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國忠
魏璐詩(Ruth F. Weiss),1908年12月11日出生在奧地利,是家里的獨生女,父親是從事技術管理的經(jīng)理,她動手能力很強,家庭較富裕,家里有寬敞的住房和花園。魏璐詩于1932年從維也納大學畢業(yè)并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10月來到上海,1936年到成都,其間積極投身工合國際委員會的工作,支持中國的抗戰(zhàn)事業(yè)。1946年魏璐詩到美國紐約,在聯(lián)合國秘書處任職。魏璐詩于1951年應邀回到中國,在北京國際新聞局(外文局前身)任英語專家,1955年加入中國國籍,1965年到人民畫報社任德語專家,投身新中國的對外宣傳事業(yè),為中國的發(fā)展和進步、為增進中外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
大學畢業(yè)后,魏璐詩懷著對中國的好奇,離開故鄉(xiāng)維也納,于1933年10月2日到達上海。她以《維也納報》自由欄目記者的身份到上海學習考察,為期六個月,她的任務是為《維也納報》寫稿報道考察見聞。這期間,魏璐詩結(jié)識了在上海工部局工作的新西蘭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艾黎帶她參觀了普通工人居住的貧民窟和簡陋的車間,看到了吃住在機器旁或閣樓儲物間里的童工,這給她上了一堂深刻的階級斗爭教育課,使她認識到了資本主義剝削方式帶給勞動人民的苦難。由于她所寫的反映中國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的文章無法得到日本駐上??傤I事的認可,她與《維也納報》解除了合約。為了謀生,她在上海的一家猶太人開辦的慈善學校找了一份工作。雖然六個月后,魏璐詩被猶太人的學校解雇了,但這正合她意,因為她在這所學??吹搅伺诮掏庖麻_展慈善活動的虛偽,這也恰恰印證了她正在閱讀的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文明對殖民地人民所表現(xiàn)出來的虛偽和殘暴的精辟論述,不僅要赤裸裸地壓榨人民,還要裝得冠冕堂皇。
此時,魏璐詩在上海已經(jīng)待了近一年的時間,但她感到自己根本不了解中國,她決定繼續(xù)留在中國,深入了解這個國家和人民。在朋友的幫助下,她在國際聯(lián)盟下屬的一個中國機構謀得一份工作,一個自由編輯書目且比較清閑的職位,這使她有時間參加各種進步活動,更多地了解中國和中國人民。
留在上海的魏璐詩參加了艾黎、馬海德和漢斯·希伯夫婦等組成的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定期學習研討,并為這個學習小組打印英文的學習材料,材料的內(nèi)容有關于亞細亞社會革命道路的論述,有講述社會發(fā)展史的《馬列經(jīng)濟文選》等。讓魏璐詩深感幸運的是,在這期間,她認識了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并通過史沫特萊認識了宋慶齡、魯迅等人,使魏璐詩在上海的生活具有了新的意義。通過史沫特萊,魏璐詩了解到了有關紅軍長征的相關情況,見到了一些胸懷國家命運而非只求享樂的中國人。
在上海,她成了史沫特萊革命活動的得力助手,為史沫特萊做翻譯,幫助散發(fā)革命材料,采訪進步學生的革命活動,參加學生到上海郊區(qū)等地的抗日宣傳活動。她懷著對中國革命的關切和對中國人民苦難的同情,為上海的英文進步刊物《中國呼聲》撰寫介紹中國人民生活的文章及書評。
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8月13日,日軍對上??褶Z濫炸,發(fā)起全面進攻。積極支持中國抗日宣傳的魏璐詩在這一天離開上海,前往中國的大后方四川。
魏璐詩于1937年9月到達成都,在華西大學、中央大學醫(yī)學院從事外語教學工作,這使她有機會了解學生??谷諔?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大批的學生從上海、北京、南京等地來到四川,有些大學也內(nèi)遷到成都,因此許多大學的學生人數(shù)激增,學生中的救亡活動也非常活躍,高校中紛紛成立了學生戰(zhàn)時服務團,救護那些在轟炸中受傷的士兵和平民。魏璐詩擔任了一個由幾所大學學生組成的戰(zhàn)時服務團的“顧問”,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力所能及的幫助。1938年6月20日,世界學聯(lián)代表一行4人到成都訪問,在魏璐詩家里,他們與成都學運領導和部分骨干分子通宵座談了解成都學運情況。這次活動在成都市學生抗日救亡活動與歐洲反法西斯學生運動之間起到了互相聯(lián)系與支持作用。為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魏璐詩還與人合作創(chuàng)辦了一份英文報紙《成都新聞》并擔任主任編輯,把收聽到的國際反法西斯斗爭情況及時告訴中國的朋友。魏璐詩同時與斯諾和史沫特萊合作,共同向世界報道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進展情況。1939年,魏璐詩申請加入中國國籍。
在成都,魏璐詩投身工合國際委員會(以下簡稱工合)工作,積極參與宋慶齡領導的保衛(wèi)中國同盟組織的活動,以行動支持路易·艾黎推動的工合運動。1939年,中國工業(yè)合作社協(xié)會(以下簡稱工合協(xié)會)在成都成立工合協(xié)會成都促進會,四川建設委員會委員長何波恒將軍擔任主席。魏璐詩積極參加了促進會并被選為促進會的秘書,其他成員包括西部聯(lián)合大學校長、南京大學校長、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怡芳博士,金陵大學的史邁士(Lewis Smythe)和林查理(Charles Riggs)等。魏璐詩積極參與工合協(xié)會成都促進會的籌建工作,作為秘書,負責工合工作的宣傳,撰寫有關合作社情況的報告。在成都,魏璐詩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想了解中國革命、支持中國抗戰(zhàn)的許多國際知名人士和組織,如英國的斯坦?!た死锲账咕羰?,印度的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安塔爾博士率領的印度醫(yī)療隊,菲律賓紅十字會,居里夫婦的小女兒以及眾多的記者。在工合國際遷至成都后,她又積極參與了工合國際的工作。1943年她到重慶,在加拿大駐華使館、重慶聯(lián)合國新聞宣傳處任職。在此期間,多次會晤了周恩來和鄧穎超、胡績偉、王炳南等,協(xié)助文字翻譯并在家中掩護了多位險境中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同時,她協(xié)助宋慶齡重建保衛(wèi)中國同盟并擔任中央委員會委員;與陶行知探討辦學并編制了育才小學的紀錄影片,通過聯(lián)合國影聞宣傳處發(fā)往世界各地;配合宋慶齡、路易·艾黎為工合國際做各種對外宣傳工作??箲?zhàn)勝利后,魏璐詩又回到上海,在宋慶齡領導的中國福利會工作。1946年到美國紐約,在聯(lián)合國秘書處任職。
改革開放后,魏璐詩支持工合協(xié)會恢復工作,并擔任恢復后的工合協(xié)會顧問。1984年3月19日,作為工合協(xié)會的顧問,魏璐詩與羅俊理事長、盧廣綿、畢平非等老工合的同志們一道出席了工合協(xié)會恢復后成立的第一個合作社——北京病殘青年民間工藝美術生產(chǎn)合作社的成立大會。戴上合作社制作的“工合”紅三角胸章,魏璐詩等老工合的同志們撫今思昔,倍感親切。在老工合同志們的推動下,工合國際委員會也于1987年恢復活動,致力于推動新時期的合作社工作。
1951年魏璐詩應邀回到中國,在北京國際新聞局(外文局前身)任英語專家。1955年魏璐詩加入中國國籍,是第六屆、第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自1964年起,魏璐詩擔任人民畫報社德文專家,負責審定德文版全部稿件。工作中,魏璐詩按照國外讀者的習慣和理解方式,對雜志文章改寫或者加注背景介紹,使文章更有針對性和說服力。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魏璐詩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工作。她為海外一些報刊撰寫文章,熱情謳歌中國人民的勝利,在出國旅行時作了許多介紹中國的演講。魏璐詩熱愛中國和中國人民,對工作兢兢業(yè)業(yè)、精益求精,展現(xiàn)出豐富的工作經(jīng)驗,贏得了中國同事的尊重和贊譽。魏璐詩待人寬厚,甘于奉獻,從不計較個人的名利地位,始終保持了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魏璐詩把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真摯感情,都投入到了新中國的對外傳播事業(yè),為新中國的發(fā)展和進步、為增進中外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是和我們心心相印的好同志、好朋友,是杰出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