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雙
(河北省遷安市大崔莊鎮(zhèn)樹德學校 河北 遷安 064400)
古詩詞教學講究的是文學性和文化性的融合,傳承的是人文精神、人物情感和故事情懷。要想讓小學生將古詩詞學透學扎實,就必須在這些層面上下功夫,要抓住古詩詞的核心教學點,要從古詩詞的本真出發(fā),著眼于古詩詞的文化精髓和時代精神,著眼于古詩詞的文學常識積累和作者的情感表達,助力學生全方面感知古詩詞的本真,讓學生在古詩詞文化寶地中汲取古人的文化營養(yǎng),提升他們的古詩詞素養(yǎng)。
很多古詩詞從字面上難以理解,即便是教師百般講解,甚至是課件輔助,學生也難以理解詩詞的本真內涵。文化的差異和時代的變遷讓學生對古詩詞的認知感到極其陌生而又疏遠。結合小學生喜歡繪畫的和想象的特點,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古詩詞配上畫,畫中要體現(xiàn)出詩中的情境、人物和主題。詩配畫借用了現(xiàn)代的筆法勾勒出古代人的內心世界,從情感上能與古人想通。如此學習能觸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喜愛,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出古詩詞的人文情境。
比如,在深度感知《楓橋夜泊》全詩時,首先,教師讓學生觀看了本時的動畫課件,引領學生跟隨課件的畫面跟讀全詩,初步理解詩詞大意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之后,教師和學生借助網絡一起走進詩人張繼所生活的年代,感知張繼寫本詩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當時的心情、處境和社會地位;最后,教師留給學生一段時間,讓學生給本詩配畫,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畫出本詩的大致畫面,在繪制過程中再次感知詩人張繼那種羈旅之苦楚、憂國之情懷,提升學生對全詩的深度感知,領悟詩詞的精髓之所在。
小學各年級的古詩詞之間的文學系統(tǒng)性較差,這對學生全面、深入掌握古詩詞具有較大的難度。為讓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更加系統(tǒng)化和專業(yè)化,教師在學完每個專題的古詩詞后,都要進行詩詞專題梳理。有的是針對同一詩人的作品進行梳理,有的是以詩人所描寫的時代背景為專題進行梳理的,有的是從詩人情感的悲歡角度去梳理的,還有的是從詩人所持有的政治抱負層面去梳理。這樣學習古詩詞,能讓學生學到完整的、有內涵的古詩詞文化,全面理解古詩詞文化底蘊及博大內涵,這將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具有很大的引領作用。
比如,在學完小學所有課程之后,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和學生一起復習“杜甫”的詩。借助專題復習的方式全面深入了解杜甫,從作者生活年代特征及當時的文化背景,從作者的詩詞特點到詩文含義,從典型代表作到仿寫續(xù)寫,從寫人、寫景到寫情感等,立體式感知詩人杜甫的其人、其事、其詩詞結構和風格等。尤其是通過復習詩人寫景的詩詞時,學生在反復品味當中更能感覺到詩人創(chuàng)作的那種細膩、匠心之舉,詩意淡雅悠遠之神韻,系統(tǒng)感知了古詩詞的博大內涵。
小學生對古詩詞的掌握,不能局限于教材中僅有的幾個單元內容。也就是說僅把教材中要求的古詩詞加以理解和消化是遠遠達不到古詩詞課程標準的,更不能滿足詩詞文化發(fā)展的需求。要想豐富小學生的詩詞文化,綜合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文化感染力和詩詞魅力。教師可設計詩詞數據庫,將課本中和必讀目錄中的古詩詞收集其中,庫中的古詩詞分類存放,學生可以通過詩人、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專題、歷史年代等關鍵詞進行搜索閱讀、對比閱讀,以此來激活學生對詩詞的認知度,提升學生的詩詞文化素養(yǎng)。
比如,學生在學完整個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對所學古詩有個全面、系統(tǒng)的理解和掌握。教師為學生提供詩詞庫,給學生一段時間自行閱讀感知、自行消化吸收。之后,利用兩節(jié)課時間進行詩詞大會對抗賽。學生在詩詞庫中可以根據關鍵詞進行檢索閱讀、賞讀,可以搜索專題訓練題目,還可以自行上傳對詩詞內容的感悟。詩詞庫的內容有不同年代的詩人作品,有不同主題的詩詞集,有以各種季節(jié)為背景的詩詞,還有描寫不同景物、政治事件的詩詞,學生搜集起來很方面,學習起來很系統(tǒng)。這種借助詩詞庫的形式讓學生深度感知了詩詞的多樣化、主題化、人文化,綜合提升了古詩詞對學生的感染力。
總述,古詩詞教學要做到不拘一格,要體現(xiàn)靈活多變,要發(fā)揮文化平臺和詩詞資源的優(yōu)勢,精心設計古詩詞教學模式,深挖古詩詞的文化內涵,通過文化引領和人物感染,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自主認知效果,讓學生能從古詩當中了解其人、其事、其文化特征,全面優(yōu)化學生的古詩詞文化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