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健艷
(福建省南平市樟湖中心幼兒園,福建南平 353000)
將繪本閱讀滲透到表現(xiàn)性活動中,教師需要有對接融合意識,讓繪本閱讀發(fā)揮重要助學作用。集體活動、區(qū)域活動、親子活動、常規(guī)活動中,都有繪本閱讀的滲透契機,教師可以結合繪本閱讀設計游戲、表演,培養(yǎng)幼兒閱讀繪本的自覺性。繪本資源極為豐富,表現(xiàn)性活動形式靈活多樣,二者有很多契合點,教師需要做好對接研究,讓繪本閱讀發(fā)揮應有的教育作用。
幼兒園經(jīng)常組織一些集體活動,這無疑是重要的教育契機。教師借助繪本閱讀進行表演設計,能夠取得良好的訓練效果。集體活動大多有表演展示任務,與熟悉的繪本內(nèi)容有更多對接點,教師要做好融合性設計,讓繪本故事順利進入表演環(huán)節(jié)。幼兒對繪本故事有很強烈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繪本內(nèi)容,給幼兒帶來多種感官的沖擊,確保演繹活動的順利開展。繪本故事具有趣味性、情節(jié)性,適合進行表演設計,教師從融合角度進行整合,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演繹機會[1]。
例如,《我好快樂》這一繪本故事介紹了一只快樂的小兔子。當快樂來臨時,它會高興地跳起來,也會笑個不停,還會陪伴家人。教師可以先讓幼兒閱讀繪本,然后要求其飾演這個角色,利用多種場景進行調(diào)度,以表現(xiàn)小兔子快樂的性格。因為有集體活動,教師還可以組織家長參與表演,在加深幼兒對繪本內(nèi)容理解的同時,拉近家長與幼兒的距離。
幼兒對繪本有特殊的情結,對表演也比較熱衷,教師將二者緊密結合,能夠帶來更多感知體驗。在閱讀繪本故事時,教師要給予幼兒指導,使其順利進入繪本情節(jié)中,為集體表演創(chuàng)造條件。親子活動中設置演繹繪本故事任務,能夠激發(fā)幼兒的表演興趣。繪本資源極為豐富,教師在選擇時,需要做好深入的學情調(diào)查,為幼兒設計合適的活動。
幼兒園有多種活動分區(qū),不同區(qū)域有不同的活動內(nèi)容,這些活動區(qū)為幼兒提供了便利的學習條件。教師將繪本與游戲銜接,能夠?qū)τ螒蜻M行升級處理。繪本故事有情節(jié)性,與游戲融合后,能夠呈現(xiàn)其角色特征[2]。繪本故事進入游戲后,教師要做出必要的引導和設計,以提升教學效果。區(qū)域活動沒有固定形式,可以是游戲互動,也可以是角色故事演繹,只要能夠提供自我展示和體驗的機會,就是可以接受的設計,教師要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為幼兒設計合適的區(qū)域活動。
例如,繪本故事《愛笑的鯊魚》講述了一條愛笑的鯊魚,在海底世界,每天都能夠和身邊的植物、小魚進行游戲交流,這些植物和小魚能夠從中獲得很多快樂的故事。教師可以將這個故事創(chuàng)編成區(qū)域游戲,利用一些玩具設計海底世界,讓幼兒戴上小魚的頭飾,讓飾演鯊魚的幼兒披上彩紙設計的鯊魚服,并設定具體的游戲程序和規(guī)則。再如,鯊魚與小魚捉迷藏,小魚們都躲到一些障礙物下,鯊魚要到處尋找。被鯊魚捉到的小魚,要跟隨在鯊魚身后……游戲推出后,幼兒都想飾演鯊魚這個角色。教師要合理分配角色,體現(xiàn)和諧主題。
幼兒參與到繪本故事創(chuàng)編的游戲中,獲得了更多互動體驗,如何將這種平常經(jīng)歷變成心靈觸動,這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在游戲設計時,教師需要有自覺對接意識,利用繪本故事進行游戲設計。這不僅能豐富教學設計資源,還能為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體驗機會。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教師抓住教育契機展開對接思考,利用繪本故事進行對應設計,能有效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使幼兒由此形成的學習認知更加牢固。
親子活動已經(jīng)成為幼兒園教學的重要選擇,教師邀請家長參與活動,不僅能夠讓幼兒更有信心,還能夠讓家長增強教育意識。親子活動有多種呈現(xiàn)形式,教師有意識地將繪本內(nèi)容融入其中,可以給活動增加一些情節(jié),也能夠增強活動的趣味性[3]。部分家長對親子活動不是很熟悉,教師如果在親子活動中滲透一些繪本內(nèi)容,可以給家長帶來一些啟示,確保親子活動的順利開展。繪本故事內(nèi)容廣泛,教師必須做必要的引導,讓家長參與到繪本閱讀活動中,這對親子活動設計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我的媽媽真麻煩》這個繪本故事講述了媽媽整天圍著孩子轉,關心衣、食、住、行等多個細節(jié),顯得很啰唆。教師可以將這個繪本改編成演繹活動,讓幼兒在表演中對媽媽的呵護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改編過程中,教師應對這個故事情節(jié)進行刪增,增加幼兒理解媽媽的相關情節(jié),讓幼兒用行動來報答父母恩情,如給媽媽搬凳子、遞毛巾、端洗臉水等,讓媽媽獲得更多情感體驗。
將繪本故事內(nèi)容滲透到親子活動中,不僅可以將親子活動提升到更高水平,也讓更多的幼兒和家長受到教育和感動,這樣的設計自然深受歡迎。教師對繪本故事進行必要改編,并吸收了部分家長的意見,確保了親子活動的適合性、教育性[4]。親子活動有廣泛的含義,我們不能單純地將其定義為一種比賽,而應從思想角度開展?jié)B透教育,從而充分發(fā)揮其教育價值。
教師可以在生活中開展教育,也可以借助繪本內(nèi)容。繪本故事有直觀性特征,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繪本故事,能夠提升教育的有效性[5]。在觀看這些繪本內(nèi)容時,幼兒可以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在具體執(zhí)教過程中,要精選繪本內(nèi)容,注意對接生活認知基礎,如此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繪本《風到哪里去了》時,教師對生活中的自然現(xiàn)象進行了解讀,在引導幼兒閱讀時,將其與添加衣物相結合:我們平時需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如果天氣寒冷了,就要添加衣服了。如何才能判斷天氣冷了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本《風到哪里去了》吧。又如,在教學繪本《麗塔和鱷魚迷路了》時,教師對生活中識記道路的方法進行集中整理,要求幼兒學會自行辨認方向。為了讓幼兒真正掌握相關知識,教師設計了展示活動,要求幼兒講述自己辨識道路的經(jīng)歷,介紹一些生活經(jīng)驗。在講述過程中,教師時不時做一些糾正,給予幼兒更多鼓勵,提升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利用繪本進行表現(xiàn)性活動的設計,能夠為幼兒帶來全新的體驗。常規(guī)活動與生活學習密切關聯(lián),教師在具體組織時,要有貼近意識,創(chuàng)造更多學習契機,在實踐中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知[6]。
繪本閱讀與表現(xiàn)性活動有更多對接點,教師結合繪本設計活動,能夠使幼兒形成更多深刻感知和體驗。在集體活動中引入繪本,能形成繪本表演;在區(qū)域游戲中融入繪本,能形成故事游戲;在親子活動中對接繪本,能完成遷移教育;在常規(guī)活動中滲透繪本,能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繪本閱讀與生活學習有密切的關系,教師要做好對接研究,以提升活動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