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俊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第四中學 江蘇 泰州 225500)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漫長的時間中形成了包羅萬象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國人民重要的精神瑰寶。而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學的代表以及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和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古詩詞以微言大義意境深遠著稱,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一時難以理解。而且古詩詞中的內容包含甚廣,亮麗的風景、個人的情感以及家國情懷都蘊含其中,這對于人生經歷較少的初中學生來說,無法感同身受,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要求也有了相應的提高,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對古詩詞教學進一步創(chuàng)新與改革。
古詩詞中的意境是抽象且復雜的,思維簡單的初中學生理解起來頗有難度,這也是他們對古詩詞學習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分析古詩詞教學策略是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這一點。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將古詩詞表達的內容呈現給學生,盡量將學生引入到古詩詞所描述的情境之中。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在教學一開始對古詩詞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學習《關雎》時,可以先帶領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欣賞一副圖片,一對呱呱鳴叫的水鳥,歡樂的嬉戲溪水邊,長短不一的水草隨水漂流,看到這幅畫,你會想到什么呢?由學生自由發(fā)言,接著引出《詩經》,隨后引出本課教學內容。在閱讀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找一些輕快愉悅的伴奏,讓學生隨著伴奏根據課文內容,想象一幅幅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情境,正確認識人們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古詩詞大多表達方式比較為豐富,內容含蓄,詩人的深意都隱藏在一個個詩歌意向之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從多個角度幫助學生對詩歌進行了解,進行完全的詩歌賞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的使用講解和灌輸進行古詩詞教學,這樣的教學雖然可以讓學生迅速掌握詩詞中的相關內容,但不能很好的鍛煉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畢竟考試時以及之后的發(fā)展都需要學生獨自完成。基于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在引導,讓學生多種方法體會作者真意,進而完成對古詩詞的理解。例如:在教學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時,教師要讓學生先對詩詞的寫作背景有所了解,知道詩人在寫此詩時是在辭官返鄉(xiāng)后,過上安穩(wěn)平定,遠離朝堂生活時所寫的,再讓學生結合這個背景對詩詞進行鑒賞,并進行相互討論,讀出作者對田園安穩(wěn)生活的喜愛和對官場的厭惡之情。讓學生通過對詩詞背景入手,揣摩詩人的心意,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真意,鍛煉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中國的古詩詞大多具備都濃厚的內涵,在長期的閱讀和朗誦中學生會自然而然的感受到詩詞內涵,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對文學素養(yǎng)。古詩詞雖然就幾十個字,篇幅較小,但每一個字都經得起反復的推敲,差一字意見和意思便相差甚遠。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多進行誦讀,反復體會其中的內涵,體會作者用詞的能力,同時多次誦讀古詩詞,還可以使學生感受詩意,把握古詩詞中的情感。很多詩詞讀起來就仿佛是一首美妙的音樂,讓人回味無窮,教師可以在開展晨間朗讀時,盡量將語文古詩詞講解放置早上進行。在學生朗讀之后教師在進行授課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蒹葭》時,很多學生反饋在朗讀中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其實很多古詩詞的旋律都是貫通的,在誦讀時會有明顯的頓挫感。但由于大部分教師強調古詩詞的內容講解,將重心放在了生詞的表述上,從而忽視了對古詩詞音律和節(jié)拍的講解,這也是很多學生感受不到學習古詩詞魅力的根本原因。
古詩詞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內容之一,影響和教育的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古詩詞的內容特別豐富,每一首詩詞都具有特定的意愿,如離別之情、憂國憂民、思鄉(xiāng)之情等。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要從古詩詞的背景入手,以文化欣賞和學習融合在一起,以此來提高古詩詞的教學效率。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深切體會到古詩詞的內涵,體會詩人的真情實感,從而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效率。另外,詩人的用詞是非常嚴謹的,講究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來推敲詩中的優(yōu)美字詞,從而更好地學習古詩詞的用詞用句,從而升華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總而言之,高效率高質量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可以使學生在一系列感受美、體驗美、鑒賞美、感悟美的過程中積累優(yōu)秀詩詞,汲取其中精華,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