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福建省廈門市第九幼兒園 福建 廈門 363000)
1.1 幼兒合作策略的定義。指在合作過程中,幼兒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所運用的各種方式、方法。參考喻小琴(2007)[1]筆者將幼兒合作策略列為威脅、命令指揮、協(xié)商、主動搭訕、解釋說明、請求、利誘、分工協(xié)作八種。
1.2 中班幼兒合作策略的表現。中班是幼兒合作發(fā)展的轉折期和高峰期,合作水平較小班而言有所提高,表現出主動尋求合作的傾向,能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任務相互協(xié)調。但受年齡、認知、經驗的限制,其使用的策略相對不成熟,隨著年齡的增長,合作水平也隨之提高,已經能夠使用多種不同策略進行合作。
1.3 中班幼兒合作策略的作用。中班幼兒的合作意識正在逐步發(fā)展,其使用的合作策略也是不盡相同,為了完成任務會采用一些合作的方法。其使用的策略卻不一定是有效的,有效的策略能夠達到合作的目的,使之活動進一步深化,而有些合作策略則起到消極效果,即不能促進幼兒之間的有效合作與交往。王曉娟(2006)[2]采用觀察法對幼兒合作策略提出,幼兒與同伴合作的時候采用的主要策略有親社會策略、一般性策略和強制性策略[1]。中班幼兒運用合作策略的情況可直接對同伴關系和良好的互動造成影響,且密切影響到其心理健康,社會化水平及社交能力的發(fā)展。
經為期一個月的觀察,筆者共收集到38個案例,在對這38個案例進行整理、分析的基礎上,得出幼兒運用不同策略的使用情況及其效果,得出中班幼兒合作策略發(fā)展的現狀。幼兒合作策略使用情況詳見如下:
2.1 協(xié)商和請求是中班幼兒使用最多的合作策略。協(xié)商與請求均占到23.7%。這兩種策略成功的次數較多,協(xié)商占到75%,請求占到77.8%,這說明中班幼兒善于利用協(xié)商與請求進行合作。
案例:
幾個男孩蹲在地板上玩玩具車,小寶對小琰說:“借我玩一下吧”!“不行,這是我媽媽昨天給我買的,是新的”,小琰嘟著嘴應道。小寶想了想低聲地懇求說:“就玩一下嘛,開到那邊就還你??梢詥幔俊毙$q豫了一下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分析:小寶以誠懇的請求成功地借玩了玩具車,雖然小琰答應了他的請求。但是,若雙方的關系不佳,或請求者不受被請求者喜歡時,則就不一定會成功。
2.2 使用分工協(xié)作的成功率較高。使用分工協(xié)作的概率占到18.4%,排在第二位。成功的次數也較多,占85.7%。在小組活動中,集體任務的使命感促使著能夠相應分工,相互協(xié)作,各司其職,較順利地完成任務。
案例:
老師為小朋友們都準備了圣誕樹來裝扮,并提醒“這棵圣誕樹這么大,如果幾個小朋友一起裝扮,圣誕樹就會被裝扮得又快又漂亮!”小紅對小強和德棟說“我來掛絲帶,小強你去吊蘋果,德棟你弄閃閃的那個”于是,他們很快地把圣誕樹裝扮完了。
分析:教師在活動前的要求無疑暗示了孩子們:要想又快又好地打扮圣誕樹就需要積極地與小伙伴們合作。孩子們能夠主動分工、配合,共同完成任務,并且提高了活動的效率。
2.3 部分幼兒喜歡主動搭訕。喜歡主動搭訕的幼兒占到了10.5%。利用主動搭訕的幼兒一般是為了參與某個游戲或者試圖達到某種目的而主動接近對方。主動友好的態(tài)度較易讓人接受,成功幾率較高。
案例:
君君看見榮榮和宋沁在玩籃筐接球的游戲,笑嘻嘻地對他們說:“你們接得真好!”就在這時,球滾落下來,楊險跑去把球撿了回來遞給了榮榮,微笑地對他們說:“咱們可以一起玩嗎?”榮榮和宋沁也欣然地接受了。
分析:楊險的做法較有智慧,她能用主動友好的態(tài)度介入他人的活動,先用語言贊許同伴,得到同伴的認同,并向同伴表達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渴望獲得同伴的認可,從而順利地加入了合作活動。
2.4 威脅和命令指揮失敗較多。使用威脅和命令指揮的策略都占到7.9%,兩者大都以失敗告終。命令指揮的策略在老師安排的教育活動中出現的比較多且成功的幾率較大。
案例:
在角色游戲中,雅如是服裝店的店長。服裝店開張還沒一會兒的時間,店員嘉禾就獨自離開了服裝店,跑去小吃店,其他幾名成員也效仿他,雅如急得大聲呼喊:“你們怎么都跑啦!快回來!服裝店都沒人啦!”晨晨說:“他們都可以去,我們怎么就不能去了?我們也餓了呀!”大家誰也不讓誰,一直爭執(zhí)不下。
分析:雅如在活動中充當店長的角色,但太過強硬的指揮態(tài)度若得不到其他幼兒的認可,則難以達到合作成功的目的。
2.5 解釋說明和利誘所占的比率低。解釋說明和利誘所占的比率低,分別是5.3%、2.6%,但都是100%的成功率。這兩種策略都需要幼兒具備較高的交往和合作水平,由于中班幼兒受限于年齡特點和身心發(fā)展的水平,只有極少部分的幼兒能夠運用此策略。
案例:
奕杉和王奡是好朋友,奕杉拿出一張貼貼紙對王奡說“這個貼貼紙給你”,在一旁的宋沁看見了,她對奕杉說“哇,可不可以也給我一個呢?”她見奕杉有點遲疑,接著說:“明天我把我家里最漂亮的有愛心的一個貼貼紙給你?!鞭壬悸犃笋R上答應了。
分析:宋沁以“以物換物”的方式成功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種具有誘惑力的條件以及互利互惠的方式容易使合作取得了成功。
根據觀察結果進行分析,筆者得出以下結論:
(1)中班幼兒已能運用協(xié)商、協(xié)同合作、請求等積極的策略與他人進行合作,此類親社會行為也得到教師的支持和肯定。
(2)威脅和命令指揮的方式屬于消極的合作策略,幼兒常對此表示抗拒和不接受,失敗的幾率比較高,且不利于親社會行為的養(yǎng)成。
(3)主動搭訕、解釋說明、利誘三種策略,這些合作方式需要幼兒具有比較高的合作水平,成功的幾率較高,能取得較好的合作效果,但是需要教師有正確的引導方式。
中班幼兒合作策略可分為積極策略、消極策略和一般策略三種。這三大種策略在總的合作策略次數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別為65.8%、15.8%、18.4%。積極策略——協(xié)商、分工協(xié)作、請求(這三者在中班幼兒中出現的頻率最高,是中班幼兒常用的合作策略,且合作效果較好,有利于其親社會行為的養(yǎng)成);消極策略——威脅、命令指揮(這兩者成功幾率低,合作效果差);一般策略——主動搭訕、解釋說明、利誘(受身心發(fā)展水平所限,會使用這種策略的幼兒較少)??偟膩碚f,中班幼兒使用合作策略已有所發(fā)展,但仍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使用消極策略占到總體的25%,說明仍有部分幼兒缺乏合作技巧,只會使用簡單的策略。在教師的教育下,大部分幼兒已能意識到應采用友好的方式與人合作交往。其中有一小部分的幼兒已經能夠采用利誘和主動搭訕的方法進行合作。
中班幼兒已具備一定的合作經驗,他們能夠嘗試運用不同的策略進行合作,但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對于促進幼兒合作策略有效發(fā)展提供有效的教育建議。
3.1 在滲透的活動中多鼓勵幼兒進行合作。教師應將發(fā)展合作能力這一目標滲透到各種活動中,為幼兒的合作創(chuàng)造機會與條件。當發(fā)現幼兒使用了正確的策略進行合作時,教師應及時予以鼓勵,激發(fā)幼兒的友好行為和積極行為。如言語上的肯定——“你們獨自就能完成這個任務,但如果有更多的小朋友一起合作裝飾圣誕樹,一定會更快、更漂亮”。又如在接力跑的活動中,表揚獲勝那組——“你們小組的小朋友都能一起配合,齊心協(xié)力,才會勇奪冠軍!”以此進一步強化幼兒合作意識。幼兒期的孩子“情緒化”作用明顯,情緒可直接影響到幼兒的行為,來自教師的積極反饋使幼兒感受到成功合作的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合作的內在動力。
3.2 創(chuàng)設合作的環(huán)境與條件。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多創(chuàng)設需要幼兒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來引發(fā)幼兒的合作行為,從而促使其積極,主動,自主地向同伴發(fā)出友好的親社會信號;當接受到同伴的友好回應時,就使得幼兒的友好行為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強化,感受到合作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功感。陳幗眉著《學前兒童心理學》[3]中的研究證明,在玩具數量不充足或小型玩具少數量不充足的情況下,幼兒之間容易表現出爭奪、搶占等消極的交往行為;但若提供較為寬敞的游戲場地或大型活動器械,如大爬網、沙池條件下,則更多表現出合作、分享的傾向。教師應意識到:應有意識地為幼兒友好的合作創(chuàng)造寬松、自由的氛圍和環(huán)境;多為幼兒提供有利于其合作的大型玩具。如:想要搭成這個大城堡,就必須要幾個小朋友一起合作才能完成。同時,有意識地為幼兒組織一些有集體目標的、有規(guī)則、有任務的集體活動來規(guī)范兒童的行為表現,促使其親社會行為的進一步發(fā)展。
3.3 引導幼兒積極的合作策略。李藝璇(2019)教師對幼兒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適當干預能夠促進學習的順利進行[4]。當幼兒在合作中出現困難時,可以用引導的方式使其感受問題之所在,或給以移情訓練,再加以言語或動作的提醒,啟發(fā)幼兒合作探究:當遇到困難無法獨立解決時,可以主動向同伴或他人尋求幫助;同樣的,當小伙伴遭遇困境的時候,也理應主動為同伴排憂解難。使其在探索的道路上,將自身經驗在活動情境中的內化,使得正確的合作行為得以鞏固。而當幼兒使用的策略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時,教師可以幫助幼兒分析其中的原因,幫助幼兒更深入地看待問題,引導其往積極合作的方向發(fā)展。如:“你那么大聲地讓天天幫你拿剪刀,他愿意嗎?你想想看能不能用其它什么辦法讓他幫你?”當幼兒再次嘗試合作成功了,教師可以用肯定的眼神,或豎起大拇指表揚他,與其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
3.4 發(fā)揮成人的榜樣作用。處于幼兒期的孩子有“好模仿”的特點,教師應充分利用孩子這一特點,與家長、社區(qū)密切合作,協(xié)調一致,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共同為兒童做出表率。教師每日與幼兒朝夕相處,搭班老師之間的互敬互愛、默契協(xié)作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同時,教師贊賞的行為也會吸引幼兒模仿學習,如活動中某一幼兒出現良好的親社會行為,教師應及時將這一行為在集體面前提出來,給予積極的評價和鼓勵,使其成為幼兒效仿的對象。家庭環(huán)境則是幼兒生長的自然空間,起著任何環(huán)境都無法替代的作用。幼兒通過觀察身邊的事物學習,也從家長的教養(yǎng)中習得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家庭中應營造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密切合作的良好家庭氛圍,夫妻之間的互相幫助和服務都是幼兒親社會行為最好的示范和榜樣,如爸爸掌廚,媽媽在旁邊洗菜、切菜,做衛(wèi)生時,媽媽拖地板、擦桌子,爸爸擦窗臺、洗被單……教師應樹立幼兒園、家庭、社區(qū)應做好三位一體的大教育人觀,將科學的教育理念傳遞至家庭、社區(qū),共同為幼兒的合作行為發(fā)展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