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國華
(江蘇省建湖縣慶豐鎮(zhèn)中心小學 江蘇 建湖 224700)
要想有效的將信息技術運用進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之中,需要我們轉變以往常規(guī)的教學觀念,積極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借助信息技術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的吸引到課堂學習之中,以此確保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有效提升。[1]
在以往常規(guī)的小學語文課堂上,雖然教師講的天花亂墜,但是學生往往聽的昏昏欲睡,由于受我國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所影響,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只注重講解基礎的語文知識以應對考試,卻沒有認識到學生主觀體驗的重要性。在這樣的氛圍下并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在新課改的大環(huán)境下更加提倡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信息技術的運用恰恰為我們提供了支持。因此,為了能夠彌補常規(guī)教學中的諸多不足,滿足新課改的要求,需要我們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有效的融入信息技術手段,從而使學生積極展開自主學習,轉變常規(guī)課堂中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從而將學生的學習效率切實提升上去。[2]比如,在教學《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課文的時候,為了能夠使學生充分體會學生在大青樹下學習的幸福生活和文中所蘊含的真情實感,我在教學的之前首先要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為搜集了大量與少數民族服飾以及風俗還有圖片等文字資料,然后在引導學生整理和歸納這些資料,從而在課堂上展示。當學生在介紹這些服飾和生活習俗時自然能夠強化自身對我國文化的了解。另外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無形提升了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拓展學生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儲備。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需要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語文素養(yǎng)就是一個不斷積累和實踐的過程。而不斷的積累知識可以說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利用信息技術恰好能夠滿足語文教學的需求,在為學生帶來課堂新體驗的過程中還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多知識儲備。同時在這樣的氛圍下還可以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與愿望,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所以,作為一名新時期下的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我們應該積極研究信息技術教學這一手段,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不斷提升上去。比如,在教學《花的學?!愤@篇課文的時候,為了能夠是學生深入理解文中內容,并體會中富有童趣童真的語言和豐富細膩的想象。我在實際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下的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展示了各種不同的花,然后引導學生根據文中內容展開想象其中的畫面,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文中所蘊含的情感,在這樣的氛圍下不但可以刺激學生的感官,同時還豐富了課堂教學教學內容,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以及學習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3]
有效的把握和理解課文中心主旨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重難點。小學階段的學生并不具備良好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所以很難理解和感悟教材中的情感以及道理。因此,我們需要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借助信息技術,將枯燥的文字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將抽象的內容生動形象的呈現到學生面前,從而幫助學生降低學習的難度,以此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課堂所學知識,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比如,在教學《秋天的雨》這篇課文的時候,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優(yōu)美的文字呈現了一個美麗且快樂的秋天,但小學階段的學生在理解的時候存在很大的困難。因此我就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了課件,從而使學生親身體會景色的美和秋雨的美。另外,我在引導學生在伴奏中朗讀了這篇課文,并在朗讀之后閉上眼睛想象下文中所描述的景色,從而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文中內容,在這樣的氛圍下不但可以加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知,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總之,將信息技術運用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定遇到很多困難,如,過度依賴信息技術,或者是師生之間關系被信息技術淡化,或者是教學內容偏移等,所以如果不能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不但難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反而會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我們需要積極研究和完善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并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體現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性,從而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徹底激發(fā)出來,以此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