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珊珊
(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對于中國學生來說,一個尤為突出的問題就是英語的學習問題。根據相關報道,2019年大學四六級通過率為37.6%,并且持續(xù)呈下降趨勢。這不由得引人深思,為什么學習的時長和學習的水平不成正比呢?如何才能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孔子在《論語》中就曾提到過,“好學者不如善學者,善學者不如樂學者”。這里的“善”其實就是人們所提到的學習策略。由此可見,學習策略自古就存在,教會學生學習策略,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習意識,最終促成自主學習。
通過“英語學習策略教學”“英語學習策略培訓”“英語學習策略訓練”三個關鍵詞在知網上進行搜索。共搜集到符合話題的國內核心期刊29篇,然后經過第二輪閱讀,人工篩查后,最后保留19篇。這些文獻的時間范圍為2003年到2020年。基于這些文獻,以研究內容的發(fā)展和變化為線索,歸納出國內17年英語學習策略教學的動態(tài)。
1975年,John Rubin首次提出語言學習策略的概念,成為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先鋒。國外學者對語言學習策略的分類里,較為經典的有三類:一是O'Malley和Chamot的分類: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策略。二是Oxford將策略分為直接性語言學習策略和間接性語言學習策略。三是Cohen,把學習策略分為學習語言的策略和應用語言的策略。關于學習策略的定義也有很多,基于文章的研究目的,采用Richards對于語言學習策略的定義:“語言學習者試圖得出單詞、語法規(guī)則和其他語言項目的含義和用法的方法?!币虼?,只要是對于英語學習有益的策略都在文章討論的范圍內。
對于是否應該進行語言學習策略的培訓,學者們也并沒有達成一致的觀點。一些學者認為進行學習策略培訓是徒勞無功的,Kellerman認為,語言學習者在習得第一語言時就已經獲得了策略能力,這種能力會自然地遷移到第二語言,因此沒必要進行學習策略指導。Rees-Miller也指出,沒有實證研究證明策略意識是決定二語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而且策略培訓受多因素的影響,沒必要花時間進行專門的培訓。另一些學者持相反的觀點,O'Malley出版了一部語言學習方法手冊,書中提出了CALLA的學習策略培訓模式,國內許多學者的研究都是基于該模式展開的。該模式具體介紹了如何將語言教學、學習策略和教學內容融為一體。除此之外,Cohen《學習和運用第二語言的策略》一書中,也提出了以策略為基礎的外語教學模式。盡管有一些反對的聲音,大多數學者依然站在認同策略培訓的隊伍里。從今天看,國內一些研究已然證實了支持者觀點的正確性。
以時間先后排序,國內學習策略培訓的研究內容具有三個方面的變化特征,分別是受試,研究情境和研究工具的變化。
我國的學習策略教學研究歷史較短。2003年舉辦的首屆“英語學習策略培訓與研究”國際研修班“實現了我國在這個領域的零的突破”,因此文獻檢索起始時間為2003年。根據不同的視角,這些文獻可分為不同的類別。按照文獻的研究方式來看,屬于理論類的文獻共有5篇,提出了創(chuàng)新的學習策略培訓方法,還需相關的實證研究進行進一步檢驗。文獻綜述類有2篇,梳理了過往的研究。實證研究類有12篇,其中有6篇主要研究的是受試的學習策略使用情況,在文末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學習策略培訓方法或建議,具體的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的驗證。剩余6篇進行了策略培訓的實證研究,證明了策略培訓的效果。這些實驗的設計各不相同,比如時間的長短,長的有為期兩年的,短的有十六周的。也有個別實驗存在環(huán)節(jié)設計不嚴謹的問題。根據研究方向分類,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以策略本身不同的類別為基礎實施的培訓,這些策略可以運用到任何一個科目。比如,如何培訓情感策略或者同時培訓多種策略。第二類是以學習英語的基本技能聽、說、讀、寫、詞匯為劃分的標準,比如,為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專門設計的聽力策略培訓模式。和學習策略研究呈現的不平衡現象一樣,針對英語專門技能的培訓模式也存在不平衡現象。
國內英語學習策略培訓的研究有如下特點:受試逐漸豐富;情境逐漸豐富;研究工具逐漸豐富。最初的學習策略培訓研究受試大多是高校學生,英語專業(yè)或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然后開始出現高職院校學生,藝術生等英語基礎較薄弱的受試,以及教育資源比較薄弱的農村學生。近些年的研究受試還在繼續(xù)呈現出越來越豐富的趨勢,使得學習策略培訓模式的推廣范圍越來越寬廣。
對于研究發(fā)生的情境,除了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學者們開始將更多其他情境考慮在內,比如在新興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的情境下,這種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課下完成學習,在課堂上展示成果;再比如以網絡為輔助手段的網上教學,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慕課的使用對學習策略的使用有何影響。前人的研究不僅探討了不同的情境下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和策略教學模式,也展現了不同情境下策略教學有何異同。這些文獻為后延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源頭。
最后是關于研究工具的變化,從搜集到的文獻來看,研究工具經歷了這樣的變化:一開始主要通過調查問卷搜集數據進行量化研究。接著,出現了混合式研究,加入了訪談這樣的質性研究,對搜集到的話語進行分析。最后,以質性研究工具為主的研究也開始出現。學者們在探索中逐步尋找著更加客觀,科學和適合的研究工具,得到的研究結論也相應地更加接近事實。
首先,當前的英語學習策略培訓主要以大學生為主,針對小學生和中學生的研究數量相對較少。盡管受試呈現了逐步多樣化的趨勢,對于中國龐大的學生數量來說,似乎還不能滿足需求。此外,關于策略培訓教學模式的實證研究大多數是孤立無援的,沒有持續(xù)的研究來進一步證實其科學性和普遍適應性。未來研究應持續(xù)檢驗已有的學習策略培訓模式,將其投入更多的情境中,對其進行不斷地優(yōu)化和改進。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對于大學生來說,在接觸新的學習策略時會不會因為固有的策略產生抵觸心理?相對小學生更難接受或形成新的策略?
其次,在培訓學習策略的同時,必須要將影響策略使用的因素考慮在內。比如動機,自我效能感,焦慮,歸因,認知風格,學習觀念等,只有將這些因素與學習策略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習策略發(fā)揮其最大的效率。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將這些因素包含在內。王立非和文秋芳也曾說到,策略培訓必須以“我要學外語”為前提,其次才是學習策略。
最后,結合我國眾多的學生數量,教育資源不平衡等情況來看,目前關于學習策略培訓的研究數量較少,研究工具相對單一,仍不能滿足數量大,種類多,情況復雜的受試群體。未來研究應該繼續(xù)擴大受試的種類,探索更多合適且科學的研究工具。
學習策略培訓對于提高學習效率至關重要。盡管國內外都存在策略培訓的反對者,但是一些策略培訓的研究也證明了策略培訓的效果,因此,策略培訓是值得繼續(xù)研究下去的。國內的策略培訓研究一些是從理論上提出了策略培訓模式,為相關研究者或是教師提供了借鑒意義,一些從實踐出發(fā)證實了策略培訓的可行性,經過策略培訓的學生,使用策略的數量都有明顯的上升,英語成績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策略培訓還與聽,說,讀,寫等具體的英語課堂相結合,為英語教師提供了更有效率的教學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受試、情境和工具的數量及種類都在不斷地擴大、拓寬,使得策略培訓的研究越來越深入。通過對過往文獻的總結,希望能借鑒其長處,并發(fā)現不足,為未來策略培訓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