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曼
(陜西省西安市未央?yún)^(qū)西安市鳳景小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郭沫若曾說過:“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的詩詞教學當中,教師不能秉持“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教育態(tài)度。反復的重復雖然能夠提高學生詩詞的學習成果,但是這顯然是低效的。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要通過豐富的教學模式以及對學生特點的了解,豐富古詩詞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在古詩詞中的學習效率。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方式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進行開展,教師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以及理解能力,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才是科學的教學方式。在小學階段的詩詞教學當中,教師同樣要重視學生的感受,詩詞雖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教學當中對于學生而言,要比其他的課文內容難以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以視頻、音頻、圖片等方式為學生還原詩詞中的情景,通過學生對于情景的感受,讓學生加深對于詩詞的學習理解。豐富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教師為學生更加立體的展示詩詞當中的內容已經(jīng)情景[1]。
例如語文三年級上冊的學習當中,我們會在第17課學習到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山是今天安徽省東梁山和西梁山的合成,梁山隔江相望,被長江從中隔開。此詩中描寫的畫面生動形象,用簡單的幾個字就為我們構建了一幅畫面。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解,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可以在學習過后,讓學生通過繪畫的形式畫出來自己所理解《望天門山》中的景色。在課堂當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今天天門山的景色相關的視頻或者畫面。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構建詩詞中的情景,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理解。
詩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魅力不僅僅是通過簡單、有韻律的幾個字描寫出生動的畫面。除此之外,詩詞中還能夠表達豐富的內容,除了對景色、人文事物的描寫,還會有對生活的感悟,以及作者自身的情感寄托。在小學語文課堂當中,教師不僅要然學生理解詩詞的意思,讓學生能夠背誦詩詞。同時對詩詞中的內容,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深度的閱讀,基于對詩詞意思的理解,提高學生對于中心思想的理解。深度講解詩詞中的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能夠更加順利的背誦詩詞,同時能夠提高學生對于詩詞的情景認識以及詩句在生活場景中的對應體現(xiàn)的感悟[2]。
例如四年級上冊中的第9課,蘇軾《題林西壁》不僅是一首寫景詩,同時也是一首哲理詩。內容比較容易理解,尤其是前兩句主要描寫了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險峻的地勢也讓廬山有多達22處瀑布。后兩句在描寫廬山景色的同時也揭示了一個道理,因為處于山中所以看不到山的全部面貌,激起了讀者無限的沉思。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從詩中了解廬山的景色,同時對后兩句一定要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為學生深度剖析詩詞中更深層次的內容,讓學生提高對于詩詞理解的同時,感受到蘇軾的才華和詩詞中的魅力。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當中,教師對于語文教學當中的古詩詞教學,大多數(shù)采用的方法就是讓學生重復的背誦。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對于詩詞的學習很難提起興趣,同時學生就算可以應付了當下的考試和測驗,但是對于學生個人能力以及語文學習中文化素養(yǎng)的積累缺少積極的作用。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對學生進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要重視學生對詩詞的品鑒以及感悟,隨著對詩詞的深度了解,不斷的積累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比如五年級下冊中第9課,《古詩三首》中的古詩都是愛國主義內容的古詩。在學習這些古詩的時候,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故事中每一句詩的含義,同時要讓學生加強對于詩詞情感的感悟以及共鳴。教師可以通過故事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內容的普及,讓學生了解到詩人是懷著一種什么樣的情懷寫下這些故事的。在熟悉故事內容的同時要帶領學生感受其中的情感,讓學生能夠提高對于詩詞品味的能力。同時在對詩詞的品鑒當中,不斷的積累學生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不僅能夠背誦古詩,更能夠感受古詩。
綜上所述,古詩詞的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當中的重點難點,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通過教學方法的不斷提高,加強學生對于詩詞的學習理解。在古詩詞的教學當中,讓學生體會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同時加強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素養(yǎng)。讓學生奠定良好的文學基礎,在日后的語文學習當中能有更加長遠的發(fā)展。