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慶
(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實驗初級中學 廣東 和平 517200)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家庭與學校作為學生主要的活動場所,無疑會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基于此,家校合作模式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漸突顯出來。因此,在初中階段的教育中,需要不斷探索家校合作模式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結合點,并據此設計恰當的教學指導策略,以此來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提供有效保障。
毋庸置疑,學生的心理是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當中的,只有了解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使教育活動更加順暢、高效。為此,教師應該準確把握初中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唯有如此,才能使家校合作模式的應用更加有的放矢,從而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契機。
通過不斷的觀察和總結,我逐步發(fā)現不同階段的初中生分別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初一年級。這一階段是幼稚性與成熟性的矛盾期。初一學生剛剛跨入少年期,自我意識逐步發(fā)展,渴望得到尊重,但依然保留一些小學生的特點,情緒不穩(wěn)定,理性思維的發(fā)展比較有限;第二,初二年級。學生已經步入青春期,這一階段是心理問題多發(fā)期,容易出現暴力、逃避、自卑等不良情緒;第三,初三年級。對立性獲得較大發(fā)展,“成人感”更加明顯,自尊心進一步增強,更加渴望得到家長與教師的尊重。總之,只有準確把握初中生的階段發(fā)展特征,才能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在家校合作模式中,需要明確主次問題。與家庭相比,學校匯集了專業(yè)的教學內容和具有成熟經驗的師資隊伍,所以能夠組織更加專業(yè)的教育活動。由此可見,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無疑承擔著主要任務。因此,要充分發(fā)揮出學校的教育主體作用,以此來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如: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措施:第一,通過加強和科任教師交流、溝通、協(xié)調,使科任教師對本班學生的性格特點、行為習慣有所了解;第二,充分利用班會課在班級中上好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班會,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如:2019年在16級(4)班開展《預防校園欺凌》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的班會,我會給學生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然后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對電影情節(jié)進行解析;第三,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科教學相結合,挖掘不同學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以此來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tǒng)性與延續(xù)性;第四,利用學校設立的心理輔導室,請教咨詢專業(yè)的心理老師,積極和心理老師交流,以此來學習一些專業(yè)知識,從而提升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最終,利用多種舉措,有效保障了教育的專業(yè)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奔彝コ袚鴺O為重要的教育任務,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良好的家庭參與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改善并促進親子關系。而為了提升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強化家校溝通聯(lián)系無疑成為了先決條件。
通常來講,在家校合作當中,首先要不斷創(chuàng)新家校共育模式。除了家訪、家長會等常規(guī)的溝通方式之外,我還會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溝通交流的時效性。如:我會定期在微信公眾平臺中發(fā)布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文章,以便家長及時閱覽。其次,我會及時向家長反映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青春期的學生與父母容易出現一定的溝通隔閡。因此,我會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并及時向家長反映,家長也要積極配合學校,經常與孩子老師聯(lián)系,及時溝通,時刻掌握孩子的心理動向。最后,在和家長的溝通中,我除了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也會認真傾聽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這樣一來,可以逐步使家長與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達成一致。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教育工作,并且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擴展家校合作模式的內容,以此來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家校合作模式。這樣一來,有利于強化實際的教學效果。
如:隨著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重視程度的提高,逐漸成立了很多公益性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不難理解,這些機構中的專業(yè)心理醫(yī)生可以提供更加科學的心理指導。因此,當有的家長在心理教育遇到困惑時我會建議去專業(yè)心理機構。依托學校,邀請這些輔導機構走進學校,走進社區(qū),開展一些主題講座活動。這樣一來,可以進一步糾正教師與家長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初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逐漸成為學校與家庭關注的焦點。為了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構建家校合作模式逐漸成為一種必然的發(fā)展趨勢。因此,學校與家長應該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并以此為基礎設計更具針對性的合作方法。唯有如此,才能逐步達到最優(yōu)化的教育效果,讓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