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平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包場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和一般意義上的朗讀不同,“美讀”更強調情感的代入性。這種朗讀方式有助于學生和作者心靈相通,能讓學生全身心沉浸在文本的氛圍里。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可以通過幾下幾種策略,提高美讀教學效果。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而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難以把握文本的情感,也無法深刻理解文章內容,因此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如果教師讓學生自行朗讀,則很難獲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師應注重在課堂上進行示范朗讀。在正式朗讀前,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課文,幫助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在示范朗讀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讀得通順,還要讀出飽滿的情感,從而讓學生在教師的朗讀中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
例如,在朗讀《月光曲》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貝多芬的畫像,并介紹貝多芬的人生經(jīng)歷:“貝多芬很小的時候就展露出過人的音樂才華,10 歲就已經(jīng)舉辦了公開的音樂會,12 歲開始正式作曲。在充滿磨難的一生中,貝多芬留下了無數(shù)經(jīng)典的音樂作品,《月光曲》正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一首樂曲?!痹趯W生了解了《月光曲》的背景故事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進行示范朗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既要讓學生體會到貝多芬對貧苦階層百姓的關心和同情,又要讓學生體會到盲女孩對音樂的癡迷,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代入感,進而使學生體會文本中蘊藏的情感。鑒于此,教師不妨在朗讀的過程中適當?shù)卦黾又w動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與此同時,當讀到課文中的關鍵片段時,教師還要注重語氣、停頓、神態(tài),將真實的情緒代入朗讀中,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小學階段,朗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教師為學生進行示范朗讀,即便學生不能掌握朗讀技巧,也能從教師朗讀的語氣、動作和神態(tài)中感受到朗讀的美。
在為學生進行正確的朗讀示范后,教師就要指導學生進行朗讀。盡管小學生有著極強的模仿力,但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仍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比如,有的學生讀課文時結結巴巴、磕磕絆絆,很難讀得通順;有的學生雖然可以將文章讀通順,但是語調毫無起伏,根本聽不出來任何情感;還有一部分學生遇到重音時弱讀,該弱讀時反而加重語氣……正因為學生的朗讀存在這些問題,教師更需要加強朗讀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朗讀技巧。
不同的文體需要不同的朗讀方式。比如,針對小說類文本,由于小說中存在若干人物,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心理,學生在朗讀時要格外注意這一細微的區(qū)別;朗讀散文類文本時,學生需要根據(jù)散文內容確定基調,調整朗讀情緒。例如,《匆匆》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作者緊扣“匆匆”二字,用細膩的文筆勾勒出時光流逝的痕跡,表達了對時光易逝的惋惜和無奈之情。從這一內容可以看出,整篇散文的基調是傷感、惆悵的,充滿彷徨和無奈。在確定了文本的基調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起伏節(jié)奏,也就是關注停頓和連貫的地方,讓學生掌握斷句的技巧,把握語速的輕重緩急。比如,原文中的第一段,作者先列舉了燕子、楊柳、桃花三個意象,接著又運用了三個排比句,因此在朗讀這一部分內容時語氣應放緩。然后,作者又用了一個設問句,因此,從“但是”一詞開始,語氣應加重,以突出作者的困惑和迷茫。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逐步掌握朗讀的要領,讀出感情。
示范朗讀只是朗讀教學的第一步,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深入指導才是朗讀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指導過程中,教師要保持耐心,讓學生懂得不同的文體應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從而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朗讀質量。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既要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又要注重課堂的實效性。眾所周知,一節(jié)課時間有限,如果教師將課堂時間全部用來指導朗讀,其他內容的教學就沒有時間展開了。由此可見,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全篇朗讀,不僅浪費時間,還容易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如何才能既完成朗讀任務,又提高整體教學效率呢?教師不妨從文章的關鍵段落入手,引導學生反復品讀,讓學生深入揣摩和體會。這樣既能提高教學效率,又能讓學生感受到朗讀之美[1]。
例如,《窮人》這篇課文描寫最為精彩的部分是桑娜將鄰居西蒙的孩子帶回自己家,并在家里惴惴不安地等待丈夫的過程。在這一段中,作者運用了非常生動的心理描寫,將桑娜的恐慌、不安、忐忑描繪得傳神到位。在這個過程中,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不斷地揣測丈夫回來會說些什么,又會做些什么。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讀,看看學生在朗讀中存在哪些問題,并記錄下來。接下來,教師可以和學生一同重溫原文的片段,為學生深入分析桑娜此時的心理活動,讓學生設身處地站在桑娜的立場上想一想她此刻的內心感受。在此過程中,學生逐漸意識到朗讀這一段時要讀出桑娜的恐慌、不安,以及焦急的心情,因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擅作主張能否得到丈夫的理解和支持。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可進一步體會到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將全部的時間用來朗讀課文,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朗讀文章中的核心部分或關鍵段落,讓學生掌握朗讀的精髓,感受朗讀之美。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對朗讀存在一定的誤區(qū),認為朗讀就是讓學生將文章從頭讀到尾,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事實上,朗讀有著非常豐富的形式,既可以分角色朗讀,也可以男女生齊讀,還可以小組齊讀等。教師如果長時間運用單一的朗讀形式,不僅無法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甚至會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開展朗讀活動時要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朗讀形式,滿足學生對朗讀活動的心理期待[2]。
例如,《獵人海力布》這篇課文中有很多個角色,如小白蛇、老龍王、海力布、帶頭的鳥、鄉(xiāng)親們、老人等。這為學生的朗讀學習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因此,教師在傳統(tǒng)朗讀形式的基礎上可額外增加“分角色朗讀”這一形式。在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析課文的主要內容及角色的性格。比如,老龍王是怎樣的性格?當他看到海力布帶著自己的女兒回來時,又是怎樣的心情?再如,當海力布聽到一群鳥兒偷偷地議論洪水即將侵襲整個村莊時,他的內心會產(chǎn)生怎樣的感受?他是不是一聽到的消息立刻就去通報給鄉(xiāng)親們呢?他是否有過猶豫?他為什么會猶豫呢?通過對角色的分析,學生在朗讀時會更加游刃有余。此外,為了增強分角色朗讀的趣味性,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原文內容的基礎上設計不同角色的臺詞。比如,課文中并沒有具體提到鄉(xiāng)親們的反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增加鄉(xiāng)親們的角色,并配上一兩句符合場景的臺詞,優(yōu)化朗讀效果。
在小學階段,開展朗讀活動非常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用單一的朗讀形式貫穿始終。事實上,朗讀有著豐富多樣的形式。教師運用多元化的朗讀形式,必然可以提高學生對朗讀的興趣。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學會朗讀方法,是每位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本文從四個角度探討了朗讀教學的策略,旨在讓學生讀出美感、讀出新意、讀出情感,從而真正實現(xiàn)美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