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律濤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第二實驗小學,福建廈門 361000)
辯論是學生喜愛的一種活動形式。在課堂活動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辯論前收集資料,主動獲取知識;在辯論過程中各抒己見,語言交鋒;在辯論后總結、提升。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組織辯論活動,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包括深度思考的能力,以及把思考內容通過話語表達出來的辯論能力。筆者認為,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辯論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推進和踐行,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關注學生思辨能力的養(yǎng)成和提升,并致力于借助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教學,以期助力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和發(fā)展[1]。而要想真正實現(xiàn)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教師還需要深度分析教材,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辯論題材,以此促進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自主選擇課余生活”一課時,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觀念分為兩派:一些學生認為課余生活應由自己安排;另一些學生則認為現(xiàn)在自己還是未成年人,課余生活應由父母安排。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將本課辯題確定為:正方,“課余生活由自己安排好”;反方,“課余生活聽父母安排好”。學生在課堂中展開辯論。持正方觀點的學生紛紛表示,自己總會長大,不可能永遠依賴父母或長輩安排自己的生活,應學會自己選擇、自己安排,這樣才能真正成長;而持反方觀點的學生則表示,父母的社會經驗豐富,也很了解我們,課余生活聽父母的安排會更合理。經過一番辯論,最終學生達成共識,應學會自己安排課余生活,但是可以借鑒父母的社會經驗。課堂辯論的效果良好。
對于小學生來說,辯論是一種相對比較陌生的形式,很多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并沒有過多地接觸到辯論。因此,要想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就需要幫助學生析題,明確辯題的含義及內涵,從而讓學生在參與辯論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和發(fā)展[2]。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驕傲祖先燦爛文化”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傳統(tǒng)美德中的愚公精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愚公應該移山還是愚公應該搬家”的問題來進行具體的辯論。在此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的辯論更加有效,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其一,要幫助學生讀懂故事,使學生了解該故事的背景。只有在充分了解故事背景的大前提下,正方辯題及反方辯題才會有意義。其二,應根據(jù)辯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地進行材料的搜集,除收集本方觀點的資料外,還應收集對方觀點的資料,了解對方觀點的理論支撐。其三,應對所搜集的材料進行整理和歸納,并幫助學生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為了實現(xiàn)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和發(fā)展,教師不僅應對現(xiàn)有的一些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豐富和擴充,采用更能激發(fā)學生課堂參與興趣和動力的方式來進行授課,還需要多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使其踴躍闡述和表達自己的觀點[3]。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六年級上冊“人大代表為人民”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利用課件給學生出示一些有關不同時期人大代表參加人民代表大會的圖片和文字信息,并試著讓學生通過回顧前面所學的相關知識,說一說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以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具有怎樣的含義,以此引入本節(jié)課的教學。其次,教師可以著重帶領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相關知識,并試著針對“省人大代表在大會期間行使哪些職權”及“需要履行哪些必要的義務”等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談論,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簡要闡述一下省人大代表要怎樣才能不辜負人們的重托,從而讓學生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政治認同感。最后,為了引導學生更加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具體的“童聲論社情”的表達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當前社會上一些時事和要點問題進行集中交流和討論,并試著對這些問題建言獻策,從而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實現(xiàn)從敢于表達到有條理、有層次地進行表達。
辯論是學生非常喜愛的一種活動形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鞏固一些基礎知識,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鑒于此,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多嘗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組織開展一些具體的辯論活動。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四年級下冊“合理消費”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本內容,并試著在課堂上說一說當前人們的消費觀念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以此引入本節(jié)課的教學。其次,教師可以給學生分別出示一個合理消費和超前消費的案例,讓學生試著在小組內部交流討論這些消費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自己比較認可哪一種消費觀念。最后,為了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教師還可以針對“超前消費”這一社會問題來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具體的主題辯論活動。在本次活動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兩個小組,并采用回合制的形式來展開,讓學生分別對“超前消費”這種消費模式的利與弊從正面和反面兩個方向展開具體的辯論,從而使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社會事物和現(xiàn)象。當然,在學生進行辯論的過程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收獲和感想寫下來,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
從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情況來看,有關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內容比較缺乏,特別是對學生在一些辯論活動中的表現(xiàn),教師難以正確進行把握和判斷,因此,很容易出現(xiàn)學生活動參與度不高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在授課過程中對原有的一些課堂評價體系進行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補充一些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內容。
還以“合理消費”一課為例,教師除做好課堂上的教學工作,組織學生開展具體的辯論活動外,還需要做好課后的反思和評價工作,著重對課堂教學的過程及辯論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情況進行反思和總結,從而確保學生辯論活動的參與度。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還應對評價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并鼓勵和引導學生利用自評和互評的方式對自己在“合理消費”一課課堂上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從而發(fā)現(xiàn)并找出課堂參與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并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進行強化練習。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鑒于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就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在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表達的基礎上,對課后評價的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以此確保學生參與辯論活動的效度。當然,在對學生思辨能力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盲目進行,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