育,使得體育課在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具有課程優(yōu)勢。
縱觀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健康第一”就一直伴隨著學校體育改革的步伐,從毛澤東同志提出“健康第一”理念,到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再次強調要樹立“健康第一”的學校體育指導思想,明確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四位一體”的學校體育教育目標體系,旨在強調通過更加先進的、更加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校體育落實培養(yǎng)人的責任和目標,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改革之路指明了方向。當然,“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有著多重理解,在歷史上“健康第一”的體育教育目標其內涵和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涉及到從單純的“體質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再延伸到“價值觀健康”,最終達成“立德樹人”。針對當前國家所要求的“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學校體育在這一目標任務的實現(xiàn)中,不僅專注于“體”的培養(yǎng),更以能夠實現(xiàn)健康體魄、運動技能、健康知識以及磨練意志品質為教育目標。
事實上,學校體育首要完成的是塑造學生強健的體魄,這也符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明確要求的實施“健康中國戰(zhàn)略”。體育強國,首先要“體魄強”,身體素養(yǎng)的提高有賴于通過學校體育課程與教學掌控足夠的健康知識與熟練的運動技能,二者都對學生體質健康有直接貢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同時,還應完成健全學生人格的目標任務,即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相對應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層面等內容。可以說,以上“三維”的學校體育的目標任務體系,前2個可以通過體育課程與教學來實現(xiàn),而第三者則需要通過更多的運動競賽來實現(xiàn),即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競賽,以及學校、地方、國家等各級運動會等。目前,學界正逐漸摒棄“唯體質”的目標觀,但在部分課程的設置方面還存在以解決體質健康為目標的問題,導致學生掌握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的目標任務落空,進而導致學生無法參與到運動競賽當中。
不可否認,關于學科育人路徑的困惑在各學科中都存在,根據(jù)國家宏觀教育目標,學科教育必須圍繞立德樹人來開展。在實踐教學中,部分老師片面地在課堂中以講授的方式強加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其完成教學育人的手段,難免存在“機械灌輸”之嫌。事實證明,“空洞式的說教”并不能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通過學校體育課以及競賽活動,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團隊合作、頑強拼搏、遵守規(guī)則等優(yōu)良品質。如顧拜旦在《奧林匹克宣言》指出,年輕人現(xiàn)在正從我們身邊跑過,他們的優(yōu)點在于只是從自身力量中尋求力量、自覺服從各種規(guī)則、主動接受一套紀律,由于是自愿,所以效率倍增[23]。由此可見,從學校體育的教育目標來講,它的本質目的并不在于單純地提高體質健康水平。正如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中所言:“體育之效,至于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識、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適,是謂俱泰?!盵24]但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學校體育“健康第一”思想體系的建構,將是一個在實踐中逐漸充實和完善的歷史過程,它并不是對“增強體質”的徹底否定,而是讓學校體育與學校教育“對接”,讓體育教育回歸到人的生命本體,在運動中體驗自身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同時也是為了進一步實現(xiàn)學校體育在“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中的獨特功能與價值。即學校體育“健康第一”的展開,需要在生物-科學理性與體育人文價值之間保持合理的張力,以及應警惕對健康的強調和追求造成對體育人文價值(及至體育)的碾壓和矮化[25]。
“內生動力”本是一個經(jīng)濟學領域的概念,源于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是事物前進發(fā)展的動力”這一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認識。就學校體育而言,如何在扭轉歷史、社會等原因造成的“弱勢”地位的同時,又有效扼制學生身體體質健康水平下滑,為體育強國建設夯實健康之基;讓體育在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具有引導和示范作用。這是當前我國新時代學校體育改革新路上不可回避的挑戰(zhàn),也是探索中國特色學校體育發(fā)展之路的重要前提。2018年3月,教育部發(fā)文要求全面取消全國性高考體育及普通中小學特長生的加分項目。近年來,體育考試進入中、高考的呼聲越來越高,但體育一直沒有正式成為如語數(shù)外這樣的普通考試科目。部分學者認為,體育進入中高考是解決當前學校體育發(fā)展動力不足的重要路徑之一。但基本事實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中考就有30分的體育加試,部分地區(qū)試行之后又將其取消,原因在于擔心體育考試的公平性不足,這也是《人民日報》對取消體育特長加分的官方解釋?;诖耍坏貌恢匦滤伎紝W校體育改革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機制。
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26]認為,人類體質健康狀況下滑,不僅僅是中國自身的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中國的文化不重視運動,向來是重視智力不重視體力。由此,談學校體育改革不能僅僅以落實各方責任為推動力,否則就容易相互“扯皮”,如單靠“成績”為評價指標的評價體系,在實踐中就容易忽略“成績好”是否“身體好”?為此,也可以認為,考試需要達到的目標是高“分數(shù)”還是強“體質”,兩者之間成了“悖論”,,最終造成一果多因的局面,不利于學校體育的自身發(fā)展。如有人提出,將體育成績在中、高考中提升至與語數(shù)外同等分值,這是一種試圖依靠考試來拉動體育教育的驅動模式。體育納入中、高考有其現(xiàn)實的意義與價值,但問題的根本在于,這種模式或將有失選拔性考試的公平原則。文化課考試的公平性,是建立在對“正常人智商大體相同”的認識基礎之上,而體育考試目前還缺乏這樣的共識基礎。
學校體育要在當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重新定位。從本質上講,體育是一種教育,學校體育中的體育課程與教學、運動競賽等內容是當代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促進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和手段。過去以“特長”出現(xiàn)在我國“應試”體系中的體育無疑已經(jīng)被邊緣化,試圖通過考試這根“指揮棒”來提升學校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顯然不符合體育教育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為此,學校體育亟待形成一種“常態(tài)化”發(fā)展模式,才能促發(fā)學校體育的內生動力,進而構建以學生體質健康為核心,以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為抓手,以運動能力提升、運動習慣養(yǎng)成為根本目標,規(guī)范學校體育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形成家校合作、家校聯(lián)動的促進機制,引入社會監(jiān)督體制為輔助手段的自律性學校體育新形態(tài),將會是學校體育實現(xiàn)內生動力機制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要義。
歷史研究表明,國家宏觀教育目標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對“培養(yǎng)什么人”的要求,落實國家宏觀教育目標是學校體育的根本性任務,也是毫不動搖的前進目標。當前“立德樹人”背景下,學校體育目標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對“培養(yǎng)什么人”的認識也越加的清晰、全面與堅定,培養(yǎng)和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更加正確地理解和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敖】档谝弧辈粌H是學校教育的總體目標,更是學校體育目標。最初只是針對“體質教育”思想所具有的局限性而提出的一個寬泛性教育理念,如今演變成以享受運動為起點,以增強體質為手段,以塑造品德為基礎,以體育育人為根本目的的“四位一體”學校體育教育目標體系,學校體育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路徑之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在培養(yǎng)奮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tài)、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27]。這是學校體育回歸教育、回歸育人本質屬性的戰(zhàn)略要求,也是學校體育所應體現(xiàn)“德”的具體目標。目標中,既凸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涵蓋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立足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體質健康、品德塑造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方面,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